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京云锦史上首部“色谱标准”发布!涉27种常用色……

南京日报 2020-02-06

可身临其境体验织锦过程的VR全景织机,从尘封档案中复原中兴源云锦八宝团龙妆花料,将云锦常用27色形成数字化标准的“云锦色谱”……


今年是南京云锦申遗成功10周年,今天(10月9日),由秦淮区委宣传部指导、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主办的“云锦色彩暨数字化保护成果汇报展”正式开展。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跨界碰撞,把口口相传的云锦传统技艺以数字化形式进行记录、保存和传播展示,让南京云锦以更加鲜活生动的方式呈现在人们眼前。


各式云锦纹样


VR体验让观众“坐”上大花楼织机


云锦织造技艺繁琐精密,从原料准备、图案构思、意匠绘制、挑花结本到上机织造,整个流程环环相扣。两位织手通力合作,一天仅得数厘米,“寸锦寸金”名副其实。对于普通人来说,体验云锦织造有着不小的技术门槛。


展览现场,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打造的VR全景织机体验项目,第一次让观众身临其境地“坐”上大花楼织机,体验提经拉花、投梭织纬的织锦过程。


云锦数字化成果VR体验区


织造南京云锦的大花楼织机,长7米、宽1.8米、高5米,由上千个构件组成,代表着我国古代织造机械技术的最高成就。织造时,需要两人配合操作,挽花工坐在花楼提经线拉花,梭工坐在机下投梭织纬。



VR花楼织机通过影像数据采集手段,建立起织机的实物三维模型,保存下文物原有的各项数据和空间关系等重要信息,同时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观众亲子“上手”了解大花楼织机和云锦织造的运行原理。只要带上VR设备,就能近距离360度“触摸”大花楼织机,还可以将织机的1000多个零部件进行拆分、组合,了解每一个部件的名称和用途。


云锦织机知识图谱


尘封档案中“复活”八宝团龙妆花料


展览现场,中兴源代表作“云锦八宝团龙”复原项目正式开机,这幅百年老厂的云锦妆花代表作,将从尘封的档案资料中“复活”,未来数月,前往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参观的观众,可以在展厅现场欣赏到织手们在大花楼织机上复原此作的织造过程。


现场展示的“云锦八宝团龙”图案

中兴源丝织厂作为中国丝绸工业的杰出代表,至今已有145年的历史,在南京云锦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南京市档案馆保存了中兴源丝织厂档案资料近3000卷,其中包括数百种产品样品和近千张云锦图纸,揭示了云锦的发展历史和传统工艺,见证了南京云锦的薪火相传。


今年4月,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和市档案馆展开合作,首次对封存十年的中兴源云锦档案资料进行抢救性保护与复原。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目前,中兴源云锦口述史第一期工作已经完成,工作团队通过文字、影像等记录方式,对老一辈云锦工匠艺人的口述进行了发掘整理,并邀请原中兴源丝织厂的领导、技术骨干和相关云锦专家,梳理评估了大量珍贵历史资料,最后选定了最具代表性的八宝团龙妆花料进行复原。


这幅八宝团龙妆花料,原件为市档案馆收藏的中兴源丝织厂的手工意匠稿。此料长80厘米,宽78厘米,共计12718纬,织造一匹预计耗时两三个月。面料主体为织金妆花团龙纹,周围环绕五彩八宝。八宝又称“八瑞相”,由宝伞、宝盖、莲花、海螺、双鱼等组成,寓意吉祥,极具传统云锦特色。


用传统云锦织造工艺,将尘封的档案资料“复活”为灿若云霞的云锦面料,不仅能让公众领略到中兴源云锦的艺术成就,也为南京民族工业档案资料的活化保护开启了新篇章。


云锦首次有了数字化“色谱标准”


南京云锦,因其色泽光丽灿烂,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但长期以来,云锦的色彩体系一直缺少统一标准,对很多颜色的定义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作为云锦数字化保护成果的一部分,10月9日发布的“南京云锦色谱”,将云锦常用27色以数字化方式形成了标准体系。


云锦色谱


明清两代色名系统,是中国古代染色技法发展和色名色谱文化的鼎盛时期,盛行于明清的云锦主要供宫廷使用,“云锦色”也成为丝织物的官方色名系统。作为具有身份象征的服饰用料,云锦在色彩上有着严格的规制,多为大红大绿的设色,褐、黑、白等偏素的颜色相对较少。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云锦服饰和颜色有过大量描写,仅红色系就有大红、水红、桃红、银红、绛红等;绿色调中,又分柳绿、油绿、翡翠、玉色等数种。经过不断探寻、梳理、实践,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还原了南京云锦的常用27色,并以数字化的方式形成标准体系,呈现出南京云锦历史上首部完整的云锦色谱。有了这套设色标准,今后同款颜色的云锦面料便不会有“色差”了。



内容来源:南京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凯

图片来源:南京日报全媒体记者  冯芃

编辑:南京日报新媒体编辑  王灿

推荐阅读 

韩立明任南京市委副书记

寒露至,秋意浓!这些养生“法则”你都知道吗?

多哈田径世锦赛闭幕 国际田联主席约您明年南京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