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群抗疫90后,好样的!

南京日报 2020-09-09


采集确诊患者咽拭子那一刻,她距离患者的脸只有10厘米;

脱下穿了4个多小时的双层防护服,脸上都是压痕与汗水;

瞒着父母,偷偷报名到车站做志愿者;

……



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战“疫”中,这些“战士”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90后。


疫情发生后,曾被有些人批为“垮掉的一代”的90后们,迅速加入抗疫大军,有的请战奔赴湖北抗疫前线;有的赶至南京隔离病房一线;有的来到社区、车站等地,迅速参加疫情防控……在这场战疫中,他们勇敢逆行,用实际行动诠释了90后的责任与担当。



01

这是我的责任使命,我不上谁上


在奔赴湖北的逆行者队伍中,有大量的90后。


李曼,1990年出生,是南京市第一医院第二批援武汉医疗队队员。2月13日,她在病房第一次采集患者的鼻咽拭子。


李曼。市第一医院供图


鼻咽拭子采集需要将棉签从鼻腔探入,深度一直到咽后壁,病人非常难受,采集难度也大,同时面对面采集最危险,传染性极强。


李曼说,遇到患者王阿姨时,双方陷入僵持状态,因为王阿姨非常不耐受,棉签一进入鼻腔就紧张、干呕,脑袋往后仰。要想完成操作,必须要固定王阿姨脑袋,同时要缩短与她之间的距离。虽然做了防护,但是危险系数也大大增高。


“但没有过多思考的时间,我直接左手固定她,右手准确采集。那一刻,我的脸距离她的脸只有10厘米!”李曼说。


南京市第二医院汤山院区(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是江苏省、南京市新冠肺炎患者定点收治医院。隔离病房里护士们的平均年龄不到30岁,最小的24岁。


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全副武装”的医护人员通过消毒通道准备进入隔离病区。通讯员 魏林玲 南报融媒体记者 徐琦 摄


进入隔离病房的护士们都是2层防护服、2层鞋套、2层防护帽、3层手套,N95口罩、护目镜、防护面屏……4个小时的班,不能喝水、不能上厕所。1991年出生的高娟是该院护士,疫情发生后,高娟第一批加入隔离病房,至今已在病房工作了20多天。这一天,刚从病房出来脱去隔离服的高娟,满脸的压痕和汗水,她一口气连喝了3大瓶矿泉水。她说:“出了太多汗,又热又渴,嗓子要冒烟似的。”大家在上班期间都不会出来喝水,因为那样就要多消耗一套防护服,现在物资非常紧缺。


汤雅真。市第二医院供图


同在隔离病房的护士汤雅真在非典期间还是一名小学生,那时她作为疑似患者被隔离,“医护人员不畏生死照顾我的情形,我终身难忘。”17年过去了,当年那个羸弱的小女孩已成长为一名医护工作者。“也该换我去帮助别人了,这是我的责任使命,我不上谁上?”汤雅真说。


在全市疾控队伍当中,也有一群90后。市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组毛子晴,出生于1996年,在病毒实验室工作的她需在清洁区穿戴2套防护服、2副乳胶手套、戴护目镜、穿胶靴,前后穿过6道门,才能到达核心实验区。


毛子晴。市疾控中心供图


毛子晴每批次检测病毒样本数15-20个,最快4个小时能完成,期间不能喝水、上厕所,检测结束后,被护目镜勒出痕迹的大花脸、被隔离服闷得全身的汗水、因高度专注而酸胀的双眼……这些都是她近来的常态。


在大家眼里,他们都是英雄。但在父母的眼里,他们仍是没长大的孩子。就像网上所说:“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群孩子,换了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治病救人,和死神抢人罢了……”



02

这一次,换我们来守护南京城


疫情之下,后方参加防控的人员也异常辛苦。这其中有许许多多的90后社工、警察、城管……为抗击疫情、为南京城的安全默默坚守。


90后志愿者在小区的进出口卡点值守。通讯员 玄萱 南报融媒体记者 计青 摄


建邺区双闸街道新亭社区的社工郝雅文就是其中一员,她说:“如果没有这次疫情,春节期间,我应该在家里当个快乐的肥宅,看看书,看看电影,但是疫情来了,那我们一起奥利给!”


从大年二十九开始,每天早上8点开始,郝雅文都会穿梭在云璟湾的楼栋里,她负责的网格共有500多户家庭700多位居民,摸排出的需要居家观察隔离人员也相对较多。


怎样获得居家观察人员的理解和配合?如何保证他们的生活质量不下降?遇上没有体温计的居家观察人员家庭,郝雅文蹬着单车接连跑了五个药店,买上一根体温计放置门口;遇上需要口罩的独居老人,她心里不踏实,回家一顿“坑拐”父母之前囤的口罩,送到老人家中……其他的代买菜、代买各种生活用品更是不在话下。


防疫青年志愿者投入到南京南站疫情防控工作。资料图片


在抗疫的队伍中,还有一群年轻人,他们不是医生、也不是公职人员,却也加入其中贡献力量,他们就是志愿者。本月来,团市委已接到1万多名志愿者报名参加防控工作,他们主要分布在车站和基层社区。


“你好,请从这边排队!”“你好,请接受一下体温检查。”……连日来,南京南站的出站口,一群身着防护服的年轻志愿者为出站的乘客一一测量体温。志愿者田园今年21岁,去年大学毕业,目前在南京一家日资企业工作。“我老家在陕西,因为这次疫情,我没回家,一个人留在南京过年。”田园告诉紫君,在朋友圈里得知南站招募志愿者,她立即就报名了,没有任何犹豫。


志愿者们引导乘客测体温。南报融媒体记者 崔晓 摄


“你爸爸妈妈知道你在这里做志愿者吗?”紫君问道。


田园说:“我没告诉他们,说了他们肯定会担心。防控疫情,我们青年人不能袖手旁观。”


还有大量的志愿者在社区工作。南京晓庄学院的大三学生徐鹏是一名党员,他住在金牛湖街道长山社区。2月1日开始,他随社区工作人员一道挨家挨户走访,登记信息、排查村民外出情况,宣传疫情防控知识、了解辖区企业复工情况。他在走访中发现一名独居老太太,她的女儿赴湖北参加抗疫。老人身体不太好、也非常担心女儿。徐鹏就经常陪老人家聊聊天,帮忙打扫卫生。


徐鹏(左)在进行走访。六合团区委供图


徐鹏说:“出去上学的这几年,我一直不间断参加各类志愿服务,我看到很多老党员、普通村民都主动参加防疫工作,作为一名年轻人,有时间、有能力、更有义务,为生我养我的家乡贡献出自己一份力。”



03

他们敢于追求自我,也勇于挑起重担


90后到底是怎样一个群体呢?


在青年学者侯印国的印象中,90后敢于追求自我,也勇于挑起重担。“我们经常说人应该‘脚踏实地,头顶星空’,既要看到星空的浩瀚,追寻诗与远方,又要守住脚下的大地,一步一个脚印前行。我心目中的90后形象,正是这样的一个群体。”侯印国说,尤其是在这次抗击疫情的战斗中,很多90后的年轻医护人员,白衣化作战袍,奋战在最艰苦的一线。他看到了相关新闻,好几次都忍不住感动落泪。


志愿者在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为旅客测量体温。通讯员 宁组轩 南报融媒体记者 毛庆 摄


侯印国也有不少90后学生在这次战斗中勇敢地站了出来。他告诉紫君,他所在的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有一个“公益慈善管理”专业,在全国是唯一的公益慈善管理四年制本科,毕业生分布在各类公益机构。在这次援助湖北的大军中,这些学生主动奉献,在各自的组织里承担了重要使命,为他们感到骄傲。


这场战“疫”中,90后刻下了他们这代人的印记。团市委工作人员盛伟平时工作中经常跟90后打交道。这次抗疫,也是跟一群90后志愿者朝夕相处。


盛伟说,90后成长于中国快速发展的时代,大多数人没有吃过苦。以前也听别人说90后不受管教,没有责任。但他跟90后相处后发现,绝不是这样。与70后、80后比起来,90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更有个性,常常会看到他们热血沸腾的样子,他们的骨子里深深烙着家国情怀,同时他们中很多人又很淡泊名利。


比如这次抗疫的志愿者,很多年轻人都是悄悄瞒着父母来报名,有的在南站、有的在社区,人来人往接触很多人,防护物资紧缺,有一定的风险性。但这些孩子坚决要来参加,并且不要任何补贴,不需要志愿服务证书,就是想在国家有难时出点力。


盛伟说:“我们在这场战斗中见证了90后的力量,更看到了中国的希望!相信我们很快就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图文来源:南报融媒体记者 许琴;紫金山观察微信

内容编辑:南报融媒体编辑 杨凡 刘全民

推荐阅读 

关于依法防控疫情 保障经济发展 维护社会稳定的十项措施

关于景区游览的友情提示

下周一起,南京公交、轮渡及电车运营再调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