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农怎么建设“双一流”?专访来了!
作为全国7所新晋“双一流”建设高校之一
如何建设“双一流”?
“争创一流”目标更加紧迫重要
南方日报、南方+:2020年初,华农党代会首次提出建设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目标。
王斌伟:是的。作为百年老校,华农的办学目标一直与时代同向同行,与祖国同频共振。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我们把华农的发展放在“两个大局”中思考谋划,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是“强基础”,“十四五”期间全力争取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第二步是“上台阶”,到2035年初步建成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第三步是“达目标”,到2050年左右整体办学实力稳居全球高校前列,基本建成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南方日报、南方+:争取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的目标提前实现了。外界很关注,华农有哪些“硬核”实力?
王斌伟:我想,华农能入选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大致有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离不开各级领导和上级部门的关心和支持,特别是省委省政府一直以来对高等教育的重视。2015年广东率先在全国启动了高水平大学、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以“双高”对接国家“双一流”大学建设,从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上激发了学校发展活力。华农是高水平大学整体建设高校,现在能进入“双一流”,肯定离不开“双高”建设打下的扎实基础。
其次,学校始终坚持以“农”为立校之本,不断做强优势与特色。作为一所具有113年办学历史的百年老校,历代华农人矢志不移,扎根广东、立足华南、面向全国,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特别是“修德、博学、求实、创新”的校训和“笃学明德、躬行践履”的丁颖精神,一直是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这也是支持华农一直走到今天的力量源泉。
四大“学科群”支撑一流学科建设
王斌伟:华农作物学学科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具有良好的发展传承。
我国“稻作科学之父”、华南农学院首任院长丁颖院士,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率先在我国开始了水稻育种与光温生态研究,在我国稻作史上第一个利用野生稻杂交培育出水稻新品种,奠定了作物学学科发展的基础。学科先后培养了包括5名院士和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在内的一万多名农业专门人才,涌现出丁颖、卢永根、刘耀光“一门三院士”,以“丁颖精神”“卢永根院士先进事迹”为核心的学科文化一脉相承。
2009年,卢永根(左四)带领刘耀光(左三)等国家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团队成员在田间观察水稻生长情况
“十三五”以来,作物学学科在团队、平台、项目、成果等方面齐头并进,为生物育种、现代种业发展与粮食安全等提供了有力支撑。学科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个、国家级重点人才10人、省级重点人才12人;建有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教育部农科教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各1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
2021年2月,在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华农学子在进行嫦娥五号太空水稻播种
南方日报、南方+:入选“双一流”后,华农将如何建强优势学科?
王斌伟:对于大学特别是“双一流”建设高校来说,学科建设是学校各项事业建设的“龙头”和核心,我们也将紧抓这个“龙头”和核心,按照“分类建设、突出重点;强化特色、加强交叉;精准施策、跻身一流”的基本原则,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加强学科建设顶层设计,统筹布局建设优势重点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实施学科分类分层次建设、组团建设和学科群建设,不断带动学校整体水平提升。
同时,聚焦国家战略、服务国家急需,根据学科发展基础和现有优势,强化热带亚热带区域特色,以及农业与生命科学优势,采取“点-线-面”相结合的学科整体建设发展思路,通过重点学科(“点”)的建设,带动学科群(“线”)的发展,进而推动学科整体实力的提升和学校高质量发展(“面”)。
南方日报、南方+:具体怎么做?
王斌伟:以作物学、兽医学、农业工程和农林经济管理为核心学科,带动其相关支撑和关联学科联动发展,构建形成“粮食安全、人畜健康、智慧农业、乡村振兴”四大“学科群”。围绕四大“学科群”,我们要集中力量,建高峰、增优势、强特色、促交叉。
建高峰,是要实施高原学科建峰计划。瞄准“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目标,以作物学一流学科领衔,加上兽医学和农业工程2个学科,作为高原学科层次进行建设,并分别牵头带动粮食安全、人畜健康和智慧农业等学科群的发展。
增优势,是要实施优势学科增强计划。重点建设植物保护、农林经济管理、园艺学、畜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等5个优势学科,打造“国内一流学科”。
强特色,是要实施后备学科培植计划、人文社会学科繁荣计划。加强农业资源与环境、林学、生态学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及其它学科领域的建设,择优培育若干个学科,作为“一流学科”发展的梯队;以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为引领,谋划人文社会学科领域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新的增长点,推进人文社会学科繁荣发展,并推动乡村振兴学科群的发展。
立足中国大地办一流大学
南方日报、南方+: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的作物学,如何更好地服务国家需求和地方需要?
王斌伟:对华农来说,我们要胸怀“国之大者”,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粮食安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系列国家重大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和“双一流”建设带来新的机遇。
南方日报、南方+:如何用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推动学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王斌伟:作为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首先,我们一定会瞄准国内外同类的一流大学为目标进行建设,比如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正视差距,进一步补短板、强弱项、固优势,并实现突破。
其次,我们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从人才培养来看,我们一流学科的人才培养要探索快速成长的通道,比如在作物学学科探索本博连读的培养模式;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我们将加强引育结合,引进和我们学科发展相匹配的国际国内的一流学者,同时在学校实施“丁颖学者”计划,建立优秀人才梯队,支撑教师队伍建设。
最后,我们要推进科学研究“顶天立地”。“顶天”即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产出新成果;“立地”就是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更好服务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像前段时间,我们在原华南农业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及相关科研平台的基础上整合优势资源成立了华南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将对接我们的一流学科建设,同时将研究成果向社会推广运用。
文末彩蛋
点赞↓在看↓
争创一流,永不停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