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社论 | 科创板能否回答李扬“终极之问”:我们需要一个怎样的资本市场?

社论 经济观察报 2019-05-20

理性·建设性

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这项重大制度变革成功与否,评判标准绝不仅是帮助一些科创企业尽快上市。就此而言,不妨说,这项变革仍须回归本源问题:我们究竟需要一个怎样的资本市场?



我们究竟需要一个怎样的资本市场?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先生最近在一个财经论坛上有此一问。乍看起来如此提问有些冒失甚至怪异——中国股市接近30而立,成就巨大。沪深两市有3000余家上市公司,市值曾一度达到世界第二。即使我们还称不上一个发达的资本市场,难道还不知道自己想要一个怎样的市场么?


这要看我们以怎样的标准去评判。没有人会否认中国资本市场的价值。这个市场从无到有,从带有意识形态标签,甚至只是一个“不行就关掉”的试验品,到今天虽然饱受诟病,但的确也成为经济血脉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为一大批企业的成长提供了支持。即便如此,应该承认,现实中的种种境况,还是让我们时不时泛起这样的疑问:我们究竟需要一个怎样的资本市场?


或者也可以说,我们遭遇的种种窘境,大部分根源于此。自2015年股市异常波动之后,中国股市处在持续的在线修复进程中,证监会更是以强监管的姿态,不遗余力地整治内幕交易、违规披露、侵害投资者权益等行为,希望以此为切口,提升上市公司治理。不过目前来看,股指一路下跌,投资者悲观情绪浓厚,似乎说明我们面对的问题并不仅止于此。甚至一些看起来“市场友好”的政策,也可能被解读为更为悲观的理由。


正如李扬先生所说,资本市场被赋予了太多的政策功能。政策市的烙印使得投资者对政策导向关注更多,而不是将精力投注于上市公司素质本身。反之,屡屡走向前台的政策工具,也让一些公司刻意循着政策信号争取上市机会。尽管监管部门强调上市门槛不会降低,上市标准一视同仁,不过这个市场配置资源的平台一旦被加上更多使命,市场信号就难免变得模糊甚至可能被扭曲。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政策功能一旦跟市场共振,必然产生连锁反应。回顾2015年发生的股市异常波动,此后的新经济企业上市波折,都甩不脱政策功能的影子。政策功能加诸于市场,意味着行政意志和市场逻辑之间,我们常常需要更多权衡,天平究竟会倒向哪一边?不过我们越是见识到政策威力对市场的影响,一旦市场自身的逻辑开始发威,它就会以加倍的力量反击。我们每每感觉无力,但可曾真的反躬自省?


我们的确看到了一些改变的讯息。10月30日,在持续跌势中,当证监会承诺 “减少对交易环节的不必要干预”的时候,市场给出的回应是积极的。虽然市场期望的显然更多。因为监管部门并没有明确地告知,究竟哪些干预是“不必要”但却一直存在的,又或者监管认为的“必要干预”又是什么。几天前,证监会给中信证券等机构“平反”传递的信号同样积极。即使这样的“平反”来的稍微晚了一些。一纸结案通知书告诉我们,监管选择尊重市场逻辑和规则本身。如果我们说要让市场对监管有明确预期,让投资者有公平交易的机会,这是一个不能削弱的基础。


当下,科创板的设立正在紧锣密鼓。一项重大改革议题落地,要考量的因素确实很多,市场人士对科创板亦喜亦忧原属正常。加之当下市场情绪低迷,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强,对投资者心理扰动很大。正因如此,在政策目标明确之后,监管者更应该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规则先行,广泛听取意见,充分论证之后再予布局。这恐怕也是投资者的重要关切。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这项重大制度变革成功与否,评判标准绝不仅是帮助一些科创企业尽快上市。就此而言,不妨说,这项变革仍须回归本源问题,即李扬先生的“终极之问”:我们究竟需要一个怎样的资本市场?




推 荐 阅 读

洞察变化的商业世界

经观头条 | 赌债“谣言”下金立生死劫:错失地方政府接盘,百亿资产成最后筹码

谁差点“杀死了”ofo?

“陶华碧”该不该融资:那些被割韭菜的老板告诉了我们什么?

经 济 观 察 报 理性 建设性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