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校研究生颂百年|博文明理弦歌不辍,厚德济世初心不改
★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
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2021年
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站在百年华诞的重要节点上
回顾来时的路
我们网络接力学习“四史”
努力做到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
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在学思践悟中传承革命精神
在爱国力行中担当时代大任
★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
今天百所高校研究生接力讲述“四史”活动
走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我们接过@华中师范大学的接力棒
为您讲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革命先辈的故事
中南大简史
我校创建于解放战争的隆隆炮火之中
1948年8月2日,河南宝丰
以邓小平为第一书记的中原局宣布成立一所“抗大”式学校
——中原大学
1949年5月至8月,南迁武汉
虽几经曲折,但始终坚守使命
2000年5月26日
蛇山之麓、南湖之畔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组建
肇始中原,巍然江汉
栉风沐雨,薪火相传
这是百年党史中
革命大学中南大人的
创业奋斗史与精神传承史
(上图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历史脉络图)
嵇文甫:中国新史学奠基者
嵇文甫,出生于1895年12月17日,河南汲县人,著名教育家、史学家、哲学家,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中共早期的党员之一,中原大学筹备委员会副主任。
辛亥革命前夜,革命思想在全国迅速传播。1910年,嵇文甫入革命思想传播的重要阵地卫辉府官立学堂,受到了革命思想的最初沐浴。革命活动在卫辉府官立学堂秘密展开,在卫辉府官立学堂教员刘粹轩先生的影响下,嵇文甫“思想开始有了政治意识,开始追求真理与光明,开始痛恨旧社会、向往新社会、倾心于革命事业”(嵇文甫《自传》)。
1915年秋,嵇文甫考入北京大学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回河南省任省立第一师范国文教员。五四运动爆发后,他投身于革命洪流,追求真理,毅然支持学生的革命行动,在讲课时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6年,嵇文甫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回国后与遭到严重破坏的党组织失去联系,任教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用马克思唯物主义史观讲授先秦诸子和宋明理学,宣扬历史唯物主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任河南大学教授兼文史系主任,积极投入抗日救亡,创办了《风雨》《大时代》等抗日救亡的宣传刊物,和范文澜一起创办“河南大学抗敌工作训练班”等。
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嵇文甫被捕入狱,5个月后释放但一直处于“白色恐怖”的监视之中。直到7年后,开封第一次解放,嵇文甫“多年来沉闷窒息的生活,乃告结束,像游子返乡一样,终于回到了革命的大家庭。”(《嵇文甫传略》)
作为中原大学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嵇文甫陪伴中原大学走过了举步维艰的初创期。校舍条件简陋,他便在树下讲课,草地上作报告。1948年8月7日,中原大学正式开始上课,嵇文甫主讲辩证唯物主义论,并全力推动学校教学步入正轨。开封第二次解放后,中原局派嵇文甫前往开封筹建中原大学开封分校,12月中旬,任校务会议成员、研究部主任。4个月后,中原大学随中原人民政府南迁武汉,嵇文甫奉命留守开封。
在结束了与中原大学短暂交集后的十多年间,嵇文甫持续奋斗在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前线。他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建设我国新史学的少数几位先驱者和奠基者之一,在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中有着卓越和独特的贡献。
范文澜:一生赤诚的共产党人
范文澜,出生于1893年11月15日,浙江绍兴人,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文本科国学门(后称中国文学系)毕业,一生从事学术研究与教育工作,长期从事中国历史的研究。1948年8月被任命为中原大学校长,虽先后因病、因另有重任,未能到校视事,但一直和学校领导机构保持着联系,具有特殊的精神影响力。
1925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兴起,范文澜参加了天津人民群众的游行示威等活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失掉联系。1927年,在北京会见李大钊。
范文澜常在课堂上讲共产主义,天津警备司令部要逮捕他,经校长张伯苓协助,于是年5月离开天津到北京。下半年起,在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中国大学、朝阳大学、中法大学、辅仁大学任教,最忙时每周上课30小时以上。这时,范文澜与个别党员以及党所领导的团体——教联、左联、互救会发生联系。
1930年9月,阎锡山派兵查抄范文澜住宅,搜出《红旗》等书报文件,指为共产党而逮捕,经人营救获释。11月,周树人至北京,在范文澜家中与左联等团体的代表会谈。1934年暑假后,又被反动派逮捕,经蔡元培等人营救获释。
1938年1月30日,范文澜带领服务团抵达舞阳县一个小村庄。这时恰逢过年,服务团连夜组织学员画漫画、写标语,向村民宣传抗日道理;随后又在附近村庄举办识字班,编唱通俗易懂的《抗日三字经》。范文澜带领学员们教唱抗日救国歌曲,演出抗日话剧。
“七七”事变后,在党的领导下,范文澜创办抗战讲习班,亲自上课,积极从事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6月,开封沦陷,随河南大学转移到鸡公山一带。不久,与党取得联系,在遂平创办抗日训练班,又随新四军在信阳一带开辟游击区,又在第五战区抗敌工作委员会做统战工作,长期奔波于桐柏山中。1939年9月,在竹沟镇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1月,到达延安,为马列学院历史研究室主任。
1950年,华北大学历史研究室改为中国科学院中国近代史研究所,范文澜为所长。1951年,中国史学会成立,范文澜为副会长,主持日常事务工作。1954年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6年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1959年,当选为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又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1965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69年,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范文澜对党的事业满怀责任感。他在延安写作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写成《中国通史简编》。他又以高度自我批评的精神,在晚年,毫不疲倦地对此书进行修订。十年动乱中,他带病工作,直到逝世。他一生赤诚对待党的事业,热情对待同志,且自律甚严,自奉甚俭,所得稿费全部上交国库,身后只有几件旧家具、几件备用的衣服,没有留下什么别的贵重财产,真正是毫不利己,全心为公。
(上图为《中国通史简编》)
2012年成立的文澜学院,正是以范文澜先生的名字命名。文澜学院依托我校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三大主干优势学科,培养了一批批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性思维、融通型能力的拔尖人才。学校的主要楼名以文为宗、以水为派,也有着纪念范文澜先生的意义。
潘梓年:中共第一报人
潘梓年,出生于1893年1月11日,江苏省宜兴县人,著名哲学家和杰出的新闻斗士,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1948年8月,调任中原大学副校长,全面负责学校的创建工作,1950年任校长。曾任中南军政委员会文委副主任、教育部长。1954年调北京任中国科学院党组成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分党组书记、哲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
1923年,潘梓年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到保定中学任教,与二弟潘有年、四弟潘美年及堂弟潘汉年先后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被派回宜兴重建党组织,利用县教育局长的公开身份积极开展工作,在家乡发动过宜兴暴动。同年9月,潘梓年调赴上海,在北新书局主编《北新》《洪流》等进步刊物和中共江苏省委主办的《真话报》。
1929年6月,潘梓年出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工作委员会第一任书记,成为当时中共革命文化运动的最高领导人。1930年秋,潘梓年兼任中共中央主办的《红旗日报》上海地区总采访。也就在这时,他开始投笔从政,由新闻文化人向职业革命家转变。
1933年5月14日,潘梓年与丁玲在上海被国民党逮捕入狱。他无视酷刑,几次昏死仍如“入定老僧”般闭口不言。在狱中,他笔耕不辍,一方面创办了“黑屋诗社”,出《诗刊》,鼓励狱友;另一方面,呕心沥血,完成了长篇哲学专著《逻辑和逻辑学》,翻译了柏格森的《时间和意志自由》等书,著译达上百万言。特别是《逻辑和逻辑学》反响巨大,书中的“质量互变律”和“否定之否定”的见解相当独到,收到了毛主席亲自去信赞赏。经中共中央营救,1937年6月出狱。
同年12月,潘梓年根据中共的指示以社长的身份赴南京筹办《新华日报》的出版,与章汉夫、华岗等先在南京,后在武汉四处奔走,办交涉、找房子、搞设备,经过艰苦努力,冲破国民党当局的重重阻挠,终使《新华日报》于1938年1月在武汉创刊。报纸坚持到1938年10月25日,武汉沦陷日军之手,报社不得不内迁重庆。转移过程中,船行至燕窝江畔惨遭日军轰炸,16位同志遇难,其中就包括时任报社编辑及文书的潘梓年胞弟潘美年。《新华日报》在潘梓年的领导下克服在战时物资缺乏和在国统区办报的恶劣政治环境等不利条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报道风格,把共产党抗日救国,反对内战,反对独裁的政治观点及时传播给广大国统区人民,从而争取到支持。将《新华日报》办成了我党飘扬在国民党统治区内一面团结抗日的旗帜,团结和争取了一大批民主人士和普通群众,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和政治影响力。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最早创新了党报管理的方法,提出“编得好、出得早、销得多”的九字口号,钻研技术,改进工艺,自办纸厂,大大稳定了货源和提高了质量。同样的土纸报纸,《新华日报》的印字就比别家报纸清晰。
此外,潘梓年还以哲学家特有的智慧和远见,写下了许多发人深省的文章,如《抗战的现阶段》《投降主义及其各种表现》《自力更生与争取外援》《战时图书杂志审查问题》《民众变动问题商榷》等,仅在《新华日报》刊载的署名文章就达80多篇,在《群众》周刊和其他报刊发表的文章更难以计数。
抗战胜利后,潘梓年奉命去上海筹办《新华日报》总馆,仍然为重庆《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写稿。1947年,重庆《新华日报》遭到国民党迫害,在吴玉章的领导下,潘梓年带领全社人员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中原大学创立后,潘梓年全面负责学校的创建工作,领导中原大学走向正规化道路,为革命和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干部,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积累了经验。
1949年初春的一天,漫天飞雪,北风呼号,中大学员们在露天操场紧急集合,时任副校长潘梓年为学员们作支前动员会的讲话。平时斯文的潘校长那天穿着军大衣,慷慨激昂,振臂高呼“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上图为潘梓年校长在大会上作报告)
罗章龙:工人运动领袖
罗章龙,出生于1896年11月30日,湖南浏阳人,杰出的政治活动家,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北京大学文学院毕业。中共早期的党员之一,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建国后,先后在湖南大学、中南财经学院、湖北大学任教。
1915年,罗章龙入长沙长郡中学,与同在长沙就读的毛泽东结为管鲍之交,是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名义发出征友启事最早的响应者。1918年4月,与毛泽东等发起成立新民学会。
苏联十月革命为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这一新的思潮影响下, “五四”运动爆发。罗章龙积极投身于五四运动,并如饥似渴地研读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并和一些志同道合的青年在1920年初发起组织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不久,又在李大钊的指导下,参加创建了北京共产主义组织,1921年建党时即是党员。同时开始从事工人运动的实践。他参加举办长辛店工人补习学校并到南口、唐山等地作路矿工人状况的调查,还主编了宣传工人运动的刊物— 《工人周报》。其后几年,他频繁奔走于长辛店、天津、唐山、石家庄、沈阳、哈尔滨以及陇海沿线与津浦沿线等地,结识了史文彬、王俊、邓培等大批路矿工人领袖,并介绍了不少人加入中国共产党。
罗章龙是中国早期劳工运动的领导,参与组织北方地区的工会,先后参加领导了1921年底的陇海铁路大罢工、1922年长辛店八月大罢工和十月开滦五矿大罢工等。1923年在领导京汉铁路大罢工时,他和铁路工人一道在长辛店与反动军警捕斗中光荣负伤。这次罢工结束后,他一面组织善后救济工作,一面编写并于当年三月出版了《京汉工人流血记》一书。该书为中共第一份详尽报道“二七”斗争史实的重要文献。他是中国工运的实力派人物,至中共“六大”一直是中央领导人,曾与陈独秀、毛泽东等共同主持中共中央的工作。
马日事变后,革命形势岌岌可危。罗章龙力主就地反击,但未被主张退让政策的中央所采纳。不久,他被调往长沙,参加湖南省委新领导班子,任工人部长、中央工委部长、全国总工会委员长、全总党团书记等职,主编全总机关报《中国工人》《劳动报》《上海时报》《斗争导报》等,并著有《1928—1930年中国职工运动状况》和《工人宝鉴》等书,记述了这一时期的工运状况。
1931年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共产国际代表米夫确立了王明的中共中央领导地位。为反对危害中国革命的米夫、王明篡权,三十余名中共中央委员发起成立了“中共中央非常委员会”,罗章龙被选为书记。“非委”发表了拒绝承认六届四中全会合法性的声明、“告全党同志书”和“致共产国际信”。罗章龙等因此被开除出中共。“非委”大部分成员被出卖给国民党而遭到捕杀,或被锄奸队杀害。罗章龙辗转逃生后,从1934起在河南大学开始了教学生涯。1953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调往武汉中南财经学院任教,历时近30年。教书生活中,他潜心学问,教书育人,先后著有《中国国民经济史》、《欧美经济政策研究》、《经济史学原理》及《国民经济计划原理》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党中央的关怀下,罗章龙担任中国革命博物馆顾问。虽已耄耋之年,却勤奋不辍,积极撰写革命历史回忆录,先后著有《椿园载记》、《椿园诗草》等,翻译了《为人类工作》等著作。
罗章龙一生,不谋私利,不图虚名,廉洁奉公,艰苦朴素,实事求是,数十年如一日,甘做人民的公仆,是廉洁奉公的典范,实事求是的典范。
林山:又红又专的大学领导干部
林山同志历任原中原大学政治学院副院长、原中南政法学院副院长、原湖北大学副校长。
他在抗日战争的炮火中参加革命,虽然学历不高,但他勤奋学习,在陕北延安时刻苦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打下了扎实的理论根基。
1958年湖北大学成立时,林山同志担任副校长。在随后的几年中,由于国家遭受到严重自然灾害与工作中的失误,国家面临许多困难,在师生中产生各种思想问题。为了教育师生正确认识前进中发生的种种问题,培养合格的建设人才,林山同志经常向全校师生作各种专题报告,涉及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各领域的问题。由于他刻苦学习各种知识,掌握丰富的历史资料与现实资料,因而他的报告深入浅出、论述深刻、以理服人,能够解决师生思想上存在的许多问题,深受听众的欢迎。当时学校校一级领导7人左右,林山是向全校作专题演讲最多的一位领导,这是难能可贵的。他把这些报告中的精华浓缩成文章发表后,在社会上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上图为任命林山同志为湖北大学副校长的通知)
正如毛泽东指出:什么叫理论?能从实际中抽象出来的东西去指导实践,并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东西,就可以称得起是理论。邓小平也指出:马列主义并不玄奥,它是很朴实的东西。从1959到1966年的7年当中,林山同志向全校师生所作的多次专题报告,解决了师生思想上的实际问题,提高了他们的觉悟,为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及培养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些报告可以称得上是理论,有其学术价值。我校正继承与发扬着这一优良的学术传统。
尾声
中原大学培养的马克思主义者
章开沅曾经说过
“历史是已经画上句号的过去
史学是永无止境的起航”
中原大学已经画上了句号
但是
在中原大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正在“双一流”的征途上扬帆远航
中原精神传承至今、弦歌不辍
红色传统、红色记忆、红色基因
已经深深扎根于我校研究生心中
我校研究生必将化知党、信党、爱党的
精神力量为奋斗实践
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贡献青春力量
谱写青春之歌
@湖南大学研究生,下一段党史故事由你们讲述~
资料来源:
覃红主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简明校史》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档案馆校史馆”官网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档案馆校史馆”公众号
百度百科
活动指导单位: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
发起主办单位:《中国研究生》编辑部 四川大学研究生工作部
本期主办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本期承办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会”微信平台
文字:江 涞
编辑:陶 涛
审核:付慧娟 黄丽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