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十条事实,让你看清是否应该为刘纪鹏炮轰董明珠、刘姝威点赞

邹卫国 经济观察报 2019-05-17
理性·建设性

在资本过剩的时代,在股东主义仍然大行其道之际,需要高度关注资本对公司的冲击,不以“股东主义"作为判断事情对错、是否合理的标准,充分认识到资本的负面作用,让资本正确发挥作用。



对于一家公司,企业家更重要、员工更重要,还是股东更重要?就业更重要、工资更重要,还是利润更重要?公司的战略,要基于市值、还是基于利润,还是基于基业长青?管理者必须为了股东财富的最大化而工作吗?


不同的答案会带来不同的选择。


我们认为基业长青是最大公约数。


对于上市公司的诸多投资人,在法律上,他们是公司的“主人”。但他们在成为“主人”之后,或许几天之后就不见踪影,股价波动会让这些”主人“轻言放弃。很多量化交易模型里,根本就没有企业经营指标,企业的繁荣与否,与其投资收益没有关系。


企业要为这群人服务吗?


对于大资本——无论是个人还是机构,具体的一家公司,只是其若干个投资中的一个,成败无关紧要。


而对于具体的某个公司的核心成员而言,成败则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对企业命运的关切,两者根本不在同一个层次上。


投资人和企业家的风险承担是不对称的。


从中国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记录看,包括保险资金在内的投资机构的散户化倾向非常严重。中国几乎不存在十年如一日持有一家上市公司的基金。


常见的现象是,他们在判断高估的时候卖出,在判断低估时买入,更多是在市场上博弈股票的差价。


企业要为这群人服务吗?


中国上市公司的股东们,对从波动中赚钱更加感兴趣。所有的事件,从宏观到区域到公司,都是市场波动的理由,他们往往是从对事件的信息博弈中获利,而不是从企业的经营成果中获利。


所以他们总是热衷于鼓吹牛市,预测底部。


企业要为这群人服务吗?


投资人以自己投资组合的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投资组合的构成,其公司利益,就需要服从整个投资组合的利益。这个利益不一定完全一致。


对于企业管理层而言,其手段只能是经营企业。通过服务客户、整合好产业链的合作伙伴,或者通过产业的合纵连横,来达到建立强大企业竞争力的目的,从而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机构投资人的决策模式是财务模式,他们需要财务数字来支撑企业的市值。


而企业家的决策模式是战略模式,通过构建企业核心能力,在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这种优势很难立即在财务数字上体现,并且很多时候与财务数字是矛盾的。


企业需要在短期的业绩和长期的竞争力之间平衡。


伊利、联想、南玻、万科、格力等,我们还可以列举出更多的名字,他们的成功,都是资本退居后台,专业人士站到前台。资本在前台的公司,罕有伟大的公司存在,比如明天系、德隆系等,我们同样可以列举出更多名字。


他们更多扮演的是掠夺者的角色。


由独立的第三方参与公司治理、推动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设想,存在着类似的问题。他们的利益驱动是什么,他们的义务责任是什么,他们的激励与监督是什么,他们参与的制衡是什么?


从他们行为的历史记录看,并不存在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他们能够发挥更好的作用。


德鲁克的预言已经成为事实。人力资本已经崛起,甚至已经开始超越财务资本,成为最活跃的资源。公司治理从职业经理人到事业合伙人,已然成为趋势。在这个时段,思维还停留在工业时代的经济学家,还在抱守股东是企业的”主人“。


资本要利润,社会则有一个更加广泛的目标。


在资本过剩的时代,在股东主义仍然大行其道之际,需要高度关注资本对公司的冲击,不以“股东主义"作为判断事情对错、是否合理的标准,充分认识到资本的负面作用,让资本正确发挥作用。




推 荐 阅 读

洞察变化的商业世界

2019中国报告:为中国经济投下信心一票

预见中国经济:地方债风险仍存 货币政策预期宽松

2019年资产配置策:寻找不确定中的确定性

经 济 观 察 报 理性 建设性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