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国枪击案反思:别让脑海的争端走进现实

2016-06-13 陶舜 经济观察报


理性·建设性



经济观察网 陶舜/文


  

当地时间6月12日凌晨2点左右,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市一家名为“Pulse”的同性恋夜店发生大规模枪击事件。男性枪手马丁(Omar Mateen)闯入夜店开枪扫射并劫持人质,与警方对峙。警方动用装甲车和炸药攻入夜店,击毙枪手,救出数十名人质。这起事件造成50人死亡、53人受伤,其中一名警察受了轻伤,头盔保住了他的性命。美国联邦调查局已将这起枪击案定性为“恐怖袭击”。

奥兰多枪案是至少1982年以来美国境内死伤最惨重的枪击,仅次于“9·11”恐怖袭击。这起枪击案受到全世界的严重关切,不仅因为恐怖袭击已呈多国化的演进趋势,人人自危,还因为它发生在美国这么一个被视为颇有安全感的国家。

美国白宫虽为奥兰多枪击案的遇难者降半旗致哀,对枪案的深度调查还在进行,死者尚未入土,伤者还在救治,反思刻不容缓。奥兰多枪案的发生既暴露了美国反恐在体制机制上的漏洞,更折射出在信息全球化新形势下的反恐很可能正在面临一个难缠的劲敌,那就是兼具仇恨和极端化思维的疯狂洗脑术——而这,是影响和招募当地恐怖分子的绝佳途径,比起外来的恐怖袭击,这种渗透式的恐怖主义更加隐蔽难防。

枪击手无寸铁的平民,这样的行为令人感到悲哀和愤慨。马丁生于1986年,有一个三岁的男孩。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警方已经确认马丁是阿富汗裔移民,他是第二代。其父米尔·萨迪克说,枪击并不是出于宗教原因。可是他儿子在几个月前看到两个男人亲吻,感到“非常愤怒”。不排除其父有为儿子开脱说谎的可能,但也不妨沿着他的讲述追问下去:他为什么愤怒?愤怒的根源又是什么?是符合现代文明理性的公允看法且站得住脚的吗?又是什么助长了这种愤怒并导致其升级到了屠杀?

马丁制造的恐怖袭击带有显著的反LGBT特征。LGBT是女同性恋者(Lesbians)、男同性恋者(Gays)、双性恋者(Bisexuals)与跨性别者(Transgender)的英文首字母缩略字。考察这起事件,事发地是对LGBT人群非常宽容的奥兰多,袭击地是在著名的同性恋酒吧,时间是在一年一度的“骄傲之月”(Pride Month),这是全美LGBT人群最为重要的节日。其意图非常明显,就是要在LGBT人群最放松最有安全感的时间和地点制造恐怖袭击,以宣示他的仇恨和极端异义。

从这起事件看,同性恋酒吧仅仅只是给这部分人群提供了恍惚的心理上的安全感,它们脆弱得就像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他们在现实中的安全指数令人担忧:FBI2011年的一个报告显示,LGBT 人群成为仇恨犯罪的概率是犹太人和黑人的2倍,是穆斯林的4倍,差不多是拉丁裔的14倍。他们在权利方面饱受歧视,平权的奋斗任重而道远,最可怕的还是,在一些人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里,对不同性取向不仅不能够宽和看待、和而不同,更有一种奇怪的仇恨,类似的基于观念和想象的仇恨很容易被恐怖组织利用,在极端化的洗脑之后,催化为当地原生性的恐怖因子,让人防不胜防。这是新形势下全球反恐形势不可回避的难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对种种传统偏见的针砭,让种种异见相互交锋,有必要越来越公开化,脑海当中的争端应该止于口舌之争,回避这些脑海中的分歧,只会埋下更大的现实隐患。奥巴马目前只是含糊地表示“这是一场出于恐怖和仇恨的屠杀”,而特朗普旗帜鲜明地发问“何时我们才能变得强硬、聪明和警惕?”这两种态度孰优孰劣,值得有心人详加审虑。

虽然ISIS迅速宣称枪案是他们的“战士”发动的,但警方在调查中尚未发现任何有外来势力或恐怖组织参与的痕迹,马丁应该是单独行动的。然而这并不等于马丁没有受到极端组织的思想或观念影响。联邦调查局(FBI)在2013年和2014年调查过马丁,怀疑他或许和恐怖分子有联系。马丁在袭击前还拨打了911报警电话,在通话中谈及伊斯兰国(ISIS),更有联邦官员指出,他曾宣布效忠于ISIS。

这么一个人原本应该被列入反恐当局的重点关注名单,且美国烟酒枪支及爆炸物管理局披露,马丁在前一两周合法购买了一支长枪和一支手枪。然而,这么重要的情报,FBI似乎没有及时向奥兰多警方及时通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反恐漏洞。假如FBI较早获知这个信息并且及时通告奥兰多警方,这起惨酷的屠杀有可能会被扼杀在襁褓之中。

100多个特殊人群的平民死伤也在警示这个世界,对各国来说,在反恐问题上永远都不可以掉以轻心,自恃高枕无忧,往往措手不及。对普通人来说,恐怖主义可能远在天边,更可能近在眼前,警惕和消弭极端化的思潮,加强文明的对话,提倡基于宽容和理解的和而不同,才是彼此最大的保险箱。



经 济 观 察 报 理性 建设性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