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思想理论丨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南京日报 2020-02-03

【新思】

更多内容查看今日《思想理论》周刊B2版面

(点击查看大图▲)


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白春礼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推动新时代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决定》对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进行了全面部署,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决定》精神,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提供更加有力的制度保障。


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本质要求 

举国体制是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科技创新实现历史性转变、取得历史性成就的重要法宝。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是在新的发展形势和发展要求下,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战略性制度安排。构建新型举国体制,要遵循科技创新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做好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集中力量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做到全国一盘棋。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构建新型举国体制的关键载体。经过70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拥有一支高水平战略科技力量,在推动我国科技创新事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建设新型举国体制的核心骨干力量。当前,我国科技创新正处于加快整体跃升、实现引领发展的关键阶段,必须进一步夯实自主创新的物质技术基础,加快建设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创新基础平台。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瞄准国际科技前沿,集中优势科技资源,在一些重大创新领域布局一批体量更大、学科交叉融合、综合集成的国家实验室,组织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协同攻关,形成集群优势,率先实现重点突破,进而引领带动和加速提升我国的科技综合实力。


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是构建新型举国体制的重要抓手。要从长远的战略需求出发,进一步聚焦目标、突出重点,部署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的重大科技项目、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任务,与已经部署的重大项目形成梯次接续的系统布局。以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为牵引,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高校、企业、社会等各方面创新力量,形成开放合作、协同攻关的新格局,加快产出一批战略性技术和战略性产品,开辟新的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培育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支撑创新发展的先发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健全完善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是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实现重大技术突破、抢占知识产权高地的基础,也是体现一个国家科技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决定》明确指出,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 


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从中发现重大科学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以应用研究带动和提升基础研究的原创能力。另一方面,也要鼓励科学家树立创新自信,瞄准前沿重大科学问题,特别是重大新兴交叉方向,开展基于好奇心驱动的自由探索,努力在原创发现、原创理论、原创方法上取得更多重大突破。 


进一步明确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的机制。目前,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占比明显偏低,严重制约了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要根据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特点和规律,加大中央财政对基础研究长期持续稳定的支持力度。强化竞争择优,不搞大水漫灌,重点支持创新能力强的科研机构和优秀科技人才,重点建设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跨学科创新基础平台和设施,重点布局一批重大前沿交叉项目。同时,也要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重视和加强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和支持。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

强化科技创新对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作用,关键是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决定》强调,要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积极发展新动能,强化标准引领,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就是要让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实施、成果转化评价等各个环节发挥主体作用,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参与和主导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强化标准的引领作用,推动企业发展以技术、标准、质量、品牌、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进一步明确科研院所、高校等支持企业提升产业创新能力的政策体系,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打通科技成果到市场需求的“最后一公里”。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必须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营造有助于公平竞争的创新环境,让企业真正形成依靠创新提升能力、加速发展的内生动力。充分发挥好政府的战略规划、政策供给和统筹协调作用,加强金融财税政策引导和激励,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侵权惩罚力度,为企业开展创新、加大投入、提升核心竞争力解除后顾之忧。 


健全完善科技人才发展机制、科技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是科技创新协调有序、充满活力的必要保障 

当前,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加快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建设尤为迫切。《决定》强调,要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完善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健全符合科研规律的科技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改进科技评价体系,健全科技伦理治理体制,进一步指明了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建设的目标方向和重点任务。 


人才是第一资源。只有健全完善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才能不断凝聚培养造就一支高水平科技创新队伍。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统筹考虑人才政策、人才计划和体制改革的有机衔接,紧密结合国家各类重大任务、重大布局、重大平台建设,不拘一格选拔有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把他们放到关键岗位上锻炼,加快培养造就新一代科技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以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破门户之见和固有利益格局,推动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促进科教融合,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提升培养质量。树立正确的人才评价导向,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创新自主权,坚决摒弃只看数量、帽子,不看能力贡献的倾向,做到好中选优、优中选强,促进各类人才良性竞争、有序流动。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 来源:学习时报)




【策论】

更多内容查看今日《思想理论》周刊B3版面

(点击查看大图▲)


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健康发展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扩散
□ 中共南京市委改革办

南报融媒体记者 冯芃摄


2017年9月,南京市委市政府启动“两落地一融合”工程,即推进科技成果项目落地、新型研发机构落地、校地深度融合发展。其中,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是该工程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它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切入点,是推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是发挥在宁高校、科研院所与科教人才优势转化的直接抓手,是符合南京创新驱动发展的现实需要和提升未来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储备。 
我们通过借鉴钱学森“技术科学”思想,透视新型研发机构的性质功能与运作机理;通过构造有针对性、可实用的新型研发机构指标体系,以及典型的案例分析与有代表性的座谈等,评估在实现南京市“两落地一融合”工程建设的目标中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状况。我们发现:高规格创办的新型研发机构,已成为南京实施“创新名城建设工程”的一支突击队;大范围吸纳创新要素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已成为高新区转型升级的新鲜血液;经过几年的孵化与引进相关企业,新型研发机构有望培育一些新兴战略性的先导产业。建议以“权益”政策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对接市场,以“三聚”政策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健康成长,以“老大”政策构建新型研发机构核心力量,从而形成对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与管理的有效规范,促进南京新型研发机构健康发展,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扩散。

//以“权益”政策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对接市场//

将组建新型研发机构作为创新名城建设的“先手棋”,立足南京高校院所资源丰富这一重要比较优势,运用市场化的办法,实行人才、学科、产业联动,支持高校院所的人才团队组建新型研发机构,打通技术向商品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设置市场化股权架构。采用混合所有制形式组建企业化实体,科研人员、政府性基金和平台、社会资本等多方共同参与持股。其中,人才团队持大股(最高可达90%),目的是突出人才和知识价值、调动创新创业积极性;社会资本参股,目的是提高管理运行效率和市场开拓能力;国资平台参股,目的是强化政府服务的主动性。


打造市场化运营模式。新型研发机构实行项目化落地,引入职业经理人市场化运行,专业化打造转化科技成果、孵化科技企业的“老母鸡”。依托新型研发机构,有意创业的科研人员可以创办公司接受孵化服务,不愿直接创业的,也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参与成果转化。 


实行市场化激励机制。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研发人员的持续创新活动,必须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特别股权利益分享机制。人才团队以现金方式出资,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的利益绑定和动力激发新机制。以现金买断初始知识产权,解决科技成果产业化之后收益分配不清晰问题。政府基金在新型研发机构中的30%以上持股收益,人才团队论文、专利、获奖的统计以及学生培养等全归所在高校院所。对纳入备案管理的新型研发机构,每年按照绩效择优给予最高500万元的奖励,并支持开展一批创新示范产品的首购首用。


//以“三聚”政策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健康成长//

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健康成长的主要途径是采取“三聚”模式(“聚集、聚合、聚变),实现集群化发展。 


推动新型研发机构的“物理聚集”。“物理聚集”首先包括空间聚集、项目聚集和核心技术等创新主体的聚集,同时引发各类资源在高新区的“聚集”。新型研发机构的“物理聚集”的前提条件是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制定法律与政策、规则等必须要有利于要素的自由流动。政府的承诺,必须按合同保质保量地履行。要整合优化社会创新资源。各高新区建立“一区多园”的组织协调和创新资源共享机制;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主要用于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各类科技项目、创新活动,加快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支撑的多元化、多渠道科技投入体系;加快建设重点科技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着力提升科技创新承载力。


促进新型研发机构的“化学聚合”。新型研发机构在完成“物理聚集”,迈向集群发展过程中,应该走向高端道路。第一个聚合是新型研发机构把自己的科研成果优先转移到高新区,高新区内企业把自己的研发经费转移到新型研发机构,知识产权是新型研发机构的,经济效益是企业的,双方各取所需,是互动、互补,最后的结果是双赢。第二个聚合是新型研发机构孵化企业之间的聚合,在横向形成产业集群,在纵向形成产业链,从而提升高新区竞争力。第三个是新型研发机构与南京市、长三角地区经济的聚合,形成有效的区域创新系统,嵌入到整个市场化和全球化环境中,构成有机、能动的自主创新体系。促进新型研发机构的“化学聚合”,应当提供如下政策资源:政策的中性。各类经济主体是平等的,他们在法律和政策面前是完全平等的,平等地享有配置资源的权利;公平的法制和较低的税负。税收低,大家有利可图,才会有动力、有希望去创新。


诱发新型研发机构的“生物聚变”。量的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就会“生物聚变”,形成产业联盟。在“三聚”模式下,新型研发机构承接世界先进的科技创新成果并转到南京高新区内来;在源头创新中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并集中打造若干个支撑研发平台;在把优势新型研发机构的总部基地、研发基地和生产基地保留在高新区的前提下,将下游配套、分支企业向外扩展,使南京成为产业链的核心,并保持其领军和支配地位。为此,要打通有两个重要关键环节:主动构建支撑平台。新型研发机构在源头创新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业,并集中打造若干个研发集中区;强化对外辐射带动。新型研发机构将新区内的优势企业向外投资,将分支产业向周边地区辐射,拓宽孵化企业的发展渠道。

 //以“老大”政策构建新型研发机构核心力量//

有“中国VC之父”称誉的阎焱,评论投资创业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见解——“老大比团队更重要”。“在中国的环境中,领袖的作用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因为通常真正的创业者就一个人,最早的创意就来自一个人,尤其是在初创期时,过分地强调团队反而会败得一塌糊涂。”作为新型研发机构核心力量的“老大”就是一流技术科学家。钱学森、袁隆平就是当代中国一流技术科学家的典范与代表。在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健康成长的政策中,要注意构建新型研发机构核心力量的“老大”政策。


鼓励一流技术科学家领衔创办新型研发机构,对于成绩业绩突出者,给予必要的物质与精神奖励,大力宣传其成功经验与创新精神;给予一流技术科学家充分的决策权与指挥权,相关母体机构不得以任何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干预新型研发机构的日常的经营管理;保障一流技术科学家的合法权益,在知识产权保护,剩余索取权等方面,在法律与体制上给予合理、合法、合情的确认,不得道德绑架或非法剥夺。 


(本文为2019年度南京市重点改革任务第三方评估项目研究成果)



内容来源:南京日报

图片来源:南报融媒体记者 冯芃

内容编辑:南报融媒体编辑 巢宸舒

推荐阅读 

南京2020年首批民办惠民幼儿园出炉 最低收费每月608元

看完这个账单,网友:原来我这么有钱......

免费!南博生肖压轴特展“瑞福鼠”来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