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孤勇者》还上头?无人农场唱响这首歌!
“月光光,照地堂
虾仔你乖乖瞓落床
听朝阿妈要赶插秧啰
……”
02:30-07:30处为罗锡文院士出镜片段
这首《月光光》是广东地区
耳熟能详的粤语童谣
承载着数代广州人的童年回忆
当传统童谣遇上现代化改编
当农耕遇上新科技
又会迸发出怎样的光彩呢?
让一位“开直播机的老头”
来为我们解答
人物简介
罗锡文
罗锡文,湖南株洲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是我国农业工程学科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1970年,获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学士学位。1982年,获华南农学院(现华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1987年至1989年,赴美进修。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20年当选国际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科学院(iAABE)会士。
长期从事水稻生产机械化和农业机械与装备机电一体化技术研究,2020年在广州建设成功首个水稻无人农场。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6项。曾被评为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广东省最美科技工作者、国家教学名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农业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和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60周年杰出人物;获中华农业科教奖、农业机械发展贡献奖、改革开放40年中国农业工程杰出贡献奖、中国农机工业功勋奖章、国际农业工程学会CLASS工业奖。
7月正值广州早稻收获。在华南农业大学教学科研基地,台风来临前的天空乌云满布,阴沉沉地笼罩大地。大风吹过,伴着微雨,稻田里掀起一层一层的浪。无人驾驶的收获机和运粮车组成收获机系统,从机库里面自动开到田里。有位老人头戴草帽,正伫立田边观察机器作业。
这位老人便是罗锡文。
这里是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团队2020年创建的世界上第一个水稻无人农场。2021年,这座水稻无人农场的早稻收获很好,广东丝苗米19香产量达662.29公斤。相较于这个品种在当地的平均产量,高出32个百分点。
前来拜访的年轻人名叫黄蜜,他是音乐创作纪录片《新时代旋律》的特邀唱作人,也是一名小学音乐教师。粤语童谣是他平日教学的一部分,“在传承粤语童谣的时候,我想到的是,怎么与现在的生活也能联系上。”黄蜜决定改编一首广东地区家喻户晓的粤语童谣——《月光光》,为了了解现代“插秧”技术的发展变化,他前往华南农业大学水稻无人农场,寻求答案。
唱作人黄蜜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
在稻田旁
“罗院士,我想知道为什么您会有无人农场这样的想法呢?”望着眼前空无一人的稻田,黄蜜表达了自己的疑问。而在水稻无人农场的好收成背后,其实藏着罗锡文童年的愿望。
苦乐童年,立志强农
1945年,罗锡文出生于湖南。家里有三个兄弟和两个姐姐,他排行老四。从小长在农村,罗锡文6岁起就跟着大人干起了农活。作凼沤肥、耙田、插秧、田(除草)、车水、收获、晒谷子......小小的身影整日赤脚穿梭在稻田里。
“插秧插久了腰很痛,我就站起来伸伸腰。我妈妈在旁边说,小孩子有什么腰啊?赶快插。当时我就在想,什么时候不要人插秧就好了。”罗锡文边回忆边扬起左手,“你看,我这个无名指就是要比左手的短2毫米。”有一次割水稻时,罗锡文与姐姐比赛谁割得快。锋利的镰刀将他无名指尖的指甲带着肉一起割了下来。从那时起,想改变农民在田里繁重劳作的愿望悄悄地在他心头萌芽。
无人驾驶旋耕机
“那我们现在是否真的实现了您说的‘不要人插秧’呢?”风逐渐大了起来,黄蜜跟着罗锡文的脚步。
“我们的答案就是让我们的机器来种地,让科技来种地。整个无人农场有五个功能,耕种管收作业全无人。无人农场模式,就是为了解决将来谁来种地、怎样种地。实践表明,用这种无人农场技术种地可以比人种得更好。”
奋斗半生,矢志不渝
为了这样一个愿景,罗锡文为之奋斗了五十余载。
1970年,大学毕业的罗锡文被分配到贵州省铜仁县(今铜仁市)。因在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学习无线电专业,县里主管大学生分配工作的同志,先后安排他去广播站、无线电厂和微波站,但他不想在广播站开关机器,也不想在山顶的微波站看管机器。于是罗锡文来到贵州铜仁农机厂担任技术员,从此与农机结缘。
1987年,42岁的罗锡文由教员破格晋升为副教授
2004年,罗锡文团队开始农机导航技术创新研发,研究成功的农业机械导航与自动作业系统突破了导航定位、导航控制等10项关键技术,取得了3大创新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先后研制成功无人驾驶旋耕机、无人驾驶播种机、无人驾驶插秧机、无人驾驶高地隙宽幅喷雾机和无人驾驶收获机等农业机械。他领衔完成的“基于北斗的农业机械自动导航作业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我们今天这块地就是用水稻精量穴直播方式播的,它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如果是插秧,还要一个育秧环节。我们用了十多年时间,成功实现了水稻同步开沟起垄精量穴直播。”据了解,罗锡文带领团队研制成功的“同步开沟起垄精量穴播”“同步开沟起垄施肥精量穴播”和“同步开沟起垄喷药/膜精量穴播”的“三同步”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和水田激光平地技术居国际领先水平。
现已推广至中国 26 个省和 6个国家,并创造了一批高产纪录:在新疆三年亩产超过1000公斤,在浙江连续四年亩产超800公斤,8个省亩产超800公斤,11个省亩产超700公斤,17个省亩产超600公斤......
坚守稻田,不忘初心
华农五山校区到增城教学科研基地,近50公里的距离,罗锡文每周都会往返一到两次。
对他来说,“这里就像是自己家里的孩子,不来看看总是不放心的。”一来到基地,77岁的罗锡文经常会卷起裤脚,赤脚下田做试验。
“计算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种水稻,但是计算机里面长不出水稻。你要种水稻,还得下田,我这个机器到底作业得好不好?我一定要自己下去踩一踩,感觉那个泥巴的情况,才会知道我这个机械下田的效果好不好。”他始终坚信。
罗锡文在泥田里讲解作业过程
2006年4月22日,罗锡文与第一代水稻直播机合影留念。照片中,61岁的罗锡文扶着机器的把手,身后是一片青青的稻田。如今,直播机已经更新到第四代,白发悄悄爬上罗锡文的鬓角,但罗锡文依然将这张照片当作自己的微信头像,从未换过。他的微信名字叫“开直播机的老头儿”,或许这象征着他对农机事业坚持的一份初心。
罗锡文和他的第一代水稻直播机
“同样的月光,照亮了村庄
阿妈不用再怕落雨早起赶插秧
……”
新版《月光光》
唱出了农业的变化发展
无人农场科技新
阿妈不用赶插秧
这一变化
背后是无数农业人
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热爱
身为华农学子
更应肩负重任
立志强农兴农
践行知农爱农
把熠熠农业梦
传唱下去
▶ 往期回顾
▲这些华农老师,课讲得真好!
▲ 争当新农科建设“领跑者”!华农推进构建一流人才培养体系
▲又美又飒,太有范儿!她是从华农走出来的国际模特!
素材来源 | 南方都市报 N视频
整理 | 新禾融媒体工作室 王莉娜
微信编辑 | 新禾融媒体工作室 张洁莹
责任编辑 | 费思迎
审核 | 陈芃辰
审定 | 郭灼
点赞⬇️ 在看⬇️
唱响华农人的《月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