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所有红利急剧下降的背后,我找到了能让人提前布局的机会趋势

The following article comes from 雅格布 Author 雅格布

全文共 3250 字,阅读需要 7 分钟


———— / BEGIN / ————


企业最应该关注的是增长,其次才是产品和技术。尤其是在人口红利急剧下降的今天,我们更需要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


而这只是说对了其中一部分——因为急剧下降的不仅仅只有人口红利。


但请不要惊慌,在所有红利急剧下降的背后,我还是找到了能让人提前布局的机会趋势,透过对经济周期的合理判断,我们不至于在互联网的寒冬里无疾而终。


下面是我的研究和思考,为大家倾情送上:


一、市场上所有的红利都在消退,这代表什么?


在市场这个角度,我们需要引入三个注释:人口、流量和资本。


  • 人口基数是基础,这决定了市场的天花板在哪里,人口的增速体现了市场的发展空间;

  • 流量是人口基数的有效转化,这决定了技术和应用的覆盖程度,而流量的增速体现了技术的成长空间;

  • 资本是人口和流量的催化剂,突破时间的限制,在有效时间内人为加剧了所有的转化效果。


熟知了上面关于人口、流量和资本的解释过后,我们再来看看下面的一组统计数据:


1998年:


12.48亿的中国人口基数,每年以0.9%的增速增长;

200万的网民,每年以59%的增速增长;


2008年:


13.28亿的中国人口基数,每年以0.51%的增速增长;

2.5亿的网民,每年以35%的增速增长;


2015年:


13.47亿的中国人口基数,每年以0.48%的增速增长;

7亿的网民,每年以5%的增速增长;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人口总体基数接近14亿,互联网的流量有效转化已接近7亿,几乎每两个中国人就有一个是“触网用户”。


人口增速在平稳中下降,但互联网的流量增速却逐年大幅度下沉,这个时候资本的催化已经起不了太大的作用了,因为已达到了市场的存量瓶颈,投资人也越来越谨慎。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初创企业,已经很难在一级或者二级市场里面拿到投资的原因。


在这之前,人口、流量和资本三大红利助推,用户飞速增长,企业可能并不需要做什么,就能轻轻松松达到每年20%-30%的用户增长。


这个时候,我们当然最应关注产品和技术,毕竟这是直接产生营收的环节。


但就在今天,三大红利逐渐退去,用户增长变慢,如果企业未能在增长方面有所突破,将会长期陷入无穷无尽的存量市场竞争当中。


各种拉资源、价格战、拼后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市场上所有红利都在消退,这代表着目前企业首要关注的是增长,其次才是产品和技术。


二、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小众品牌在崛起?


在互联网数字化普及之前,大部分的企业不得不依靠传统的营销团队,通过购买各种广告和大量的媒体资源来推广自家的产品。


很多企业通常需要一个专门的销售团队,通过对信息绝对控制这种沟通方式,来让用户确信他们所提供的产品都优于竞争对手。


由于投放渠道单一,一些高成本制作的广告投放,确实能起到绝对控制的效果,能驱动一波庞大的市场流量,带来相对客观的交易转化。


但这种相对单向的营销思维却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根本不知道用户是谁,用户在哪里?企业从不在意用户的使用体验和需求,因此也无法留下这些用户。


这个时候用户只能被动接受,而企业是站在用户的对立面,关注的不是需求,而是转化漏斗。


就在互联网数字化普及程度较高的今天,信息已经相对对称了,用户可以从各个不同的渠道了解到产品的信息。


很多用户在够买产品之前,就已经全面地了解过市面上的大部分产品了,通过线上的测评,售后评价等,他们就能从中选出最符合自己使用习惯的产品。


这个时候用户更多是主动选择产品,企业更需要站在用户的这一边,围绕着用户的核心需求研发产品,否则用户分分钟就能从市场上找到合适的替代者,从此永远流失。


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小众的品牌,在仔细研究用户需求后,却能以一个较低的市场营销成本占领市场。


三、有哪些新的商业机会?


人口增长放缓、流量达到了转化瓶颈、投资者越来越谨慎、消费者的选择越来越多,再加上企业的人力成本越来越高,无疑这在经济萧条周期的寒冬里,更是雪上加霜。


这些似乎毫无关系的东西,看起来都糟糕透了,我们有可能在现状里面找到出路吗?


答案是肯定的。


但很奇妙,那些越是重要的东西,看起来越是毫不相关。


这和我们大脑构造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如果我们的大脑对一件事没有概念,那么大脑就倾向于不去想那件事,自然而然就演变成了毫无关系的东西。


说个题外话,很多人在汇报工作,写自己工作评价的时候总喜欢用“融会贯通”这个词,实际上,博学多才的人,才能做到融会贯通。


不然你哪来的多方面知识融合,哪里来的互相贯通。


所以我一直建议产品经理多去了解互联网产品设计以外的世界,多接触未知知识,多思考多总结。


回到萧条的冬季话题里,看看我都发现了些什么:


1. 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更需要互联网化


在2018向2028迈进的这十年,是80、90后逐步成为社会主力军的时期,这是被实施计划生育的一代,也是被开放计划生育的一代。


在这之前,60、70后当中,平均每四个老人对应着八个子女和四个嫡孙,所以每个60、70后的人都分别对应着半个老人和半个小孩。


现在的80、90后当中,平均每四个老人对应着两个子女和两个嫡孙,所以每个80、90后的人分别对应着两个老人和一个小孩。


很明显:社会的主力军人数变少了,也就是干活的人少了。


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越高,说明这个国家的劳动力资源供给越充足,人口红利越高,而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变,在经济学上我们称之为刘易斯拐点。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统计,我们在2015年的时候就已经到了刘易斯拐点。


目前中国,老人的人口占比上升了300%,小孩的人口占比上升了100%,中国的劳动力人口占比正在急速下降,所以人口红利下降,劳动力成本却在快速上升。


这个时候,因为劳动力成本的上涨,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更需要做出合理的转型,去吸纳更多低成本的劳动力。


由于我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相当之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劳动力供给来源主要还会是农业人口。


不可避免的是更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分散分布,往内陆地区迁移,与之同时带来的管理、技术、销售等方面的同步推进,更是依赖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效率提升。


所谓下半场的产业互联网化,更多的会发生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上。


2. 职业化的教育将更显高频


目前国内的劳动力人口占比急速下降,为保证经济的发展增速,更少的人需要做更多的事情,除了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顶替原本的劳动人口。


劳动者更是要提升自身的职业化技能,用质量代替数量。随着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往内陆地区分散发展,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更是需要集体升级:


  • 原本种菜的大伯可能需要去操纵更大型的播种机器;

  • 原本设计播种机器的小哥可能需要去支援设计播种系统;


这个时候职业化的技能培训,在每个行业的每个环节,都高频地同时上演着。


正如周其仁先生曾说:文明的一次次传承和复兴就是一步步找回对人的尊重。人不应该干那些重复性的工作,应该多做些创造性的工作。


3. 招聘市场的再次崛起


在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情况下,企业可以长期拥有自己所需的劳动力资源,此时的招聘产品更多是解决信息的不对称问题,催化原本就存在的人和职位之间的配对。


而这些单纯的配对还仅仅存在于某几类新兴行业。对传统产业的劳动力职业匹配更是还停留在“原始社会”的地步。


在未来,更多人的职业边界将会被打破,更多人的工作内容更是不能被精准描述,更多人的工作职能更是在变化中成长。


这个时候招聘产品更多是充当着市场引导的作用,综合用户个人的优劣势和擅长技能,引导用户与合适的企业形成新的劳资关系。


而非现在的定向式搜索。


4. 老人与小孩的短暂“社会红利”


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会带来了劳动者的工资上涨;劳动力供给的约束也会改善国民的收入分配形式,然后致使劳动报酬占比上升,带动消费;


国民的消费上升必然引起储蓄的下降,同时还会引起投资增速的放缓,经济增长的动力就会逐步由投资转向消费。


在国民消费领域,老人和小孩相关的消费占比也将会水涨船高。


为啥?


就是刘易斯拐点过后老人和小孩各超100%增速所带来的短暂“社会红利”。


互联网的寒冬真的是糟糕透顶了吗?


经济下行周期真的是让人绝望了吗?


我看未必。


———— / END / ————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APP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