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澳门商报》专访张志安:怎样看待媒体融合的这些热点问题?

一本政经 2019-07-16

        在近代历史变迁中,媒体在不同时期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当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正在令媒体生态发生巨大变革。在12月11日举行的第五届澳门国际文化传媒论坛暨2018澳门融媒体发展论坛中,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教授作为受邀的主讲嘉宾之一,他站在学界观察者的角度,为参会者抛砖引玉,解析了当下最新的媒体业态、媒体融合从哪些方面开展以及媒体融合的趋势等。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发表主题演讲

        论坛活动后,张志安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更深入地剖析了社会转型与媒体变革之间的关系、传统媒体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传统媒体可走哪些途径实现经济增长的突破等焦点问题。在他看来,传统媒体的融合转型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当下的挑战比机遇更大。以下为问答实录,供关心传媒行业发展的读者们借鉴和参考。

Q&A

张志安表示在不同阶段,媒体深深嵌入社会变革

问:如何看待社会转型和媒体变革之间的关系?


    答:社会转型中包含着媒体变革,媒体变革又是推动社会转型的重要力量,关键是如何界定媒体,而在不同阶段,媒体深深嵌入社会变革。


    例如,中国改革开放40年间不同时间段,报业发挥着重要作用,80年代扮演思想解放和启蒙的角色,90年代市场经济推进过程中,媒体又发挥监督作用,过去20年间,中国日益融入全球化,媒体又更多地发挥调查、解释、阐释、讲述中国故事的功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媒体一直深深嵌入社会变革。


    但今天,媒体面临最大的挑战是互联网,因为它不是一个单纯媒体,而是重造整个社会的结构性资源,重塑了人与人,人与物,物与人之间的关系,重新构建起人类社会交往的重要资源体系。互联网在它所构建的网络化社会关系形态中是一种革命性的力量,在推动甚至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方向。


问:传统媒体面临着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答:如果我们从大众传播的模式、生产内容、生产渠道、受众、文本形态及产生的效果等来看,互联网无疑对整个传统媒体的生产流程和整个生产模式都产生了革命性的颠覆,让内容变得更加融合,让渠道更多地面向移动互联网,让用户变得更加自主和具有个性需求等等,它改造着传统内容生产的每一个环节。


    即便有这么多影响,今天我们依然有这样的共识:尽管技术正在改造信息的生产分发和传播模式,但它依然受我们一直秉承的人文精神的主导。我认为这当中有“变”和“不变”,变的是形态和生态链,不变的是价值观和精神


问:如何看待媒体融合转型?


    答:我认为,大家要共同积极面对未来融合的必然趋势,包括媒体机构越来越平台化,智能化趋势愈加明显,视觉化内容更加普遍等。


    不同的媒体如何在顺应这些趋势的同时,找到安身立命所处的位置及持续发展的运营模式,它或许不再只是纯粹的一种商业化模式,有回归公益的、非商业化运营的可能。媒体融合转型中有寻找公共财政支持、资本交叉补贴、内容数字付费等多种维持运营的方式,我认为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从当前来看,挑战比机遇更大。


问:传统媒体行业可走哪些途径实现经济增长的突破?


    答:严肃的新闻内容要真正变现,似乎只有财经新闻才具有可能性。从华尔街日报、Financial Times的收费成功案例来看是可行的,但这对综合类媒体来讲很难。数字付费、付费墙只是针对少数垂直内容领域是行之有效的盈利模式,但对大部分媒体来讲,恐怕会回归公益化、回归公共财政支持,或是变成类似BBC的运作模式。


    我认为,非商业化会成为大部分综合类、以严肃新闻供给为主的媒体的主要运营模式。


张志安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问:如何看待如澳门商报这类传统主流媒体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为更好地发挥经济效益所采取的一些行动,例如发展新媒体传播或定期举办线下论坛活动等?


答:我认为像澳门商报这样坚守主流文化价值的媒体,它更大的价值是在文化意义上,未必是在商业意义上,它有一种精神担当,发挥文化符号作用,通过举办像澳门国际传媒论坛这样的活动来体现,这就是它的公共价值所在,更多地是在通过公共服务引领公共文化,促进一种公共的对话凝聚并推动主流共识的形成,所以我们很难单纯用商业价值来衡量澳门商报这样的主流媒体的价值,需要从更高的价值维度来看待和评价。


问:内地与港澳媒体之间在资源优势、运营方式等方便有怎样的区别?有什么可相互借鉴之处?


    答:据我观察,香港澳门的媒体都在加速进行互联网化,跟内地媒体一样,但因为港澳的人口、市场、规模等相对有限,不像内地通常会面对全省或全国这样巨大的市场。


    所以相对而言,过去几年,它们转型压力没有那么大,速度也没有像内地媒体那么快,但是大家都深切地意识到需要进行转型。港澳媒体是一种“小而美”的运作模式,而内地的媒体更多为“大而全”,在相互借鉴的过程中,我们能看到一些共性。


    比如,媒体都会走向融合,都会面向移动互联网,都会越来越多地从事整合营销的服务,而不仅仅只是内容供给的服务,但恐怕最归根结底还是要走通融合之路,还是要差异化、个性化,立足自身所拥有的资源,不管是政治的资源、文化的资源还是经济和其他用户资源,来寻找适合自己的创新融合的道路。


    内地的媒体亦是如此。比如云南报业集团,它在报业业务之外,把智慧旅游移动端上的旅游业务融为自己的运营模式来开发;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除了坚守传统报纸业务以外,还发展了酒店行业;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以文化产业的开发作为主要运营模式。


    每家情况不一,但“转场养转型”是一个越来越明显的趋势,它们多多少少都会做行业转场的尝试,通过跨界运营倒过来反哺新闻业务。 


问:澳门媒体肩负着怎样的使命和责任?


    答:据我目前的观察,我们每年与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做澳门受众新媒体使用的调查,从中可以看到,有悠久历史的澳门日报还是有它比较高的公信力,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使用微信这样的平台媒体进行沟通交流。


    所以我认为,澳门媒体如何进一步面向移动互联网、面向年轻人当下最主流的信息接触渠道来进行转型,这个问题迫在眉睫。如此一来,包括澳门日报、澳门商报等在内的媒体优质内容依然能够与今天的年轻用户群体在互联网平台,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渠道和载体中,实现更有效的对接,这亦是很重要的挑战。


    既然是澳门媒体,我认为还是要立足澳门,让澳门本土国际文化与中华文化相呼应,这种多元文化的交融和融合,能让本地受众通过媒体的使用来建立更强的价值归属和地区认同。


    澳门的就业率非常高,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幸福指数比较高,产业经济的竞争力比较强,目前整个的经济发展也较稳定,澳门媒体恰恰可以依托于这样的优势,比中国内地其他省份的媒体融合转型时更少一些焦虑,多一些从容,想清楚目标,坚定地往前走。


问:澳门是通往国际的重要窗口,在“一国两制”的大背景之下,澳门媒体的发展就政治层面而言有什么样的意义?


    答:我们当然希望澳门的主流媒体能够发挥更多的作用来培育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增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政党认同,发挥积极作用。但是我想,我们媒体在面向年轻人去做这样一种引导和认同工作的时候,需要更多地尊重信息传播的规律,了解他们的情绪和情感结构的特点,而不是用生硬的、单一灌输的、过于传统的方式来做,我们可能更需要平等的对话,更需要寻找年轻的用户群体普遍感兴趣的议题来设置我们的框架。报道的框架可能需要更理性、更全面,需要更多讲故事的技巧。


    但我认为,相比议题的寻找和框架的优化,话语体系的创新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在面向年轻群体进行舆论引导,或者是消费服务的过程当中,真正探索、摸索出适合他们,他们又能接受的全新的媒体的话语体系,我觉得这是最关键的。


问:因为很多的媒体人他会从青年开始就是加入到这个行业当中,可不可以给他们这些年轻人提供一些更多的建议和意见?


    答:我觉得内容产业永远不乏精英们的不断加入,尽管我们的传统行业媒体也会面临精英的流失,但从新闻教育的角度来观察,依然有很多非常有理想,热爱这种生活方式,喜欢讲故事,并因此去影响社会的年轻人加入到这个行业里面来。


    目前看来有两类,一类投身到新闻媒体中来从事专业的新闻工作者,还有一类是投入到泛内容行业或公共传播行业来做内容的创业者。不管是新闻工作者还是内容创业者,非常重要的是,理解用户的需求,把握技术变革的方向,真正懂得内容的创意和用户需求之间的连接,并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断地通过自我学习和社会学习,去创造价值,去形成稳定的运营模式。


    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能力是最重要的,反思能力又能不断地让自己实现自我超越。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总结,在总结中探索和创新,我想,真正具有这种文化活力、自我更新生命活力能力的人,不管在哪个行业,是新闻记者也好,是内容创业者也好,才能真正胜出


文/澳商记者王芳星报道

美编:伍颖珊

注: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澳商圈》,已获原文授权。


更多精彩推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