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风雅秦淮 | 激发生机活力,需要更多仪式感

南京日报 2019-05-05

 

今日《风雅秦淮》周刊版面(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大家谈(二)


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较早提出清明节要放假,让年轻人得以参与到祭扫活动中,到呼吁“春节申遗”,尽管年已八旬,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副所长陈竟教授,仍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对包括传统节日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掘、保护和发展。如何重振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让其能呼应每一个中国人?身为一名研究民俗的教育工作者,陈竟指出,一在教育,二在多多组织传统节日的展示活动。 



陈竟近影




传统教育

创办文化遗产学院


通过学习,也培养了抢救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腊八粥。 南京日报全媒体记者崔晓摄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生发于农耕社会,是几千年沿袭的一种文明成果,体现着人与自然、人与物、人与人之间协调发展的关系。陈竟表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基本特征和核心精神就是重伦理道德和礼俗,千百年来,无论怎么给传统节日文化注入新的内容,变异新的形式,其核心精神却始终保留着,张扬着,那就是团圆、和谐、吉祥、如意。正因如此,即便路途艰难,人们也要克服困难回家过年,“这就是亲情的动力,也是春节文化的恒久魅力。”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西方文化的冲击,许多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和形式已逐渐被遗忘和变异。因为有几十年的实践,陈竟意识到对包括传统节日在内的传统文化的保护,教育是首当其冲,要从娃娃抓起。“这个教育包括学校,包括家庭,也包括社会。”教育是人类文化记忆传承的重要方式,可是,我们的教育领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却缺乏应有的重视和价值认知,“整个教育系统与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处于脱节的状态。”陈竟说。 


早在1993年,陈竟就在南京大学开设了中国民俗文化艺术课,据介绍,许多选修这门课的大学生后来谈体会时都会说,通过学习,不仅了解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理论知识,掌握了一些民间手工技艺,提高了综合文化素质,也培养了自己抢救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更让陈竟感到欣慰的是,许多学生毕业后,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在为保护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作出自己的贡献。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今天非遗文化进校园的活动已在各地开展得轰轰烈烈,但在陈竟看来仍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所以,除了在各级学校中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增强青少年一代对传统节日的认知、理解和热爱,陈竟建议创办一所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在大学里创办非物质文化遗产系或学院,培养这方面的高级人才和中小学教师。


展示活动

给传统节日增加仪式感


没有一定的空间活动内容和形式,无法让人感触和享受。


除了教育,陈竟认为当下对传统节日的振兴还需要多多组织一定的展示活动,换句话说,就是要给传统节日增加一定的仪式感,“传统节日文化,是一种独特的空间年俗事象文化,没有一定的空间活动内容和形式,无法让人感触和享受。” 


春节期间逛夫子庙已成南京人新年俗。南京日报全媒体记者董家训摄


以春节为例,陈竟指出,年节并非历日,也非节气,更非假日,年节必须有一定的风俗活动事象,包括宗教信仰民俗活动事象、生产生活民俗活动事象、人生礼仪民俗活动事象、商业贸易民俗活动事象和文艺游艺民俗活动事象。“与日常生活相比,春节期间的民俗文化气氛更加浓厚,这得益于繁复多样的民俗事象在春节期间得到了充分展示,包括煮腊八粥、置办年货、书贴春联、剪贴窗花、张贴年画、敬祭祖先、除夕守岁、燃放爆竹、辞旧迎新、元宵灯会,等等。”此外,作为周期最长的年节,春节是节中又有节,诸如扫尘、守岁、祭祖、祀神、祈福、社火、庙会等民俗活动事象,在春节期间都可以得到展现。由于这些年俗文化活动渐渐演变成群众约定俗成、自发参与的活动,所以极具一定的稳定性和传承性,“可以世代沿袭相传。” 


那么,这些活动该如何与教育相结合,让孩子们耳濡目染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呢?陈竟是有实践经验的,之前有很多年,每逢传统节日,他就组织一些青少年走出校门,到一些传统节日民俗活动氛围浓郁的地方进行考察调研,参与活动。陈竟表示,要多挖掘、恢复、策划一些传统节日文化活动,比如在春节期间,组织“年俗文化活动月”,举办系列年俗文化活动;元宵节期间,举行提灯游街、川剧变脸、踩高跷、舞龙、耍狮、击鼓、皮影戏等民间社火表演活动。


在历史上,由于诸多朝代定都南京,其在文化礼仪方面在全国一直有着引领作用;今天,陈竟欣喜地看到诸多春节活动正在恢复和创新当中。基于此,陈竟建议,如果条件允许,城市中的学校、文化馆、青少年宫、家庭和旅行社可以组织青少年到乡镇、农村中去过传统节日;也可邀请乡镇、农村中的传统节日民俗活动进城市校园、社区,让城乡传统节日文化相互交流。此外,陈竟建议搭建一个大的活动平台,将全国各地富有特色的年俗文化活动集中进行展示、表演,同时召开“春节文化论坛”。 


农历正月初五,民间素有迎财神的习俗。 南京日报全媒体记者冯芃摄


创新求变

寻找最恰当的象征符号


传统节日文化必须与时俱进,要不断注入新的内容和形式。


陈竟明白,只有将春节传统文化内涵、精神实质、核心价值与青少年现实生活和心理需求融合起来,才能调动和激发他们自觉参与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所以,陈竟建议,春节期间可以向社会征集“福禄寿喜财”形象代言人;开展向九十岁以上老人拜年敬老礼俗活动、新媳妇携丈夫回娘家向父母拜年民俗活动;祭祀人祖伏羲、女娲、炎帝、黄帝庙会礼俗活动,等等。 


与此同时,陈竟也意识到,传统节日文化必须与时俱进,要不断注入新的内容和形式。西方的圣诞节会有其节日典型标志和象征符号,包括圣诞老人、圣诞树、麋鹿、火鸡、袜子、星光,还有脍炙人口的圣诞歌《铃儿响叮当》,看到熟悉的形象符号,听到熟悉的歌声,就会感受到圣诞节浓郁的气氛,这种热闹气氛正好迎合了现代青少年的心理需求。 


相比之下,我们的春节标志和象征符号也不少,比如春联、福字、窗花、灯彩、鞭炮、舞龙、福禄寿星、财神、灶神、饺子、元宵、年糕、桃子、桔子,等等,而盘长、如意、绣球、万字、寿字等象征吉祥的符号在民间艺术中也是比比皆是。此外,我们还有喜庆的春节歌曲。两相比较,春节比圣诞节形式更丰富,内涵更深刻,寓意更吉祥,气氛更强烈。 


在陈竟看来,春节“年”的形象,不是偏卡通的漫画形象,“那不能充分反映中国老百姓的民俗心理,与中国人的吉祥文化不相符。”陈竟建议,春节典型标志性象征形象可以参照中国传统的福禄寿喜财五福星形象,设计出包含喜庆幸福、生命长久等内涵的“福寿老人”,再配以鞭炮、红灯笼、福字和窗花。除此之外,将盘长、如意符号立为春节吉祥符号;将桔树列为春节吉祥树;将水仙花列为春节吉祥花;将十二生肖列为春节吉祥动物;将《恭喜发财》《好运来》《步步高》《难忘今宵》等列为春节歌曲。 


赏花灯最受孩子们的喜爱。 南京日报全媒体记者崔晓摄


春节申遗

通过申遗进行保护和复兴


过年是中华民族家庭和合、社会稳定、国泰民安的凝聚力和纽带。因此,保护春节传统年俗文化意义非常重要。


中国传统节日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春节又是其中最普及、最隆重的节日,而且很多城市和乡村的年俗各有特色,各不相同。所以,早在2007年春节期间,陈竟就呼吁尽快启动春节申报世界遗产工程,一下子就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反响。他的呼吁得到了冯骥才等人的响应与丰富,最后赢得了广大民众和“两会”代表及主流媒体的支持与响应。 


陈竟表示,“春节申遗”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一种保护手段,“申遗的过程就是保护和复兴的过程。就是申遗成功,还要有保护和发展的具体措施。”在他看来,春节传统年俗文化是一个立体性的、复合性的、连续性的、阶段性的中国大年节民俗文化,具有纪念节日、祭祀节日、庆贺节日、社交节日、娱乐节日的复合特点:时间从腊月开始,直至元宵节,有的地方到二月初二龙抬头日,中间历经腊八节、祭灶节、除夕、春节、立春、祭财神、人日节等;内涵包含祭神、敬祖、祈年、贺春、驱疫、避邪、求吉、游戏、联欢等习俗;涉及年货的生产与集市销购、团圆年夜饭、春节年食、过年服饰、环境美化等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如家族团聚、亲朋拜年、年节礼仪等;精神民俗,如祭祀、信仰、禁忌、说唱、游戏、民艺等。 


陈竟指出,春节实质上是中国人衣、食、住、行、用、乐民俗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表达了对“福禄寿喜财”人生理想的美好追求,是“仁礼和信孝”人伦关系的心理需要,同时也是国情、族情、乡情、民情、家情和亲情的最集中和最强烈的一次升华。“从积极方面而言,过年则是中华民族家庭和合、社会稳定、国泰民安的凝聚力和纽带。”基于其价值如此重大,陈竟认为保护春节传统年俗文化意义也就变得非常重要。


多方联动

让过传统节日成为一种习惯


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年轻人也会习惯在七夕和元宵节过中国自己的情人节,并最终沿袭下来。


传统文化的保护离不开生态环境的营造,据了解,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要求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以形成新的节日习俗。记者发现,这是首次在正式文件里将七夕与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并列。在陈竟看来,年轻人对西方情人节早已根深蒂固,此举是为了让人们了解,除了中国的情人节除了元宵节,还有一个七夕节。虽然七夕节最初是一个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女子在这一日会乞巧祈福,但是陈竟相信,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年轻人也会习惯在七夕和元宵节过中国自己的情人节,并最终沿袭下来。 


为了更好地保护传统节日文化,陈竟较早提议把清明节定为全民法定假日。那是2006年的一天他从上海坐火车回南京,看到有一些老人去祭扫,却看不到一个年轻人陪伴。老人们告诉陈竟,家里的年轻人要上班,学生要上课,没时间参加祭扫,这让陈竟心里一动。据他介绍,除了祭扫去世的亲人,清明节还在提醒人们这个时节正是生命的最佳萌动期,它就像一个信号提醒着人们应该及时种植了。在农耕时期,人们的心愿往往与家族的繁衍息息相关,而粮食关乎生命,缺少粮食全家就要挨饿,甚至无法保证家族繁衍,是万万不能马虎的。所以春耕绝对是一家人也是全民的重要活动,这就使得清明演变成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和节日。当时,陈竟就想,一个家庭的年轻成员怎么能缺席?解决的办法就是要让他们参与进来,给他们时间,给他们法定的假期。


陈竟认为,传统节假日不仅仅是一个放假了事,更不是简单的吃喝玩乐,而是要去参与相应的民俗文化活动。文化的传承需要有载体,以清明节为例,在此期间,应提倡人们积极参与各式民俗活动,如祭扫、踏青、放风筝等,“正是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清明文化,从而更好地将清明文化代代相传。”    


(本文内容来源:南京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峰)

每周五,

《风雅秦淮》与你不见不散!

本版投稿信箱:njrbfyqh@sina.com  

联系电话:025-84686260



内容来源:南京日报

编辑:南京日报新媒体编辑 高正阳

推荐阅读 

学习强国!这个平台还不用起来,你就out了

支付宝还信用卡也要收费了,三招帮你省省省!

836亿元+六更导向+八项任务!南京发出2019年城建城管工作动员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