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十六届中西部地区翻译理论与教学研讨会2号通知

爱翻译的 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2022-04-24


尊敬的________先生/女士:

为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展示好中国形象,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与国际传播,助力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湖北省翻译工作者协会拟定于2021年10月22日至23日在武汉科技大学召开第十六届中西部地区翻译理论与教学研讨会。本次研讨会围绕“一带一路”翻译、应急语言服务、翻译技术、翻译理论、翻译专业建设等话题展开讨论;同时探讨如何提升中西部地区高校翻译研究与教学的总体水平,促进中西部地区高校与语言服务行业之间的科教融合和校企合作,进一步提高语言服务人才的培养质量,助力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与对外文化交流。本次会议由湖北省翻译工作者协会主办,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协办。会议将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做大会主旨发言,热诚欢迎兄弟高校专家学者和语言服务行业工作者莅临指导!考虑到今年的疫情防控形势,本次研讨会将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主办方不收会务费。


一、会议议题:

1.  “一带一路”翻译与文化传播研究

2.  应急语言服务研究

3.  中华文化及中华学术外译研究

4.  视听翻译研究

5.  口译教学研究

6.  MTI教育研究

7.  课程思政与翻译专业建设研究

8.  翻译技术与翻译研究

9.  翻译理论与跨学科研究

10. “生态翻译学现象”研究

 

二、大会主旨发言专家

                              

许钧

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第七届外国文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等。



仲伟合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原校长,现任侨鑫集团联席总裁、黄埔书院院长、澳门城市大学特聘讲席教授、西安翻译学院名誉校长。兼任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兼口译委员会主任、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柴明熲

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创始人、荣誉院长。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创始人兼国际生态翻译学研究会创始会长、清华大学二级教授、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后、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现为郑州大学特聘教授,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


                              

赵军峰

法律语言学博士,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学研究中心主任,高级翻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担任第三届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中国翻译协会理事兼法律翻译委员会副主任等。


                                

刘军平

哲学博士,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翻译与比较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译协翻译理论与教学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翻译工作者协会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本科专业教学协作组成员、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英语专家委员会委员(CATTI)等。


                             许明武

文学博士,二级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2007-2013、2013-2018、2018-2022)、第三届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委员(2018-2021)等。


                              

胡安江

四川外国语大学翻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市“巴渝学者计划”特聘教授、重庆市第三批学术技术带头人。兼任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界面研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重庆翻译学会秘书长、中国翻译协会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委员会委员等。


                              

王华树

翻译学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世界翻译教育联盟翻译技术研究会会长、中国翻译协会本地化服务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等。


                              

吴万伟

武汉科技大学外语学院教授、翻译研究所所长,2014年曾被湖北译协授予湖北地区中青年翻译家称号,在中央编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译林、中信等出版译著15本。


三、会议时间和组织方式:

1. 会议时间:2021年10月22日-23日。

2. 2021年10月22日 19:00-21:00,小组分论坛,线上腾讯会议(腾讯会议号见会议日程)。

3. 2021年10月23日 8:30-17:00  开幕式、主旨发言、闭幕式,线上线下同时举行。(现场主会场地址:武汉市青山区和平大道947号武汉科技大学青山校区主楼18楼会议室。由于疫情防控,会场容量有限,原则上仅限受邀人员。其他参会人员请扫码观看直播。)

4. 23日现场主会场直播,请扫码观看:

(第十六届中西部地区翻译理论与教学研讨会直播)

5. 受邀人员住宿:武汉纽宾凯嘉瑞国际酒店(众圆广场店)(地址:武汉青山区和平大道八大家红坊里43栋,电话:027-86885588)。


四、会务组邮箱mwsts2021@163.com


五、联系人: 

 姚老师:13871155797  

 孔老师:15827214473

 肖老师:13871286162

 李老师:15697187918

 

六、会议日程



七、专家发言题目及摘要:


1. 许钧教授

题目:关于新时期翻译教育与研究的几点思考

摘要: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翻译教育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本发言拟结合中国翻译教育和翻译人才培养的现实状况,就翻译教育的未来发展与研究重点进行思考,提出个人的若干意见。

 

2. 仲伟合教授

题目:翻译学科专业建设及翻译专业教师发展体系完善 

摘要:本报告拟对中国翻译学科与翻译专业的发展作历时回顾,讨论翻译学科与翻译专业取得的成就、经历的七大变、面临的问题及挑战;分析翻译学科与翻译专业发展面临的四大背景及在此背景下翻译专业的发展重点。结合《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及《翻译本科专业教学指南》的要求进一步探讨翻译专业教师的能力要求与发展、教师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3. 柴明颎教授

题目:MTI教育体系——服务翻译行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摘要: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的建立并非是外语专业的延伸。MTI的目标是培养语言 服务界的翻译专业人才。作为一种行业人才,专业翻译的诞生有其自身的跨语际和跨行业的国际特性,是服务于全人类国际交往的专门职业。自2007年建立以来,我国翻译专业学位走过了创立、摸索、实践、调整和不断完善的路径。但是到目前为止,很多有关翻译的职业型人才培养还基本停留在传统外语人才培养的路径上,对真正的未来职业型翻译人才培养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本发言将从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困境、问题出发,探讨一些可以解决的思路和方法,以此破解目前很多院校依然存在的难题,以求更快地完成MTI从外语专业,或研究型研究生培养中蜕变成真正培养国家急需的职业型翻译人才的名副其实的职业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4. 胡庚申教授

题目:成因·内涵·启思——“生态翻译学现象”的发掘与检视

摘要:在国际国内学者提出“生态翻译学现象”的命题之后,又恰值“国产”理论话语体系生态翻译学在中国始创20周年之际,对“生态翻译学现象”进行深度的发掘和揭示可谓正逢其时。本文基于新世纪以来生态翻译学的研发实践,拟系统发掘和揭示“生态翻译学现象”的主要成因与特征、内涵与发展、及其初步显示的社会功能与学术价值。

文章首先阐述生态翻译学发生、发展过程中“生态翻译学现象”形成的主要动因和特征,可谓之成于:①问题意识驱动;②本土创新使然;③中西融通生效;④国际发展激励;⑤自省“他律”鞭策等。

然后,作者聚焦生态翻译学独特的研究内容与核心理念,揭示“生态翻译学现象”的内涵与发展,主要包括:①“生态”论域嬗变;②“生命”思维转换;③“生存”隐喻演进;④“绿色”译法拓新;以及⑤向“生”译道践行等。文章最后指出,检视和探讨“生态翻译学现象”,或能为人文社科不同研究领域的“创新生态”、国际取向、问道于行、文科振兴、引领意识等等学术生态的营造和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启思;同时,也或能有助于探索我国包括翻译、语言、文化等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界的自然关怀、“绿色意识”、生态责任的新形式,并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做出新贡献。


5. 赵军峰教授

题目:我国翻译行业立法要件分析与立法建议

摘要:通过考察我国现有翻译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情况,调查翻译相关法律纠纷司法现状,讲者尝试从法律关系构成三要素入手分析翻译行业立法要件。就翻译市场资格准入、翻译活动主体权利与义务、翻译服务规范、翻译产品质量标准以及翻译协会职能等话题展开讨论,进而从立法途径和立法内容两个方面提出具体建议。

 

6. 刘军平教授

题目:重构翻译研究的认知图景  开创翻译研究的“认知转向”

摘要:本发言在概述认知语言学在翻译研究的作用和影响的基础上,提出翻译研究正在发生“认知转向”。通过探讨翻译中“认知转向”的基本研究范围及研究方法,作者从“格式塔”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认知的隐喻与翻译、认知与等值翻译以及翻译的认知过程等几个方面讨论了认知在翻译研究中的重要的作用。这给提倡重视“过程”,而不是“产品”的当代翻译研究提供了资源和拓展自身空间的契机。通过重构翻译的认知图景,我们看到翻译研究的认知领域与人工智能领域正在发生耦合,此契机将催发未来的翻译研究发生革命性的转变。

 

7. 许明武教授

题目:基于语料库的《资治通鉴》英译本语境重构探究之情态动词路径考察

——以方志彤、张磊夫译本为例

摘要:语境是交际发生和意义产生之场所。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本质是一个语境重构的过程,情态动词是译者为实现特定目的,重构文本情境语境的重要词汇语法资源。研究构建“情态动词-人际功能-语旨-情景语境”的语境重构考察路径,选取情态用法极为考究的《资治通鉴》代表性英译本,借助语料库工具,考察译者在情态动词整体使用和量值分布两个维度的异同,探究其对译本情境语境重构的影响。以期对拓展语境视角的翻译研究有所裨益,并对当下典籍外译的现实关照有所启示。

 

8. 胡安江教授

题目:体认翻译学视角下的美国诗人斯坦布勒寒山诗英译考察

摘要:体认翻译学认为,翻译是一种基于多重互动的体认活动。美国诗人翻译家Peter Stambler在透彻理解原文语篇所表达的有关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中各类意义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经验、现实语境、认知框架以及寒山诗的文本功能和语用意图,在译诗中注入各类背景知识、前景化手段、话语视角、语义逻辑和句法结构,并运用感觉知觉、意象图式、范畴化与概念化、概念整合、识解等多种体认方式,通过对应、筛选、增删、挪借、转喻、改写、置换等多种“映射”和“创仿”手段,创造性地输入了各种新创结构与新创信息,实现了充分且适宜的文本交际目的和译者的个人目的,体现了以译者为中心的能动性和译本的能动性,同时也保证了译诗和原诗在文体价值和美学效果上的潜在映射关系与体认像似性。

 

9. 王华树副教授

题目:人工智能时代翻译数据伦理研究

摘要: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翻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巨大变化。传统的翻译生产模式正在大规模地转向云端,翻译活动中的技术伦理问题日益凸显。如何确保翻译数据的正当处理和合理使用,加强个人数据隐私保护机制,开展翻译数据伦理的系统化研究,对大数据背景下的语言服务行业生态发展至关重要。

本研究明确翻译数据伦理的概念和内涵,深入分析当前翻译行业典型的数据伦理问题,如翻译数据权利、翻译数据安全、翻译数据滥用和翻译数据异化等,并结合人工智能时代语言服务行业发展的需求,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

 

10. 吴万伟教授

题目:典籍翻译中的文化移情陷阱——以斯宾诺莎《伦理学》、《论语》、《庄子》中的生死观为例

摘要:译者通常被认为应该具有文化移情能力,但他们同时应该警惕落入过多移情的陷阱。人们对死亡的反应在激发、指导和塑造世界各国文化的宗教和哲学思想中发挥了显著和复杂的作用。在斯宾诺莎的《伦理学》、《论语》和《庄子》中,死亡幽灵无处不在。在简要介绍三位哲学家的死亡故事之后,本文对比了他们在自身死亡、他人死亡、死亡与自然的关系、自杀、心灵永恒等方面的观点和态度。

研究表明斯宾诺莎的自由人并不害怕死亡,因为他忙于享受生的喜乐,并认为在思想上对上帝的爱是至善。斯宾诺莎否认死后自我的永生。像孔子一样,他并不认为需要解释死亡的本质和源头,更关心将死亡放在合适的位置,过好有秩序有意义的生活。像庄子一样,斯宾诺莎认为认为死亡是从一种自然存在向另一种自然存在的转变。不过,孔子和庄子虽然临死都寻求在普遍的道中找到适当的位置,但孔子渴望死在弟子的怀中,维持其在社会秩序中的适当地位,庄子则渴望死在广阔无垠的大自然中,没有孔子那样的归属感和亲密关系组成的共同体。三位哲学家可能都同意偶尔到墓地逛逛是个好主意,我们可以此为契机反思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如何与生者相处。

最后,本文探讨了贺麟教授的《伦理学》中译本成功的可能原因,以期给译者教育提供某些启发。

秋天你好!

END

图文来源 | 张诗涵

图文编辑 | 朱懿

校对 | 曹玉婷 王清嘉审核|王云鹤
出品 | 外院新闻中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