回眸大师风采|赵善欢院士与华农一号楼的故事
http://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r0159cvnjst&width=500&height=375&auto=0
赵善欢传
赵善欢(1914-1999),男,中共党员,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人,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著名农业昆虫学家,昆虫毒理学家。
幼敏察,好研究植物、昆虫。1929年考入中山大学农学院农业专门部,后选择昆虫学方向。方是时,国民党统治腐败,兵荒马乱,农作物连年歉收,兼受虫害。赵触目感怀,遂决心以消除农害、改善农业为己任。大学期间,苦学潜修,注重实践,深得老师赏识。
1933年,毕业留校任助教。次年,深入广东十多个县的乡村,跋涉数千里,历时两月有余,广泛调查各地农作物主要虫害情况;所撰调查报告见载于学院刊物,教授、同事们多有赞誉。1935年,经中山大学农学院推荐、广东省政府委派,深造于俄勒冈农业大学,次年以优异成绩提前取得学士学位,并于9月转学至康奈尔大学研究院继续求学。
三年孜孜求学,寒暑不辍,第一年即获硕士学位,第三年取得博士学位。深造期间,若干论文见诸美国学术刊物,得众多美国教授、专家器重。毕业当年,即受聘于康奈尔大学研究院担任研究工作。斯时,见祖国受侵于日本军国主义,因伤国事,毅然辞职;不远万里,于1939年底回至战乱中撤到云南澄江的中山大学农学院,担任副教授。次年,即以出色表现晋升教授,时年26岁。
抗战胜利后,先后借聘于台湾大学、台湾省农业试验所和北京大学。在北京大学,主讲《昆虫毒理学》与《昆虫生理学》等课程,得师生一致好评。1948年,结束借聘回校继续任教。
建国后,一直任教于中山大学农学院(1952年成立华南农学院),并历任副院长、院长、顾问,以勤俭治学,严谨笃行著称。多年从事水稻、蔬菜、果树和林木的主要害虫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在水稻主要害虫综合防治、有机合成杀虫剂、植物性杀虫剂、昆虫毒理学、作物根区施药、害虫不育技术与昆虫激素等方面,成果斐然,造诣殊深。五十年代,与王鉴明教授等人提出水稻田三化螟集团分布的学术观点;六十年代,率先提出昆虫毒理学与生态学紧密结合的“杀虫剂田间毒理学”学术观点;八十年代以后,致力于害虫综合防治和植物质杀虫的研究,提出以人工合成及天然产品的昆虫生长发育抑制剂作为第三代杀虫剂的新概念。多种研究成果流播海内外,对昆虫科学的发展多有建树,颇得奖掖。
文革期间,倍受摧残,仍不忘科研观察。文革后,百废待举,困难重重,赵更励精图治,与其他领导成员一起带领师生艰苦奋斗,终使学院各项工作走上正轨。几十年来,赵一直活跃于大学讲台上,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培养了40多位博士、硕士研究生;晚年出版《昆虫毒理学原理》科技专著(英文版),集赵研究之大成,影响深远。
赵毕生献身科学、报效祖国,治学严谨,注重实践,身体力行倡导良好的学风校风,为铸锻华南农业大学“丁颖精神”做出重要贡献。1995年,获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南粤杰出教师”特等奖。
文字|方玮
责任编辑|周志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