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牛牛想你了!亲爱的学子,欢迎回家

等你来的 华南农业大学 2022-10-30

8月见底,开学在即

紧张、期待、兴奋

……

多重感受交织,返校进行时

两个月未见,大家有没有什么变化?


我们从天南海北汇聚一处

在华农相遇、相知、相亲

当听到“下一站,五山”的地铁报站声

当对司机师傅熟练地说出“去华农”

那种熟悉与亲切,让你明白

不知不觉,华农已成为自己第二个家



家,是三月的紫荆花海

是清晨的牛牛漫步

是学习运动之余,来一杯酸奶的味道

华光溢彩,“农”情满园

又是一年开学时

来听听这些华农er关于家的故事



  家对我来说  

  是手机自动连上无线网的地方 

@国际教育学院

(广州都柏林国际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辅导员 刘维东


今年,是刘维东在华农生活的第八个年头。八年间,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再到辅导员,从启林到六一再到黑山,华农记录了他热烈滚烫的青春,也见证了他每一次的出发与成长。

刘维东记得无数个回学校的夜晚:78路公交车开着白色的大灯,穿梭于马路和隧道,车外风景和光影不断变化。当车厢内响起“岑村桥到了”的广播声,当公车停靠发出长长的气刹声时,他便有了一种“终于到家”的安全感。还有很多时候,他没到站,“手机屏幕上的4G标识就已经悄悄被无线校园网的图标替代。”小小的细节变化,是“回家”的证明。


刘维东(后排右一)与小伙伴们的合影


2014年的夏秋季节,刘维东与华农第一次相遇,家的故事也由此开始书写,“我记得那时候,有一位戴着‘党员先锋队’字样的工作牌的师兄,帮我将行李提上宿舍楼。”大一入学后,刘维东也加入了自己所在的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的党委信息中心,一起致力于在学院打造“家”文化。在4年的工作时间里,他印象最深的就是每期党校培训时,党员代表在台上分享自己的入党初心、讲述自己的党员故事。在一次次倾听、学习中,他心目中的党员形象也开始变得清晰、鲜活起来,“我对高校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有了更深的感悟,也让我产生一种去建设‘家’、守护‘家’的责任感。”

从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党委信息中心学生骨干,到院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党支部副书记、院2018级研究生第二党支部书记,再到国际教育学院(广州都柏林国际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辅导员,一路走来,他被师弟师妹、学生们亲昵地称为“东哥”。采访过程中,就有一位男生敲开了办公室的门,一边喊着“东哥”一边亲昵地搭着他的肩,分享着自己要在毕业典礼上合唱的好消息。辅导员的工作繁杂琐碎,这样的“即时分享”间或穿插着,可刘维东乐在其中,“我在华农度过了充实又快乐的学生时代,所以在听到学生分享自己在学校的快乐日常时,也感到很高兴。”



“喜欢是不够的,只有热爱才能回应热爱。”2015年,刘维东以学长身份寄语师弟师妹;2021年,他以辅导员身份再次把这句话送给了新生。脸上已经褪去了当年第一次站在华农大正门前的些许稚气,胸前的党徽闪闪发亮,他向新生讲述着自己与“家”的故事,也将以“守护者”的身份,续写自己和“家”的故事



  家是一种归属感  

  让我觉得熟悉和安心  

@兽医学院2021级动物医学3班 刘芮冰


“归属感”在刘芮冰与华农相处的19年间是与日俱增的。幼儿园、小学、大学………刘芮冰的成长过程中,始终有华农相伴对她来说华农就是自己的家

和煦的春风中飞扬着彩色风筝,茵茵草地上回荡着欢声笑语,和父母一起在教三大草坪上玩耍,是刘芮冰的童年记忆。中学期间,周末在教三的空教室自习,或是泡在图书馆看书,或是去湿地公园散步,是她难忘的年少时光。高考填报志愿时,刘芮冰坚定地选择了华农。“我的志向是动物医学专业,加上从小在华农长大,很喜欢这里的校园环境和氛围,华农是我最好的选择。”

刘芮冰作为学生记者正在工作中

童年的刘芮冰在东区运动场


华农学子的身份度过了一年,她对华农的归属感又多了一层理解。“以前虽然也在校园里,但还是以享受这里的一切为主,现在,我想要成为建设这里的一分子。从小耳濡目染“修徳、博学、求实、创新”的校训,刘芮冰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对自然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而今作为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刘芮冰表示,未来想以优异的科研成果来回馈母校。



  家是一种责任感  

  从“育己成才”到“育人成才”  

@工程学院副教授 郭嘉明


“我在华农工作6年了,如果算上求学的时间,到今年为止已在华农已经生活了16年。”工程学院副教授郭嘉明在华农的十多年的光阴里,完成了从“求学者”到“教学者”的身份转变,也见证了华农的多重之“变”。

初见华农,是他以本科新生的身份到华农报到。那时恰好是广东省大学扩招的第一年,虽然跃进北(现启林北)宿舍区才刚刚建好,但迎新师兄师姐的热情,让他在第一天就感受到了如家般的温暖。本科就读期间,郭嘉明也亲历了华农的百年校庆,见证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尤其是紫荆花、黄花风铃木、樱花等树木的大面积种植,让华农真正成为了“五湖四海一片林”的美丽校园,“华农的美在于历史与现代的融合,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适合求学和工作的地方。”


郭嘉明(左三)与其指导的首名研究生合影


出于对“家”的感情,郭嘉明选择继续在华农深造。读研期间,他在与师弟师妹的接触中逐渐加深了对教师工作的认识,萌生了对“桃李满天下”的憧憬。

博士研究生毕业后,郭嘉明以优异的表现留校任教,开始了从“育己成才”到“育人成才”的思维转变。六年的教学时间里,他从未停止对如何培育学生成才的思考,通过各种方式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从而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对学生思想、思维的教育,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今年,华农成功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作为华农大家庭的一分子,郭嘉明表示,希望未来能够继续为华农的建设与发展贡献力量,“我将以教学为第一要务,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力求培养更好、更优秀的人才;在科研方面,不断开拓进取,勇于创新,为农业工程学科建设作出贡献,用实际行动助力华农‘双一流’建设。”



  家对我来说是宝藏之地  

@人文与法学学院2022届本科毕业生 章语月


“这是一个带给了我很多荣誉、也带给了我很多欢笑与泪水的地方,她给予了我非常多的精神财富。”站在人生的又一个节点上,毕业生章语月回想起大学四年的生活,话语间尽是柔情。

出于对文学的热爱,她在填报志愿时选择了汉语言文学专业,走进了“五湖四海一片林”的诗意校园,开启了追寻文学之美的大学四年。

大一时,她在《百篇写作练习》课程遇到了一位影响自己人生的导师——刘秀丽老师。“刘老师真的是一个很温柔、很负责任的老师,她经常在写作、生活方面给予我细致入微的指导与关怀。”百篇作文练习,有她的悉心指导;现代文学课上,有她的耐心讲解;怅然失意时,有她的及时关心。大学四年,她在章语月的记忆里,留下了许多细细密密的温暖与美好,对章语月来说,刘老师已不只是老师,更有家人之感。


章语月与刘秀丽老师的合影


室友亦是她在大学的重要家人。宿舍虽然不大,但像一个具有密度与质感的八音盒,音符弹跳间尽是温情与幸福。记忆里,这些温情与幸福是白天一同上课、一同“干饭”,是晚上分享快乐、互倾烦恼,还有一起出去团建的日常。除了特殊的节假日外,四年里她们固定的团建日便是宿舍六人的生日。大家在一起吃饭、聊天,像真正的家人一样一起为彼此庆生。

章语月和舍友在大一时的聚会合影


“华农真的是一个宝藏之地。”章语月如是说道。一个人的四年,也是一群人共同参与的四年。正是因为这个“宝藏之地”,她才遇到了自己生命中很重要的一群“宝藏家人”。她和这群“家人们”在紫荆校园里,话文学、谈生活,收获了足以一生铭记的幸福时光。



  家是需要用心经营、 

  细心呵护的地方  

@稻香园食堂职工 刘冬梅


“和爱人在同一个校园里工作,让我对学校有‘家’的感觉。”提及此,刘冬梅脸上洋溢着幸福和满足。

刘冬梅的丈夫黄师傅在芷园负责米饭供应已有21年之久,而她自己在稻香园糖水档口那一方小小的天地里也已坚守了11年。对于刘冬梅来说,在学校工作那种温馨的家庭氛围是她坚持在异乡工作十余年的基础,但让她在异乡获得“归属感”的,却远不止于此。

和面、备料、做馅饼、煮糖水,从晨光初起,到夜色满天。作为全华农“起得最早”的人之一,这11年间,刘冬梅的工作能力不断精进,事业的稳进给了她成就感和获得感。“这里各式馅饼、小吃、糖水,从韭菜肉馅饼、酸菜肉馅饼、紫薯馅饼到肉夹馍、手抓饼、鸡蛋灌饼,再到西米、芋圆、凉粉、鸡蛋羹糖水等等,我都亲手做过,我们从不供应半成品。”刘冬梅有些自豪地表示。



“在过去,这些繁琐的工作是很难同时完成的,但是现在完全可以。”作为华农食堂发展的亲历者,刘冬梅见证了食堂设备升级、生产效率和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对华农的感情也愈加厚重——将新烙出来的热饼、刚煮成功的新鲜糖水递给学生们,看到他们露出的笑容时,她“打心里觉得踏实、幸福”,而食堂经理的不时关心、同事间的乘兴杂谈,更是让她把工作的场所当作“家”来经营着

从“敬业”到“乐业”,从“工作单位”到“家”,刘冬梅享受着这份职业带给她的满足,也找到了这11年光阴的意义。她表示,自己计划研究江南老家的馅饼手艺,争取在新学期推出新品,给大家呈现新的美食风味。



  家对我来说是栖心之地  

@农学院2022级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硕士研究生 郭智滨


华农对郭智滨来说,不仅承载了他大学四年的一路收获与美好回忆,也是将继续见证他成长的“家”。

择农,知农,爱农,是他四年专业学习的心路历程。“我们可以不知农、不事农,但不能轻农。”出生在东北平原的郭智滨,此前对农业的印象还局限于老家大规模机械播种、机械收割的场景,但到了华农之后我才深刻认识到我们国家的幅员之辽阔、地形之复杂,才明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在农学院学习的四年,郭智滨不仅在课堂上学习理论、亲身实践,还加入了大豆分子育种实验室接触科研。导师和师兄师姐的悉心指导、良好的实验室氛围让他萌生了投身作物育种、深耕科研的想法。让中国人的大豆成为中国农民的“致富豆”,成为中国百姓餐桌上的“健康豆”,成为他最大的梦想。


郭智滨与师兄师姐合影


今年,郭智滨成功考上了本校的作物学研究生。作为华农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的准研究生,他在暑假期间随团队前往学校增城教学科研基地,和实验室其他同学一起开展大田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和种质资源分析等工作。7月,广州屡创高温纪录,在这样的环境下每天工作7小时是一个不小的考验,但他也收获了许多乐趣:“从大豆发芽到开花再到结果,我们可以亲眼见证大豆成长的每一阶段,就像是我们的付出转化成了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回报,这让我很有成就感,再苦再累也值得。”


郭智滨(左)和同学在增城教学科研基地


“我曾经羡慕过那些学计算机、学金融的同学,感觉他们以后都会在都市写字楼里上班,但现在觉得农学也同样很好。”他表示,在华农学农的这些年,他的性格变得更加踏实、沉稳,同时他也和许多华农人一样,自觉肩负起了重大的兴农责任。郭智滨说,自己很期待在华农的研究生生活,不仅仅是因为这里拥有强大的科研平台,更重要的是,那些校园里的烟火气与藏在生活里的治愈细节,给了他一处栖心之地:“在不知不觉中,我就已经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了。”



“住多久才算是家?”

这个问题,是广泛的、模糊的

有人后知后觉,有人早早明悟

在每个人心里,也都会有不同的答案


“酸奶何处没有,为何非得是华农?”

“紫荆何处没有,为何非得是华农?”

“X X何处没有,为何非得是华农?”



一开始,我只觉得好喝

到后来,它竟成了念想

一开始,我只觉得好看

到后来,我才发觉难忘

......

当这些藏在细节里的问句

在你心里都变成了肯定句时

她就成了你的

“家”



暑热渐消,开学在即

收拾行囊,与亲友告别

来时的风景虽然各异

但情感终会汇于一处

“下一站,五山”

“前方到站:华农大正门”

华农已准备就绪

家人们,你准备好了吗?



今天,我们与你分享这里的故事

而在这个你“曾在、正在、将在”的家里

一定还会有很多“从前、当下、将要”发生的故事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


2022/招新预告

想和学术大咖、优秀师兄师姐面对面?

想让自己的作品被更多人看见?

想获得主流媒体实习机会?

想在华农的大学生活,不留遗憾?

来新禾融媒体工作室

参与学校官方媒体账号运营!

微信、微博、视频号、抖音、

B站、喜马拉雅……

校园融媒体矩阵,给你最大空间!

在这里,收获绝对超值的成长!

在华南农业大学微信公众号后台

回复“招新”

我们在“家”等你!


▶ 往期回顾

▲ 龙眼×荔枝=?秋天的第一份甜蜜,就是它了!

▲重要通知!返校时间调整,做好台风防御

▲ 来!点击解锁华农er的假期“多重宇宙”


文 | 新禾融媒体工作室 吴鑫韬 黎怡宁 张睿

图 | 潘浩 新禾融媒体工作室 蔡慧儿 部分来自受访者、往期图库

微信编辑 | 新禾融媒体工作室 吴鑫韬 刘芳桦

责任编辑 | 费思迎

审核 | 陈芃辰

审定 | 郭灼

点赞⬇️ 在看⬇️

欢迎回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