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欧洲回不去的光荣(3):西欧只会说风凉话 把问题扔给美国

海上闲话 海上闲话 2018-12-16

不想错过我们的推送?

戳上方蓝字“海上闲话”关注我

并点击右上角···菜单,选择“设为星标

海上闲话,我们只负责一面之词

撰文 | 王立第二战研所

【本系列分三天连载,今天刊登最后一篇,之前内容请点击以下链接】

上一篇讲到了欧洲的光荣来自于两大资产,殖民地红利跟海权的掌控,而这透过两次大战,以及冷战时期两超强国对峙下的和平,渐渐地失去了。

读者请不要以为,这个过程是一瞬间发生的,英法两国在二战后为了维持自己的霸权,还是积极介入了各殖民地,只不过一路败退而已。到了今天,欧洲传统强权,已经几乎没有海外殖民地,仅保有原宗主国对前殖民地的文化影响。

这个影响可以放到很多方面看,不管是中南美洲还是非洲与东南亚,可以看到这些受到前宗主国影响的国家,大致上都不脱暴力跟贪渎的问题,国家也是一穷二白,不少国家到了现在依然是落后与贫困。接下来要说的,就是本系列最后一篇的重点,为何欧洲的光荣看来依旧,但已经剩下馀晖了。

从二战后独立的各殖民地,我们可以大致上看到一个流程。留学西方的殖民地菁英,发起了各式各样的民族主义运动,驱逐了前宗主国的势力,成为一个个独立国家。这些留学海外的菁英,几乎无一例外的把西方的政治、法律制度搬回母国,采用西方的民主制度,但同时保留了欧洲前宗主国的各种专业技术人才,甚至连军队的将领都是高薪聘来的。

所以,许多左派的批评不是没道理,也很到位。就是帝国主义依然影响这些国家,只是使用经济殖民的方式,让这些国家脱离不了贫困,依旧被西方帝国主义宰制。然后讲下去,比较白痴的就会转向东方,希望社会主义的苏联可以拯救这些小国。

接着就是第三世界的各种故事,这些小国时而转向苏联,大量购买俄式武器跟聘用俄国顾问。有时又转回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驱逐了社会主义的影响。有些国家最后稳定下来,有些则成为战乱的根源,而我们绝大部分的民众看到的资料,几乎都是以帝国主义介入,或是冷战对峙的格局去看待,所以完全没有注意到,问题的根源不是出在这。

问题出在,这些国家基本上都没有现代化,工业基础薄弱,国家的组织奠基在部落联合,或是大的部落依靠武力吞并、镇压小部落之上。换句话说,理解这些国家,要从其数百年的文化背景着手,了解其部落间冲突的因素。而我们常常会发现,所谓的贪渎在当地并不见得是问题,因为“都是自己人”,贪污一下没什么区别。所谓的民主也常常沦为优势部落对其他部族的压迫甚至奴役。

在此之上,读者应该可以理解到一个残酷的事实,所谓的欧洲输出各种文化,其实在当地根本没有造成本质上的变化。的确是促成了这些小国内部的阶级重组,但以部族为主的文化改变不了,政治菁英只是留学西方,西方政治理论跟应用,主要是为了替自己的部族牟利,其他人谁管他死活。

所以轻微的政治动荡,严重的内战频仍。常常要找前宗主国以军事介入,提供外国势力介入的借口。这就是欧洲光荣一去不返的主因,欧洲强权并没有真的积极介入当地国家的政治与文化改造,而是采用与殖民时代几乎没差别的做法,只差在以前派总督,现在跟本地政治人物合作。

你怎么可能在国内大谈人权价值,却又跑到这些前殖民地剥削当地人,而不会感到矛盾与冲突?而美国这个新的帝国,依照其地缘政治跟全球战略,介入各地的政治冲突,欧洲又要拿什么理由去反对?

这怎样都说不通,因为欧洲本国就内部不一致,真的要处理像是中东的问题,你不从政治势力重组,以及经济利益的划分去着手,怎么可能改变。而且对于这些工业后进国来说,政治菁英往往只有选择荣耀与死亡两条路,失败者轻则自己败亡,严重的可能是家族甚至部族都会面临破灭。人家当然拿命去往死里拼。

要改变,就是跳下去介入,避免两个部族仇杀下去,然后依照现实的经济跟文化利益去区隔,让双方各自找到生存的平衡点,多年以后才可能放下仇恨。这是最现实跟快速的办法,你突然说帝国主义坏坏走开,结果拍拍屁股走人,留下一堆问题又不处理,当然会让当地人杀来杀去永无宁日。

欧洲的光荣在过去是现实的殖民地红利,现在则是依靠这些红利的剩余,以及冷战期间受到美国军事力量保护下成长的工业实力。要不是欧洲现在有工业力量跟钱很多,谁要理你的四海一家跟人权保护等观念。

看看那些横尸海上的难民,他们是为了什么拼死命也要去西欧?西欧诸国有能力全面接纳吗?接纳不了,又该怎么面对跟处理?这些问题的根源,你们想要去介入,或是有能力介入吗?

各位有没发现,现在西欧几乎都是在说风凉话居多,不想解决问题,或是把问题推给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

要重回光荣并不难,解决真的问题就可以,把欧洲的军备重整,积极发挥海外力量,适时介入对本国有影响的国家,改变甚至改造当地的政治格局。当民众切实感受到生活的利益出现,生命的安全也获得保障,那些想要权力的政治菁英,迟早也要合作,不然就会被自己人抛弃。

事情就是那么简单,但依照笔者的经验,在中国能接受这么现实的概念的人,很少。

【本系列分三天连载,今天刊登最后一篇,之前内容请点击以下链接】

【关于作者】

目前在当流浪教师,晚上兼跑班上课,没事帮产业界老朋友分析点数据,以交朋友为原则在网路上閒晃多年,把自己的阅读心得跟想法写在部落格纪录。希望以后可以找到金主来开些弱势教育补教中心,人偶而也要逆天而行一下。作者已授权海上闲话平台刊登其作品。

海上闲话

扫描二维码关注

我们的眼光只是一个侧面,希望我的一面之词能让你看到更大的世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