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走向橄榄型社会 治理模式从效率转向公平

2018-01-16 盘和林 经济观察报

理性·建设性

所谓“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应该就是指向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后的“橄榄型”社会的治理模式创新。


据媒体报道,国家统计局综合司副司长、新闻发言人毛盛勇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保守测算,目前中国中等收入群体超过3亿人,大致占全球中等收入群体的30%以上,也占全国人口的30%左右。另据上月20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透露,中国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


尽管对于中等收入的定义,在网上不乏争议,但是从中仍然可以看出一些趋势。当前继续进一步实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群体(以下简称“扩中”政策)的收入战略,意味着社会结构逐渐从“金字塔型”步入“橄榄型”社会,顾名思义,“金字塔型”是一种穷人占绝大多数而富人占少数,同时贫富差距较大的社会结构;而“橄榄型”社会是指社会阶层结构中极富极贫的很少,中间阶层却相当庞大。


从人口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人口社会结构的变化不仅深刻影响消费等经济的变迁,而且人口社会结构的改变还极大地作用于社会制度并引致其变迁。笔者认为,经济发展的程度直接决定公共政策的取向,中国公共政策以及社会治理模式必须从注重“效率”,转向更加注重公平,更加注重发展质量。


中国社会结构长期处于“金字塔型”结构,其最 48 29764 48 14381 0 0 9820 0 0:00:03 0:00:01 0:00:02 9816危险就是社会不稳定,而“橄榄型”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两头小,中间大”,有利于社会稳定。实事求是地说,除了收入分配等的确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落后的生产力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间的矛盾”,这是过去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低收入群体数量众多的主要原因。


如果用“做大蛋糕”比喻经济增长,“分好蛋糕”比喻收入分配,首先还是要把“蛋糕”做大,才能让更多人分得一份较大的“蛋糕”。反贫困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是缓解贫困的决定性因素和前提条件,减贫有赖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减贫的强大动力。


换言之,从“金字塔型”向“橄榄型”社会迈进,必须有经济增长作为前提,中国经济发展为改革提供了物质基础,这些改革就包括收入分配改革和脱贫攻坚战等“扩中”政策。因此,在这个迈进过程中,经济、社会等公共政策都是“效率优先”或者说“兼顾公平”。


现在,我们除了需要珍惜和稳定这种结构、继续呵护和培育更多的中等收入群体以外,更要关注这个群体由于其自身文化程度、生活方面、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的独特性,并由此产生的“社会态度”变化。这必然对未来社会治理模式产生重大影响,未来公共政策必须与之相适应。


前不久,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撰文呼吁“正视中等收入群体的无力感”,一些事件在任何生活条件下都有可能发生,但正是中等收入群体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以及理想生活的期许,让这样的问题更为公众所瞩目。这类问题过去也存在,但受当时发展水平的限制,基本生存保障和温饱还需要努力争取,其受关注度就不会太高。但到了现在这个阶段,那些问题开始成为社会最敏感、最具冲击力的议题。


这说的就是社会结构改变过程中“社会态度”的变化,“金字塔型”社会更多关注“生存保障”和“温饱”,其治理模式下的公共政策等必然是“效率优先”或者“兼顾公平”,而“橄榄型”社会,社会治理模式必然需要向更加注重公平,至少是“效率与公平并重”。


如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关注,意味着今后经济发展更注重公平性、可持续性、共同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做了很多细化的要求,其中围绕解决突出民生问题、回应群众关切、基本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化解社会矛盾等提出了8方面的精准政策。


所谓“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应该就是指向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后的“橄榄型”社会的治理模式创新。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布置的2018年经济工作重点,也不难看出,中国社会治理模式已经在向着更公平、更高质量的“橄榄型”社会治理模式悄然转变了。


(作者系中国不良资产行业联盟首席经济学家)



经 济 观 察 报 理性 建设性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