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苹果概念股的进化

2017-06-06 刘创 经济观察报
理性·建设性



为了减小或摆脱这样的风险,避免Imagination Technologies那样的命运,一些对苹果依赖程度较高的中国厂商,过去数年里正在努力“进化”,不断地降低对苹果的依赖。




苹果发布了一份并不算“好看”的季度报之后,中国苹果供应商们的股价走势在5月份呈现出了分化。一边是下跌,供应商如高伟电子(01415.HK)、蓝思科技(300433.SZ),德赛电池(000049.SZ)股价呈跌势,最大跌幅分别达11.6%、15%、14.7%;一边是涨势,如欧菲光(002456.SZ)、立讯精密(002475),股价最大涨幅分别达10.5%、11%。


这样的分化代表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苹果供应商,它们的区别在于前者极大部分营收都来源于苹果公司,而后者的营收来源更为分散或多元化。


在今年年初,曾坦言不碰科技股的“股神”巴菲特一反常态地增持了7200万股苹果公司股票,合计持有苹果公司持有1.294亿股,持股比例达2.5%,成为苹果公司大股东。


在巴菲特看来,以iPhone为代表产品的苹果公司,已经是一家消费品制造公司而非科技公司。过去十年里,以苹果为代表的智能手机迅速普及,苹果手机也逐渐成为了一款“街机”,而非新兴科技产品。


然而,在巴菲特看到苹果品牌的同时,每年为苹果生产、制造2亿多部手机的700多家供应商们,有的却正在煎熬着。对于不少供应商而言,苹果是它们一半以上的收入来源,也正因如此,那些极大程度上依赖苹果的供应商们,其业绩、股价总是要看苹果的“脸色”随之波动。


这意味着风险。与苹果合作了多年的英国图形芯片处理技术公司Imagination Technologies,今年4月宣布将被苹果“撇开”,当日股价跌幅67%,至今仍处低位。


为了减小或摆脱这样的风险,避免Imagination Technologies那样的命运,一些对苹果依赖程度较高的中国厂商,过去数年里正在努力“进化”,不断地降低对苹果的依赖。这样的“进化论”也同样适用于一些对苹果依赖程度较小的厂商,只不过相比前者,它们拥有相对更大的选择空间,以及更快的“进化”速度。


苹果的“脸色”


5月3日,苹果公司发布了二季度财报,虽然营收增长依旧,但在中国市场,却带来了坏消息。数据显示,中国市场成为苹果全球五大区域市场中唯一下跌的市场:大中华区营收为107.2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滑14%。这延续了去年同期的颓势,去年同期大中华区营收下滑了12%。


在大中华区,二季度中,作为苹果公司营收第一大来源、标志性产品i-Phone,销量同比下跌1%;iPad 销量则同比下滑13%。


业绩发布后,苹果的供应商高伟电子控股有限公司(01415.HK)股价开始下跌至今,从5月4日的2.41元跌至6月1日的2.18元。这是一家主要制造销售移动设备的相机模组的公司,从2009年开始给苹果供应相机模组。去年高伟电子有9成的收入都来自于一家客户,这家客户就是苹果。


除了苹果的投资者们,像高伟电子这样的厂商同样对苹果的业绩保持着密切的关注。与其他手机厂商的区别在于,没有哪家手机厂商可以像苹果一样仅依靠一个系列的产品而成为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最大的公司之一。


市场调查机构IDC数据显示,去年智能手机出货量排名中,苹果公司位居第二,仅次于三星,出货量达2.15亿部。但不同的是苹果在去年仅发布了iPhone7一款手机产品,而三星以及其他出货量名列前茅的手机厂商择均采取多系列机海战术。以三星为例,仅其官网就列出了至少6个系列手机产品。


这意味着苹果手机的供应需求是巨大的。在过去数年里,并不乏因成为苹果产品的供应商而壮大成长的案例。以“代工之王”台湾鸿海精密集团(富士康为其子公司)为例,IDC分析师高鸿翔曾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苹果公司大约有7成的iPhone都交由鸿海代工,而苹果公司也给鸿海贡献了一半以上的营业收入。


这也让那些依赖苹果程度较高的厂商与苹果成为了“一条绳上的蚂蚱”。IDC分析师金迪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苹果的业绩表现对其供应商的业绩与股价产生影响,是长期存在的一个现象。


以去年为例,苹果第二季度财报表现不佳,营收同比下滑13%,净利润同比下滑22%,iPhone出货量同比下跌16%。


财报公布后,严重依赖苹果的高伟电子股价持续下跌近3周。同时股价下跌的还有瑞声科技控股有限公司(02018.HK),它同样是苹果的供应商,主要从事通信及消费电子市场的微型声学器件制造与销售,股价下跌同样持续3周。目前,由于遭到做空机构“攻击”,瑞声科技目前正处于停牌之中。


相比那些被苹果公司抛弃的公司,高伟电子与瑞声科技已经幸运许多。在苹果的产业链中,最为措手不及的当属那些被苹果公司“踢”出了供应商名单的企业,这或给供应商带来了几近致命的打击。Imagination Technologies是英国一家开发图形芯片处理的技术公司,在过去几年里一直是苹果的合作伙伴,苹果公司向其购买相关专利技术并支付费用,苹果公司是其最大的客户。


今年4月3日,Imagination Tech-nologies公告称苹果公司在未来15个月至2年内将不再使用公司的专利,根据协议也将不再支付相关费用。公告称,苹果公司正在开发独立的图形设计,以便控制自己的产品,降低未来对Imagination Technologies技术的依赖。公告发布当天,股价从268便士(约23.5元人民币)跌落至103便士(约9元人民币),一日跌幅达60%,至今已经两个月过去,股价仍未明显回升。


供应商的进化


对于严重依赖苹果的供应商而言,虽然苹果产品的巨大订单量带来了收入,但同时风险并存。IDC分析师金迪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据其所在的机构观察,国内外的产业链的供应商们正在逐渐努力摆脱只依靠一家或者少量几家品牌商的现状,从元器件厂商到以组装为主的代工厂,都在进行战略调整,除了在原有业务增加合作伙伴,还考虑通过增加其他业务的方法进行拓展。


以生产销售电子产品防护面板及盖板为主营业务的蓝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00433.SZ下称“蓝思科技”),在苹果的供应商中可谓是一家明星公司。从苹果推出第一代i-Phone开始,蓝思科技便是其玻璃防护屏的主要供应商之一,后来又为iPad产品供货。


2014年蓝思科技上市创业板之时,其当年的营业收入为144.97亿元,而当年创业板营收排第一的上海钢联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营收不过是其一半;并且蓝思科技净利润11.8亿,亦是当年创业板“利润王”深圳市大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2倍。


蓝思科技是一家典型的“背靠大树好乘凉”的供应商,从2007年开始成为苹果的供应商,且同时为三星供货,它曾一度倚赖苹果与三星为生。从2012年至2014年,其来自苹果与三星的合计销售占比分别为87.65%、83.60%和74.15%,且苹果的份额几乎保持在50%左右。


蓝思科技意识到了客户集中的风险。其在招股说明说中称,如果未来苹果、三星等主要客户出现产品销量下降、大幅减少或停止向公司下达订单或降低视窗防护玻璃采购价格的情况,公司的经营业绩将会受到严重的不利影响,不排除出现上市当年业绩波动、下滑、营业利润比上年下滑50%以上的可能。


去年一季度,蓝思科技曾所预料“营业利润下滑50%以上”竟成现实。去年在苹果发布二季度报之后,正值营收大幅下降、iPhone销量下跌之际。当时苹果公司的iPhone6S市场表现不尽如人意,而被认为作为补救之举的iPhone SE也并未挽回大局。在苹果业绩公布不久后,蓝思科技公布的去年一季度报同样表现不佳,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分别出现36%与59%的下滑。


风险促使着蓝思科技进行改变,避免把鸡蛋放进一个篮子里,是蓝思科技在过去几年里一直在做的一件事。蓝思科技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虽然目前苹果仍是其第一大客户,但近年来公司对国产品牌的出货量保持较高增长,国产品牌占公司营收的比重稳步快速上升,华为、小米、OP-PO、vivo等厂商都是其客户。


据蓝思科技去年年报显示,其来自第一、第二大客户的收入分别占比37%、27%,与五年前相比,来自苹果的收入下降了20%,第二大客户则上升了6%。且值得注意的是,这五年期间营业收入也增加了36%。这意味着,在营业收入增加的同时,更多的营业收入来源于其他客户厂商,而非苹果。


并且,蓝思科技的业务结构也在“进化”。2012年,其来自手机防护玻璃的收入占比为74%,而到去年,该比例下降到了64%,同时期来自“其他产品”的营收从8%上升至24%。蓝思科技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其他产品”主要涉及新材料、摄像头与触控模组、金属加工等领域,可用于智能穿戴式设备、GPS导航仪、车载触控等领域。


另一家苹果的供应商欧菲光,主要为华为、OPPO、VIVO、小米与三星等手机厂商供应相机模组,但相比蓝思科技客户则要分散得多。其去年来自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占比为67%,但第一、第二大客户各自仅占总比重有2成。


欧菲光证券事务代表周亮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欧菲光的客户结构比较分散,在收购索尼电子华南有限公司之前以国内品牌客户为主,并且会根据客户情况适时调整,持续优化客户结构。


尽管对苹果依赖不大,欧菲光同样在产品业务上不断“进化”。2010年上市之前,欧菲光主要生产红外截止滤光片,当时正值智能受机更换功能手机的热潮中,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以70%的速度猛增,欧菲光随及开始投资建厂制造电容式触摸屏,到2012年该业务已占总营收9成。跟随着智能手机的浪潮,欧菲光并未止步,又继续跨入摄像头模组领域、指纹识别领域,从2013年开始发力,到2014年摄像头模组已经成为欧菲光第三大营收来源。


上市后,欧菲光的股价几乎每两年就会经历一次起落,而这样的波动与欧菲光的新旧业务交替也几乎一致。在手机业产业链上不断掘金的欧菲光,如今正把目光投向智能驾驶业务领域,希望通过主营的触控屏幕和摄像头成为整车厂商的零部件供应商。


与高伟电子和蓝思科技不同的是,欧菲光所面对的国内手机厂商,竞争格局更类似于“群雄争霸”的局面,彼此之间市场份额、品牌的差距相对更小,欧菲光也有了更多的多元选择与“进化”空间。而对苹果这样的客户而言,供应商在享有巨大的订单量的同时,若要逐渐摆脱过度依赖的命运,便成了“断奶”的过程,总要伴随着一些哭啼。对于蓝思科技仍旧一定程度依赖苹果的企业而言,进化的道路仍旧漫长。






经 济 观 察 报 理性 建设性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