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想选出最适合的防晒霜?你需要先知道这些

2017-04-12 美羊羊 美容大王和化学家

FDA大手一挥:看朕为你们打下的防晒江山。

美羊羊

不用不吐槽,不用不推荐撸得懂成分,说得清感受的

🐑美羊羊🐑


在防晒霜本身靠谱的情况下,有技术含量地涂和随便抹两下,得到的防晒效果可是有很大差别的。


如何使用才算是“有技术含量”?那得从防晒值的测量方法说起。


测SPF(防晒系数)是用活人皮肤做实验?

回答是“YES”

 

防晒系数(SUN Protection Factor)的英文缩写——SPF,从1974年开始被使用。美国FDA于1978年首次采用SPF来衡量防晒产品的防晒效果,到了现在美国的防晒产品标签是必须提供这个系数的。


最初,SPF系数只用于考察UVB(波长290nm-320nm)的防晒效果,对UVA(波长320nm-400nm)的防护没提任何要求。


UVA和UVB是不是都需要防护呢?

 

想知道答案,就要说点严肃的科学:

 

下面是紫外线和皮肤红斑产生(也就是大家说的皮肤晒伤)的关系图:


皮肤红斑和UV辐照强度关系图

(来源"UVSpectral Irradiances &Erythemal Action Spectrum".NOAA. 2006.)

 

这些数据来自于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反映的是一年中的夏天——6月22日中午,地面测量到的太阳光谱强度与波长的关系。


大家都知道,波长短的光,能量较强。但实际上,波长超过320nm的光,其辐照度是更高的。这是因为相对短波长的UV光,可以被大气层中的臭氧层吸收掉。


导致皮肤红斑产生的,并不是长波段的UVA光。皮肤红斑指数是随波长快速下降的,科学的说,是指数型下降。

 

给童鞋们梳理一下:地表UVA光的辐照度不仅不比UVB少,甚至还要多好几个数量

级,但它并不是造成皮肤红斑的“主力”,这也就是过去那些以防止皮肤晒伤为目的的防晒霜,只想着防护好UVB就行了的原因。

 

看到现在,还是觉得云里雾里?说的再简单点:过去的SPF系数,只代表防护UVB的指数。因为那时大家最关注的点,是不要晒伤自己的皮肤UVB主要引起皮肤红斑、爆皮及脱皮)。



后来,日光浴流行、比基尼出现、皮肤癌高发、科技进步等种种原因,使美国的童鞋们觉醒了:UVA确实与皮肤红斑的产生没多大关系,但它会造成皮肤衰老、黑色素沉积和皮肤癌啊,科学的说法是:UVA可以导致黑色素瘤及光接触性皮炎。

 

打通了任督二脉的美国人民,开始怨声载道:“黑心厂家原来只管UVB,不管UVA;那就是管晒伤,不管癌呗。”


于是,在群众的呼吁下,2011年的6月,FDA发布了一套全面的新规则,于2012-2013年陆续生效(大企业带头整顿,小微企业可以慢点),旨在帮助消费者识别、选择适合的防晒霜,还有那些防止早期皮肤老化和皮肤癌的防晒产品(1)。

 

新规则里的干货


  • 没有标明“广谱”(Broad Spectrum)的SPF产品,就只能防UVB,不保证对UVA的防护效果。因为广谱SPF产品必须通过测试,保证对UVA和UVB都有防护作用。


  • “Waterproof(防水)”或“Sweatproof(防汗)”这样的词语是不准使用的。“Instant protection(即时保护)”、“Protection for more than 2 hours(保护超过2小时)”这种关键词都要经过FDA大爷的特批才可以用。


  • “Water resistance(耐水)”不算是一个特别绝对的标签吧?那也不能用。必须要明确标出保护的有效保持时间,还要提供具体实验数据,说明是否适用于游泳或出汗等情况。


  • 防晒霜的产品包装上,必须附有标准化的“药物事实”信息。 也就是说,得清楚标明里面的有效防晒成分,以及浓度。这些在化妆品、护肤品里是不强制要求的。我觉得这算是美国FDA在防晒霜相关规定方面做的最靠谱的一件事。
     

如何测量SPF?

 

这个测量是真的需要用活人啦。


考虑到别吓着大家,就只放张美照吧,小天使是很喜欢《画皮》里周迅饰演的小唯哒~


首先,利用照射紫外灯模拟太阳光线,照射志愿者的背部。用来做实验的皮肤,至少需要30平方厘米(大概就是1/2个手掌)的大小。实验起来挺可怕的,要一直照到志愿者皮肤变红,这个时间就是未受保护的皮肤变红所需的时间。


(来源:July2015 issue of Consumer Reports magazine)


接下来测量防晒霜的效果。


这一步非常重要的是涂抹防晒霜的数量:按2毫克/平方厘米的标准,一共是60毫克;然后等待15分钟,防晒霜干爽成膜;最后再次将太阳光模拟器照射在皮肤上,来观察皮肤变红的时间。


举个例子:测量一个标准SPF30的防晒霜,涂上产品后,如果受保护皮肤在紫外线照射下变红所需的时间,比之前未涂抹产品时延长了30倍,则证明该产品的SPF值至少为30。
 

想得出最终数据,一个人可是不够的,至少需要10个志愿者进行测试的平均结果,才可以作为SPF的测量值。一般公司来做的话,都会选择20名志愿者(说是志愿者,其实都是给钱的,而且还给的不少)。
 

检测“广谱”防晒产品的方法
(Broad Spectrum)


这就是大家最关心的UVA部分啦。


因为单独UVA不是造成皮肤变红的主因,所以该实验即使用真人来做,也并不容易得出结论。此外,由于这个实验会对人体皮肤造成较大的损害,直接拿活人来做,太过残忍。所以FDA要求:不要用人体来测试,体外模拟实验就好了。


一般都是把防晒霜涂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板上,然后来测量UVA+UVB的透过率及防晒霜的稳定性。这个实验要做15次以上,来保证准确度。不过,不使用真人皮肤,成本就低很多了。

 

怎么才算通过测试了呢?


FDA提出的标准是:产品吸收的临界波长要超过370nm。这个临界波长有点小复杂,简单地说,就是对370nm以下的UV光实现90%的吸收隔离。举个例子,如果临界波长是390nm,就代表对390nm以下的UV光实现了90%的吸收隔离。通过测试的产品,才可以标注“Broad Spectrum(广谱)”标志。


怎么判断防晒霜是不是耐水


美国的防晒产品,是不能声称自己完全防水的,只可以标记为“耐水性40分钟”或“耐水性80分钟”,即“Water-resistant”。

 

测量方法就是泡澡堂子。


(来源:July2015 issue of Consumer Reports magazine.)


将防晒霜按照2毫克/平方厘米的使用量,涂抹于志愿者的背部,然后让他们坐在实验室版本的温水浴缸中,呆40到80分钟不等的时间。


FDA规定的实验要求十分严谨——水的温度要在28-32摄氏度,连澡堂子的温度和湿度都要记录在实验报告中。


就拿测试“耐水性40分钟”举个例子:


志愿者得先泡上20分钟,之后出来晾个15分钟;然后再去泡20分钟,再出来晾晾;最后重新进行SPF测试,如果防晒霜没有被水洗掉,且仍然可以保护紫外线下的皮肤,就是通过测试,可以标注“耐水性40分钟”了。


这个实验至少需要十名志愿者。产品想贴一个耐水性的标签,也是要花点测试费的。

 

不过呢,虽然FDA对防晒霜的标准如此严苛,但这些测试以及实验数据都是由品牌提供的,FDA并不会进行二次审核。这就意味着有那么一些品牌会浑水摸鱼,防晒值就出现了标注虚高的问题。


因此,每年我们都可以看到xx国在对防晒产品进行市场抽查时,有xx%的防晒霜并不合格的新闻,这个问题在美国、日本、欧洲都是一样存在的。所以千万别觉得只要是日本的防晒霜,随便买买都靠谱。


怎样才能保证自己买到靠谱的防晒霜?

在美羊羊看来,单纯以国家或瓶身标注的防晒值作为标准,都不够安全。


选择正规品牌的产品


这样才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确保产品中确实有标签所列出的成分。因为有很多不合格产品是成分表上写了“我有xxx”,其实根本木有添加。


不要完全依赖产品标注


在总是有商家想混水摸鱼的世道下,不要只靠产品包装上的防晒值选产品。参看我之前写隔离霜时列举的三个产品。


保护自己的最佳方式,就是要养成简单识别成分表的能力和习惯。我们特别反对完全用成分表来评价产品,但防晒产品是可以通过成分表来做一个最基本判断的。至少你可以把那些标注了pa+++,却完全没有添加UVA防护剂的产品踢出去。此外,你还能知道标注了同样防晒值的两个产品,哪个的防晒效果更稳定靠谱。


综合考虑防晒效果


防晒霜最终能在我们皮肤上起到怎样的防晒效果,是需要综合考量的。尤其是我们女生,对肤感的要求高,后续又要化妆,很多时候虽然用的防晒霜本身挺靠谱,但结合自己的使用方法和上妆习惯,最终达到的防晒效果并不好。

 

美羊羊的建议是:


如果你觉得高倍数防晒霜的肤感实在难以忍受,而平时又以日常通勤为主,就别非要追求高SPF值的产品了。选择一个防晒值略低,成分靠谱,但肤感更舒适的产品;然后涂够量、坚持涂,效果比偷工减料地涂一个高倍数防晒产品要更好。

 

上妆后不容易补涂的童鞋,尽量选择持久度好的防晒产品。这里优先选择纯物理防晒的,因为其防晒原理决定了,只要你不下水、不大量出汗,它就不会由于紫外线而降解失效。换句说话,只要它乖乖呆在你脸上,保护膜没有被破坏,它就在起效。

 

 想让一只防晒霜,在你脸上达到最好的防晒效果,知道了这些还不够。即使是最靠谱的防晒霜,也不是马马虎虎抹两下就能达到标注的防晒效果滴:


怎么涂,

涂多少,

该和哪些护肤品搭配,

以及后续彩妆的上妆手法,

都直接影响着防晒霜的防护效果。


至于这个“有技术含量”的防晒霜使用方法,咱们明天接着聊呀~



和大家不见不散的校对小天使:Jin



微信公众号:美容大王和化学家

美国化妆品化学家协会(SCC)成员

5000+款化妆品的成分分析,使用指南

还会严选世界各地的小众好物带给你



       “合作”, “转载”,“投稿”,等各种需求,都请在微信或微博后台发送相关关键词给我们,会收到相应回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