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京人重阳节那些事儿……(来测测你的孝顺指数)

南京日报 2018-11-06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今天,

农历九月初九,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

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

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又称晒秋节、“踏秋”,

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


于古代的文人墨客而言,

重阳是一个浪漫的佳节,

在作品的字里行间中,

可以品味到重阳的民俗风情。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杜牧诗中写的是重阳登高,

金秋九月,天高气爽,

登高远望,心旷神怡。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诗中的重阳日,

历来有赏菊花的风俗,

至三国魏晋时,

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诗中的茱萸,

重阳时节的人们,

或将其佩戴于臂,

或藏于香囊以“辟邪求吉”。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有长久长寿的含意,自古以来,中国人对重阳节就有着特殊的感情。及至今日,它也成了颇富人情味的节日——老年节。


行孝要趁早。不要等到来不及,才想起还没有好好陪伴家中的老人。


今天九月初九,重阳节。

下面是几道“孝顺指数测试题”,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来测测你是不是好孩子?

如果你默默中枪,

就平时多回家陪陪父母,

用心孝亲最重要!


南京人重阳那些事儿


在“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金陵城,重阳节习俗丰富多彩,别有一番风雅韵致。


那历史上,老南京人是如何过重阳节的呢?重阳有登高习俗,可南京有那么多的山,应该登哪座山呢?重阳节,又为何要赏菊呢?重阳节又为何有了敬老之意呢?



重阳糕上必须要有重阳旗


民以食为天,任何重要的节日习俗都少不了吃。在江浙沪一带,重阳节都要吃重阳糕。


南京人喜欢吃糯米,总是变着法子把糯米融入生活中去。重阳吃糯米糕,清明吃青团,端午裹粽子,正月十五吃汤圆……为了美观中吃,人们把重阳糕制成五颜六色,还要在糕面上洒上一些木犀花。


自宋代起,便有重阳节食重阳糕的习俗记载,《梦粱录》记载:“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插小彩旗,名重阳糕。”这种插小旗于花糕上的传统,迄今不改。大多数孩子对旗帜的喜爱超过了糕本身。


为什么要插个旗子呢?绿柳居菜馆小吃部厨师长宋晨说:“‘高’与‘糕’谐音,象征着用吃糕来代替登高,而糕上插小旗则代替插茱萸之意。”


南京人重阳节爬的山在变


在南京,重阳登高的民俗可以追溯到南朝永明年间。据记载,齐武帝就经常带着群臣,在重阳节这天到东郊紫金山的孙陵岗登九日台。以后历朝历代,重阳节南京人必定登高。


宋代以后,南京鸡鸣山、栖霞山、凤凰台等处都是重阳登高胜地,但渐渐的,赴雨花台的人数更多了。明末姚旅《露书》这样写道:“清明、重阳之景,无过秣陵。雨花台数里之内,士女席地,若蚁聚垤,弦歌入云,箫鼓沸地,士风之乐,以此为第一。”


不过,到了清朝,南京人更爱登高看“唯见长江天际流”之壮阔景象。在老“金陵四十八景”中就有“幕府登高”之说。幕府山山峦延绵起伏,登临幕府,远望景天一色,万里长江从山下奔腾向前,叫人怎能不去幕府山登高?


到了民国,随着轰轰烈烈的城市建设,南京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南京人更爱站在城中小山丘俯瞰全城。民国学者潘宗鼎在《金陵岁时记》中记载:重阳节,南京人到北极阁登高,“山后花农多以种菊为业,紫艳黄英,垄亩相望,游人载菊而归。俗云‘山后看菊’。”


在历史更迭中,一些常见于古代文献中的南京地标早已消失了,例如凤凰台。也有一些地标通过近年来的打造,弥补了历史遗憾,例如报恩塔、赏心亭。重阳节这天,我们也可以去这里登高望远。



重阳节有敬老之意,与朱元璋有关


2013年7月1日起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九,是数字中的最大数,也是久长久远的谐音,因此九上又九、九九重阳,就有长长久久、长寿尊贵的隐喻在里面。


有关重阳节的敬老之意,据说与出身贫苦的明太祖朱元璋有关。由于皇帝本人出身贫苦,所以能体谅民问疾苦,对老年人特别体贴。


据《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记载,洪武十九年(1386年)颁布诏令:“凡民年八十、九十而乡党称善者,有司以时存问,若贫无产业、年八十以上者,月给米五斗、由(油)五斗、酒三斗;九十以上者,岁加赐帛一匹、絮一斤……”


由此开创了社会尊老养老的先河,并且因沿相袭。后来人们将重阳节与尊敬长者联系起来,该节亦称“敬老节”“老人节”。

今天,

抽空多陪陪父母吧!

毕竟,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测测你的孝心指数。

内容来源:综合新华社、人民日报、紫金山新闻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产品制作:南京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全民

编辑:刘全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