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转型突破∣老板最想要什么?-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对HR的最新讲话
【导读】这篇面向HR的讲话,乍看之下,跟通常老板的要求似乎没太多差异:HR,请跟上我们的业务发展,请给我找到人!想办法留住他们!请注意公平、效率的文化!请注意成本……等等。但是,有几个问题却是会令HR汗颜的:
董事长已经明确提出了“转型的关键是团队的能力”,对HR有了相当高的定位,为什么还会“心中滴血”似地讲到“好的业务机会受制于没有人才的供应”、讲到“心中很难受地看到从TCL出去的人在别处(甚至是竞争对手)那里发展得很好”?
董事长很清晰地界定了HR与业务部门领导在人才管理方面的责任,那么,2012年就提出的“要改革我们的选拔任用机制”这项任务,当前的完成情况显然令人相当不满意,这里的责任到底怎么算?
不必考虑TCL对HR工作的实际资源投入、权力给予,我们从这篇讲话中仍能体会到一个企业老板对于HR工作的不满、失望与焦急,似乎是说“我的目标很明确,你要什么资源可以跟我提,但请给我看到结果。”如果企业领导层已然确认HR职能的重要性,那么接下来的重点其实就成为:HR在思维、工具等方面如何突破传统的常规体系方法的禁锢、如何真正跟上企业的业务转型、如何证明自己能够“以终为始”源源不断地提供人才。
转自公众号: 香港第一胜任力
-------------------------------
今年,TCL正式启动“双+” 转型战略,推进“智能+互联网”战略转型,建立“产品+服务”新商业模式。这意味着,我们要从经营产品为中心转向同时经营好产品和用户,以互联网思维开发极致体验的智能产品和服务,以“产品+服务”重构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建立满足战略转型要求的业务流程和组织体系。这次转型,是TCL30多年来,继市场化转型、国际化转型之后的第三次转型,其意义之重大,挑战之艰巨,与前两次转型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转型过程中,我们一定会遭遇很多的困难和挑战,有时甚至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但我们必须坚定的按照这条道路走下去,如何能够实现业务的转型,关键是我们整个团队的能力要有新的提升,要建立能够支持战略转型与新业务的能力和组织架构。“双+”战略转型,相当于给TCL未来五年一个“顶层设计”,我们将通过一系列的具体项目,以及相关组织与文化变革的推进,将这个“顶层”真正支撑起来。
我们推进“双+”战略转型已经近半年时间,并在新组织建设和系统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我们成立了适用于互联网销售与服务的O2O公司,并基本完成了组织结构的重构,正在完成系统能力的搭建,预计11月份能够完全运作。围绕智能+互联网的应用与服务,我们也在搭建新的项目,如以欢网为基础,开发一系列针对智能电视的服务。在移动终端服务方面,TCL通讯和多媒体在联合推进智能家庭的项目建设,另外我们在产品+服务、智能+互联网方面还开始依托终端产品向系统产品延伸。围绕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的需求,我们正在搭建互联网金融服务业务并将加快进程。
围绕双+战略转型,这些新型服务业务的建立,能否尽快形成竞争力,在行业中占有竞争优势,需要我们培养新的能力,搭建新的团队。这都是人力资源系统需要承担的责任。过往,我们人力资源取得了很多成绩和荣誉,但我们也有一些短板,在这里我提几点期望和要求:
一、人才梯队建设与企业发展要求仍有较大差距
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记得我在2006年企业最低谷的时候强调,无论多么困难,TCL决不减少对人才的投入。大家知道,TCL鹰系培训就是在2005-2006年国际化转型最困难的时候启动的。
近年来,集团的人力资源工作,尤其是在人才培养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我们当年从中层精鹰切入,然后逐渐向高层后备和基层飞鹰两端延伸,已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从综合领导力培养,到制造、质量、销售、财务、研发等专业培养,在人才发展方式和手段上,进行了许多的积极探索,取得了不少的成果。
据了解,刚刚完成答辩的精鹰八期《消费者导向的产品创新》行动学习项目,以培养消费者需求导向的创新思维及能力为目标,60名学员经过一年多的市场调研及实战演练,共产出23个新产品概念,所有项目通过评审答辩,其中“巴马电视”、“时尚智能手表”等优秀项目已被多媒体、通讯正式立项落地。精鹰八期学员学以致用,已然成为以用户为中心,实现双+战略转型的生力军、实践者,期望他们产出的项目能够在未来成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好产品,为TCL创造更大的附加值。
过去近十年,我们的精鹰工程为集团和各产业培养了很多优秀管理干部,现在一线的主管大部分都经历过精鹰培训。我们所取得的成果固然让人觉得欣喜,但人才发展的速度,比起业务发展的速度仍然有较大差距。很多时候,面对新的业务机会,我们在产业带头人以及研产销各领域的高端人才方面,还显得捉襟见肘。我和许总交换过很多次意见,每开一个新项目,我们都很希望能够从内部选拔到合适的人,但很多时候都没能达成这一目标,需要从外部招聘。这也说明我们在梯队建设上,成长的速度在很多方面需要改善。我们最近有一个外部合资项目,在内部筛选了几轮,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人,这个业务近期还是要从外部去寻找团队的领头人。由于人才的差距,我们往往就不能很好地把握新的机会,我们各项工作的推进速度和质量就经常不如人意,当企业面临一些重大挑战的时候,我们容易陷于被动和疲于应对。
彩电业务是TCL集团规模最大的业务。在彩电市场高速发展的90年代,TCL彩电凭借市场化转型,迎来了非常大的发展机会,用8年时间进入了行业第一梯队,并成长为国内彩电销量最大的企业。我们当时的很多做法,都纷纷被同行所模仿。但是在国际化转型中,多媒体没能完全达成预期的目标。一直到今天多媒体的国际业务仍然不能为公司带来收益。可以说,在国际化转型中,TCL多媒体的国际化经营人才是其中一个弱项。
近两年,虽然TCL家电业务每年都达成了预算目标,但是TCL家电产品,除了空调拥有一定的市场地位之外,其他的家电产品在国内行业的地位都比较落后。家电业务的成长速度较慢,与当时我们提出的业务规划和目标有较大的差距。而这个差距其实是团队能力的差距。目前家电团队自身的团队能力缺失较大,合肥冰洗基地的主要管理干部和技术骨干都是来自外部招聘。这说明我们在业务发展中并没有很好的进行人才的培养和积累。
高层管理者不足,各领域高阶人才不足,一直是我对于集团整个人力资源的最主要的“痛点”。双+战略转型过程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很多新业务也需要新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立足自身的发展,提速自身人才梯队尤其是高阶人才的培养速度;另一方面要加强高质量的人才引进。
二、解决人才培养、筛选、流动问题,降低优秀人才的流失
近年来,我不时在各种场合,遇到一些从TCL出去的很优秀的人才,他们当中的不少人,在各行各业都做得很出色。当然,他们离开TCL,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主要的原因,是感觉在这里得不到发展,没有能够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他们曾经充满豪情地进入TCL,企业对他们也付出了很多的成本和代价,他们自身也得到很大的成长。但他们最终选择了离开,甚至跑到竞争对手那里去了。这是我们巨大的成本浪费,更是企业竞争力的自我损伤。这让我心情复杂,难以释怀。我很难接受,优秀的人才在TCL不能得到很好的施展,但离开TCL后却有了很好的发展,甚至在竞争对手的阵营里与我们叫板。我也很难接受,我们引进的一些高端人才,在其他企业很优秀,但在TCL的土壤里就很难发挥价值,甚至很难存活。
近年我们招聘的人也有原来在TCL的人,并不像某些企业所说的“好马不吃回头草”,我们是开放和欢迎的。我并不是机械地反对人员的流动。事实上,合理的流动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我们要通过绩效管理等手段,主动淘汰那些不适合企业要求的人员,同时让优秀人才有信心留下,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才干。但这方面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在人才流动方面,目前TCL的主动离职率偏高,企业通过筛选淘汰的被动离职率偏低,这也是一种“劣币驱逐良币”,会直接对企业的竞争力产生负面影响,对于公司的考核、筛选制度我们需要加强完善。
我们每年都招聘很多年轻的毕业生,这些人在企业里要有一个成熟和完善的机制进行培养、考核、筛选。人员的流动是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必然会发生的环节,但是不能让人员的流动变成员工的主动离职。在员工每次合同期结束前,我们必须对其进行一次双向的考核和筛选,降低员工主动离职率。
同时,我们对于人员的配置,也要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目标要求,进行动态的调整维护。我赞成“两个人干三个人的活,领三个人的工资”的做法,提高员工工作效率,让员工受益。
但我们一定要让企业的成果产出增长大于人工成本增长,人力资源总成本也要控制在行业标杆的水平之内。现在有一些企业,人力资源的成本明显高于行业的平均水平,这一现象的发生和我们目前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的体系、组织、流程、薪酬奖励制度不够完善是有关系的。
当然,上面提到的人才流失,并不完全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责任。盖洛普有研究,人们大多因为公司而来,却因为直接主管而去。但是人力资源作为专业部门,必须要强化业务主管在注重创造业务绩效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对人才的关注和培养。人力资源部门必须帮助各层级主管,有效辅导帮助员工,提升员工敬业度,营造良好工作氛围。而对于一些心胸狭窄、武大郎开店式的主管,我们要及时处理,决不能因为他们的庸碌狭隘,阻碍下属的成长和发挥,并导致人员流失。同时,人力资源部门还必须帮助提高外聘高端人才的存活率和成功率,提供让其更好发挥价值的土壤。
三、我对未来人力资源工作提几点要求
人力资源系统一方面要将各项基础工作做扎实,帮助企业建设一个健康的软硬件环境,建设公平公正的用人机制,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这是我们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的基础。同时,需要有大胆的创新和突破,才能有效帮助企业应对市场的变化,帮助企业成功实现转型。
(一)在人才发展上有系统性的创新突破
在人才发展方面,我们近年来做了很多的创新和探索。如混合式学习、消费者洞察学习方式的引进与实践;如通过任职资格项目的推进,提高员工专业度,拓展职业通道;如我们引入业界一流的方式启动翱翔计划,加速高潜人才发展等等。
但面对新的商业环境和新的转型要求,集团对各领域高端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我们需要在人才发展的方式方法,尤其是发展机制和体系建设上,有更大、更有效的创新和突破。我们要在人才规划、引进、培养、任用、考核、筛选等各环节,要综合打通,形成闭环,成为一盘棋。同时,整体的培养和发展必须以终为始,目标明确。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高效和有针对性的人才发展体系,源源不断输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二)建立让年轻干部脱颖而出的选拔任用机制
在推进双+转型战略的过程中,企业的整个业务形态正在发生变化。在智能+互联网业务领域,年轻人有天然的优势。在新业务领域对我们形成压力的标杆企业中,像阿里巴巴、百度、腾讯、小米的团队成员普遍比我们年轻。记得在2012年的全球经理人大会上,我曾提出要改革我们的选拔任用机制,要善于发现团队中的“林书豪”,让他们从坐冷板凳的状态中脱颖而出。这两年,我们也涌现出了一些年轻的干部,但我觉得还不够。人力资源系统和各企业还需要进一步建立机制,加强对年轻人的培养,让更多的80后能担当重任,让更多的70后成为集团重要的管理干部。
尤其在这次“双+”战略转型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发挥年轻人在互联网时代的天然优势,尊重他们的独特个性,为他们提供实现价值的平台,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曾国藩对如何发现和挖掘人才有言:“求人之道,须如白圭之治生,如鹰隼之击物,不得不休”。作为人力资源,必须要有鹰一样的眼睛,发现有潜质的年轻人并给予他们成长的机会和环境。
同时,我们要进一步建立能者上、庸者下的评价任用机制,不合格的干部,就必须调整,要让更多有能力、有潜力的年轻人有机会担当重任。对担当重任的年轻干部,我们要进行教练辅导,扶上马,送一程,帮助他们更快成长。
在这一方面,集团本部会先做出表率,近期集团本部会对本部的管理干部做一轮新的挑战,让能者上,让更多的年轻干部能够承担重任。
(三)深入业务,助力转型
TCL的这次转型,首先需要观念的转变。作为转型的主要推动力量之一,我希望人力资源系统能够在观念上走在前面,有更多的互联网思维,在工作的各方面都成为转型的榜样,起到应有的牵引作用,比如更加用户导向,更加开放和包容,更加合作和分享。
集团转型的相关项目,大多需要跨产业共同推进,我也希望集团整个人力资源系统,能够打破部门间、企业间的壁垒,协同作战,形成合力。
在转型过程中,人力资源必须紧密跟进集团及各企业的转型进展,更深入企业业务,发现转型过程中的需求,在人才引进、梯队发展、组织变革等各方面,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以人力资源的专业力量助力企业的转型。
---------------------------------------
回复“007”,可查看往期文章明细。点击“阅读原文”,可发表您的评论。
『HR转型突破工作室』
立足实践,研究驱动,寻找HR转型突破杠杆点
微博:@HR转型突破
微信公众号:HR转型突破
(或微信:HRBP-007)
博客:http://blog.sina.com.cn/hrbp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