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品读南京 | 明城墙:走向世界的有温度的纽带

南京日报 2020-02-05

The following article comes from 紫金山观察 Author 王峰

它,穿越了650余年的风雨沧桑;


它,是世界上现存最长、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城市城墙;


它,尽得南京山川之利,成就了一个不可复制的大美南京;


明城墙台城段。南京日报记者崔晓 摄


它正是蕴藏了南京丰富的文化历史和风土人情,并见证了南京城市兴衰的明城墙;它是南京人得以栖息的一处精神家园,它的存在,是对石城南京最形象最具体的补充和说明。


在650余年的时间河流里,城与人相伴而生,如影相随,在还城于民、走向申遗,以及不断融入市民生活的过程中,明城墙这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形象得到不断巩固和广泛传播。

多重价值为什么能成为文化标识

1


穿越于颇具纵深感的古典城墙与繁华都市之间,会油然产生文明比较、历史认同与文化自豪。



绿树环抱中的明城墙。南京日报记者冯芃 摄


作为中国古代军事防御设施、城垣建造技术集大成之作,明城墙的历史价值、观赏价值、考古价值,以及建筑设计、规模、功能等诸多方面,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发现。


正如著名学者薛冰所说,明城墙既是南京的都城标识,同时又是这个城市的文化标识,通过它,能了解到南京这座城市的文化灵魂。对今天的很多明城墙爱好者来说,环城七十里,沿途有南京的山水,有历史遗迹,更有这个城市的市井生活,明城墙为他们提供了“科学的、教育的、游憩的、高度美学的”种种价值。


始建于1366年的南京明城墙,全长35.3公里,现存25.1公里,被形容为人穷其谋、地尽其险、天造地设”。它打破古代都城取方形或者矩形的旧制,在南京山水之间蜿蜒盘桓,这就使得,环城七十里内,一处处城市地标、风景名胜被串联起来,尽展山水城林、古今辉映之妙。


“作为明朝开国的文明中心,南京城墙可以说是当时国家治理、国家文明物化表现形态的集中呈现。”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表示,今天的人们穿越于颇具纵深感的古典城墙与繁华都市之间,会油然产生文明比较、历史认同与文化自豪,对城市历史心存敬畏,对民族文化满怀感恩。


在薛冰看来,虽然目前对明城墙的研究可以说已经是非常深入,但仍留有一些空白有待发掘和完善,包括城墙与城市、城墙与市民的关系,以及城墙对城内建筑群的影响:比如中华门所对应的中华路的繁华,以及对升州路的影响;比如,有人在清末有关南京的杂记中读到,按南京老规矩,初生的婴儿第一次进出城门,要丢“买城钱”,并且需说几句吉利话。


薛冰认为,只有把这些研究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深入到这背后的人当中,才能让古老的东西焕发出新的能量。

申遗之路向全世界推介南京

2


申遗的过程,本身就是加强对明城墙保护和管理的过程。



西水关明城墙遗址。南京日报记者崔晓 摄


2006年,南京明城墙走上了申遗之路。因为申遗,南京明城墙得以全方位地向全球展示自己的独特魅力。作为中国明清城墙申遗文本编撰者,贺云翱认为:“明城墙申遗的过程,本身就是加强对明城墙保护和管理的过程,是对中国城墙不断认知、保护管理、引入国际标准的过程,这也是向全世界推介南京的过程。”


要将南京明城墙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使其能彰显出新的时代精神。基于此,作为中国明清城墙申遗的领头城市,南京在明城墙保护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包括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文化遗产的要求,率先开展城墙监测预警平台建设,该系统会对城墙进行全方位监测,包括环境、气候、人为活动,等等,任何因素对城墙造成的影响,最后都会被记录,城墙的沉降、位移、裂缝等也都在监测中。此外,南京城墙博物新馆也正在建设当中。


贺云翱表示,依托明城墙的申遗,南京未来将大有可为,比如对其他遗址的保护和遗址公园的建设。这意味着,南京会有更多的宝藏,在合适的时机,用合适的方式捧到众人面前。贺云翱近年专攻于文化遗产的研究,在他看来,南京明城墙所围合的空间,虽然里面已是高楼林立,但城墙、城门、护城河,以及大的整体格局毕竟还保存着,尤其是在明城墙沿线,还分布着一系列重要历史遗存,包括明故宫、明孝陵、明东陵、明代开国功臣陵墓、明代黄册库、宝船厂,以及当时的宗教中心大报恩寺、朝天宫,等等,“这么多代表着明朝早期的国家机制和国家文明的遗迹保存在南京,这本身就是一个气势恢宏的大遗址。”

城墙博物馆勾连古代与现代

3


博物馆的城墙元素将是对明城墙形象的不断巩固。


夜色下的明城墙。南京日报记者 冯芃 摄


那么,如何将明城墙具象化、数字化?勾连古代与现代的博物馆首当其冲。


在贺云翱眼里,将于2020年上半年建成开放的南京城墙博物馆新馆是“能够代表世界遗产水平的”,建成后将作为中国古代城墙历史与文化的专题博物馆,以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展示地。由于博物馆身处中华门等历史文物中,届时将成为这一片历史街区的现代装饰品和艺术品。


据了解,博物馆的城墙元素将是一大亮点,这都是对明城墙形象的不断巩固:外立面采用的是夹丝玻璃,从外面看是城墙和周围景观的影子,但从里面看又能清晰看到城墙;由于马道和平台是城墙的特色,届时,平台就在博物馆的顶部,市民可以从博物馆的马道上到平台,并且能够亲自登上平台,一览周边的风景;城墙上铭文清晰的城砖会被测量定位、拍照摄像和铭文释读,形成可供查询利用的资料库,市民可以领略南京城墙的砖文魅力;新馆落成开放之际,一大批散落于民间、深埋于地下的重要文物藏品将进驻博物馆,这其中就包括作为明代早期砖窑遗址珍贵样本的一座明代砖窑、用于城防的武器装备,等等。


此外,口述史是对一段历史的凝固,为此,城墙博物馆内会增设互动功能,在城墙记忆专区设录像电话亭,让游客录制自己的城墙记忆。这无疑将拓宽明城墙的内容延展性。

创意融合走入每个人的生活

4


它不再是一堵只能远观的石头墙,而是一条有温度的纽带。


从中华门外俯瞰,城市风光一览无余。南京日报记者 冯芃 摄


遗产要融入生活,这才是传承文化的根本。明城墙研究专家杨国庆曾走访了很多拥有古城墙的欧洲城市,包括德国的纽伦堡、诺德林根,意大利的卢卡,等等。他发现,这些城市的城墙都得到了合理利用:在城墙里面做展览,在城墙下开咖啡屋,在城堡里开餐厅,甚至还可以作为青年旅社进行出租。


近年,南京明城墙也正积极融入众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中国人乐于接受的集体庆生、个性婚礼,“出砖入石”办公收纳、城墙八音盒、城墙拨浪鼓等文创产品也大受欢迎。为了让市民在阅读和运动中触摸到南京历史的悠远与厚重,南京明城墙还先后推出城墙书吧、城门挂春联,以及徒步城墙等活动。薛冰则建议,对城墙空间的利用应该引入评审机制,“要让它们能真正地服务市民。”


与此同时,文艺作品也可以成为对一个城市最好的宣传,通过它们,可以把南京明城墙带到世界的各个角落:现居香港的南京作家葛亮,喜欢用“我城”来指称南京;“隔着水,远远望见一带苍紫的城墙,映着那淡青的天,叔惠这是第一次感觉到南京的美丽。”这是张爱玲在小说《半生缘》里的描述,一句话道尽了南京城墙的沧桑之美;1986年,汪曾祺来南京,站在尚未修缮的中华门城堡的最高处,他半天不说话,最后感叹说:“真是好地方,到南京就玩这么一个地方,已经足够了。”对中华门城堡,汪曾祺是大夸特夸,说它丝毫不比山海关逊色,甚至更好。汪曾祺说的是南京城墙的气魄与历史感,到了江苏原创歌剧《拉贝日记》里,南京的城墙被搬到了舞台上,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城墙本身同时也是生命力和民族精神的象征,见证了这座城市里发生的关于人性的较量。


城墙本无情感,却因有不同人的参与成为独特的生命主体。此时,它不再是一堵只能远观的石头墙,而是一条有温度的纽带,一边连接着这个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边连接着成千上万普普通通的群众,无论男女,无论老少,无论中外。



内容来源:南京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峰

图片来源:南京日报全媒体记者 崔晓 冯芃

内容编辑:南京日报新媒体编辑 杨凡 王灿

推荐阅读 

走起!栖霞山红叶迎来最佳观赏期,送你一份完美赏枫攻略

官宣!110所幼儿园获评“江苏省优质幼儿园”,你家附近有吗?

46名省管领导干部任职前公示,含多个省级机关正职、县(市、区)长人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