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圣湘反吞科华,IVD史上首次大整合,“老牌军”败于管理,但“暴发户”能跨越?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经观大健康 Author 经观大健康孙文青

“新冠之王”战胜了“非典之王”。当年,科华生物正是凭着非典一役,进入到了行业第一阵营。但在新冠疫情期间,一堆IVD公司借势起飞,科华生物却基本“失声”,这也是此次收购的重要推动因素之一。作者:孙文青封图:图虫创意




导读



壹  ||  新冠疫情一战,圣湘生物由原先销往40多个国家快速发展到近160个国家和地区,并在业绩上翻番,甩开科华生物近7亿元的差距。
贰  ||  虽然资本市场对此次投资相对看好,但关于科华生物的“成色”,评价不一,不看好的投资者主要认为如果解决不了管理问题,科华生物很快会显示出后劲不足的状态。



继2020年以1203.53%的营收增幅,一季度继续保持191%高位增长之后,“新冠疫情业绩王”圣湘生物又以一笔收购震惊行业。


5月12日晚间,圣湘生物发布公告称,拟以19.5亿元收购“IVD(体外诊断)第一股”科华生物18.63%股份。这既是IVD行业历史上首次出现上市公司之间的交易,又是一笔罕见的“反向”收购。


在新冠疫情之前的2019年和2018年,圣湘生物还只是刚刚扭亏为盈的“挑战者”,6亿元左右的营业收入仅相当于科华生物的三分之一。而仅仅一年,圣湘生物不仅完成收入上的反超,还把市值提升至了科华生物的四倍。


从某种角度上讲,“新冠之王”战胜了“非典之王”。当年,科华生物正是凭着非典一役,进入到了行业第一阵营,2019年他的营收已经能突破24亿元。但在新冠疫情期间,一堆IVD公司借势起飞,科华生物却基本“失声”,这也是此次收购的重要推动因素之一。


公告显示,圣湘生物是从格力地产接手了股份,后者在去年5月才刚刚通过投资的方式成为科华生物的大股东。根据科华生物的公司章程规定,此次收购至少通过了一半,甚至三分之二的股东和董事投票同意,对于股权本就分散的科华生物来说,意味着收购几乎是一个“共同决定”。因为双方有一定的业务重合度,之后圣湘生物会继续“整合”科华生物。


对此,经观大健康记者就圣湘生物之后业务规划联系了两家公司。圣湘生物媒体对接人员表示,目前这个事情还有很多程序要走,不方便发表太多看法,还是以公告披露内容为准。科华生物证券事务部门暂未对此表态。


圣湘生物在分子诊断仪器和试剂上较有优势,科华生物以生化、免疫(一种诊断技术)为主。虽然圣湘生物借新冠打开了国外市场的渠道,但耕耘更久的科华生物在国际渠道的厚度也有很大价值。这是目前外界较多的评论逻辑,双方能在业务上产生互补。不过IVD行业的确因为疫情产生了巨变,业务跨界和国际市场目前看上去都不算稀缺资源,是行业的常规操作。


资本市场仍然给予了这笔收购正向反馈。5月13日开盘后,圣湘生物和科华生物一度触发涨停。


“这个行业之前比较小,并购不多,这次疫情之后,不少公司一下子有钱了,之后并购频次肯定会提升。”某不愿具名的从业者称,“不过从业务互补性上去理解都有点小题大做,这个行业在疫情之前就是小行业,技术门槛也不高,主要是销售主导,并购的逻辑更多是为了补收入。”




新贵逆袭


一年时间,圣湘生物就实现了对科华生物的反超。


疫情之前,大多数中小IVD企业营收常年在10亿元以下徘徊。而以肝炎、儿科、生殖感染分子诊断为主营业务的圣湘生物则更不理想。2018年时,圣湘生物扭转了上一年的亏损局面,其2018、2019营业收入分别为5.5亿元、6.4亿元,对应的净利润仅有676万元和3947万元。


圣湘生物主攻的分子诊断业务以往基本进不了医院,主要因为价格原因。“用胶体金免疫才20、30块钱,发光可能就50、60块钱,而一次分子诊断却需要两百多块钱。”上述从业者提到,分子诊断产品最早面向疾控中心,现在这块仍是一大市场,其次则是血站。科华生物早年能逐渐达到10亿元规模,也因他研发侧重的是免疫、生化产品(一种诊断技术),这比分子诊断的市场规模要大得多。


行业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IVD行业有270多亿元市场规模,分子诊断在其中占比很少,不到10%。但却是在整个IVD子行业中增速最快。据浙商证券估算,我国分子诊断市场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31.63%,预计在不考虑新冠疫情因素的情况下有望在较长时期维持20%-30%左右的行业增速,领跑IVD行业。


新冠疫情又是个极大的变量。圣湘生物是反应最快的公司,且是第一批抓到机会的。2020年1月28日,圣湘生物宣布与军事医学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合作完成检测试剂盒,获批速度仅次于华大基因、之江生物。截至去年第一季度末,圣湘生物核酸检测试剂盒已供往国内外近800万人份。


到了三月,国内研制出核酸检测试剂盒的IVD企业已经有了十几家,竞争态势不断加剧。圣湘生物再一次反应迅速,通过检测仪器销售及装机,进一步带动公司全线试剂的增量销售。且几乎在同一时间,圣湘生物开辟国际市场,极其迅速地取得在巴西、美国等地的紧急使用权,并完成一支国际营销团队搭建,通过与全球经销商合作体系和分级管理体系,壮大海外销售能力。


2020年3月4日正式向科创板递交招股书,等到2020年8月正式挂牌上市,因为行情看涨,圣湘生物拟募资金额也水涨船高,由最初的5亿元攀升至20亿元。“此次募集资金将用于与公司主营业务相关的项目,即投资精准智能分子诊断系统生产基地项目、研发中心升级建设项目、营销网络及信息化升级建设项目。”其在招股书中称。


新冠疫情一战,圣湘生物由原先销往40多个国家快速发展到近160个国家和地区,并在业绩上翻番,甩开科华生物近7亿元的差距。


不过不争的事实是,新冠检测订单峰值只能维系1到1.5年,目前国内试剂销量已经在大幅度下降。


“圣湘现在处于升级的关键期。”上述行业人士称,在内部,他已经挖来了辉瑞以前做呼吸药的销售团队,与原团队竞争。加快并购节奏也是大概率事件,如果跟科华生物的整合理想,业绩再冲一下,圣湘生物或许有机会跟安图生物平起平坐。但如果路径不通,“疫情红利”之后,它的确会陷入被动。




成色如何?


作为国内第一家将乙肝、丙肝、艾滋病诊断试剂推向市场,并且率先研制出SARS检测试剂的企业,科华生物过去的技术和市场销售能力一直为行业认可。他在血筛市场仅次于罗氏、达安基因的市占比。


如此,科华生物本不该走向被“后辈”圣湘生物领导。2020年,当别家都在忙着抢订单时,科华生物却因为股东变更,浪费了不少精力。方源资本放弃第一股东位置,转手格力地产子公司。


近八年,两次转换大股东,科华生物的经营问题开始不断被提及。“公司内部管理混乱”,在雪球等股票论坛上,诸如这样的爆料很常见。业绩低速发展多年,则成为表露在外的“铁证”。2013年,科华生物营收在行业罕见地突破10亿元,可净利润不过3亿元,利润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2014年,方源资本接手第一大股东后,随即引入了代理业务,虽收入大幅度增长,但净利润始终迈不过3亿元的门槛。这都被认为是管理失控,截至目前,科华生物的市值已经缩水至上市之初的三分之一。


在2020年近41亿元的营收构成中,本该引以为豪的新冠核酸检测试剂盒业绩贡献“隐身”了。去年5月,各家获紧急使用的新冠检测试剂盒均在国内获得正式获批,科华生物控股的西安天隆研发的试剂盒却迟迟不见下文。而按照科华生物口径,云南、四川、陕西等三省首例阳性确诊病例,皆由天隆科技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检出。且西安天隆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产品规模化生产及应急推广应用课题项目还获得50万元财政资金专项支持。


截至目前,经观大健康记者查询多个国家官方网站,均未发现关于科华生物新冠检测试剂盒获批公告。科华董秘在接受投资者相关提问时,也一再提及“新冠核酸检测的全过程,包括核酸采样、提取和检测环节,乃至PCR实验室建立的过程,公司均有相关的产品供应市场”、“公司取得4种相关产品的CE认证和欧盟市场自由销售证书”,唯独不曾正面回应国内获批情况。科华生物在国内业绩营收构成上,也仅强调核酸采样、提取、设备环节的业绩贡献。跟其他IVD公司不同,科华生物在新冠业务上对外公布的信息非常少。


虽然资本市场对此次投资相对看好,科华生物产品全、渠道广,以及圣湘生物相对专业的管理水平,是比较共同的看好点。但关于科华生物的“成色”,评价不一,不看好的投资者主要认为如果解决不了管理问题,科华生物很快会显示出后劲不足的状态。


“实际上,在疫情期间‘消失’就足够说明问题,那么多小公司都可以比它更好。”上述行业人士称,“不过若是只拿到科华生物的业绩,对于圣湘生物来说意义不大,只是解决了眼前问题。圣湘生物如果无法把科华生物的资源‘消化’好,会变成拖累。但现在的问题是,圣湘生物也只能算一个‘暴发户’,它自己的管理体系有多好,也很难讲。”


关于这桩国内IVD行业首次上市公司之间的收购,走向如何,经观大健康记者将持续关注。



『答案』经济观察报20周年特刊电子版

点击查看全图扫码阅读


今年4月,我们特别推出了『答案』经济观察报20周年特刊,讲述一家媒体与中国经济那些改变历史瞬间的一个个精彩故事。没有拿到纸质版的小伙伴们,今天福利来啦,20周年特刊电子版,经观随时与你相伴!



托底平台用工:关乎2亿新城市打工人生计冷暖,脆弱的灵活用工模式如何不失控?

房地产税不远了:试点工作正加速推进,哪些城市会率先开征?

线索征集 | “寻找”中国技工:请告诉经观,你们在哪?!

经 济 观 察 报 理性 建设性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