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高手实践分享︱也谈HRBP情怀——当理想照进现实
另外,本文三大部分,恰好可以对应HRBP的三项要素:HR、B(usiness)、P(arterner)。高效的HR必定能够在HR专业、业务洞察及伙伴关系方面,找到自己工作的价值点所在、知道通过什么途径可以帮助自己发挥出这些价值、并且能够将这些价值用令人信服的方式呈现出来。从业务面临的实际困境出发, 找出问题根源, 采取策略进行改善, 以业务视角来呈现改善效果。
找对痛点,事半功倍;消除痛点,价值可见。本文六大案例,定会给你启发。
因此,对于大部分HR从业者来说,与其临渊羡鱼地空谈HRBP情怀,不如退而结网,更多地思考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实践HRBP的理念和思维。
以下,本人想结合案例,就此谈一点体会,以作抛砖引玉:
以见习生用工模式,化解新业务承接的两难困境问题
我曾经工作过的甲公司,在当时正开发一项在国内尚无成功案例的业务,该业务在“人才、操作流程、费用结算模式”方面处于“三无”状态,导致客户仅同意进行不付费的小范围、尝试性合作,如合作效果明显才扩大范围且进入实质性的付费合作,因此导致前期业务合作陷入两难困境——不进行尝试性(不付费)合作,则不可能进入大范围的实质(付费)业务合作;但若最终未实现实质(付费)业务合作,则尝试性(不付费)合作时的人员等资源投入存在沉没风险,且因《劳动合同》的约束(人员入职时就必须签订《劳动合同》),后续会陷入在人员闲置(如不解除劳动关系)或支付经济补偿金(如解除劳动关系)中二者选一的困境。 为解决上述两难困境,笔者充分借助厦门市职业见习政策的“准”劳动合同性质,建立“见习生(本地生源应届生)”用工模式,保证了企业在业务不确定环境下的用工灵活性,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人员闲置”或“劳动合同违约”风险,基本解决了尝试性(不付费)业务合作的后顾之忧,并通过申请“职业见习补贴”降低用工成本;在成功开发该项新业务后,通过入职引导稳定了应届生队伍,并通过轮岗制等方式,将见习生用工模式打造为基层骨干储备的有效形式,为新业务的规模化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既然没有现成的人才,那就找学得快的
还是在甲公司,在承接某项新业务后,在厦门找不到已有经验的现成人才(此前厦门尚未有企业操作过类似项目),从外地挖人也不大可行(一方面时间上来不及,另一方面成本及人员稳定性均还有待考虑)。为解决用人的燃眉之急,笔者向业务部门提出换个思路找人,即:既然找不到现成的人才,那就找学得快的人才,并根据这个思路调整招聘流程,最终找到了合适的人才。
以人力资源策略“三阶段”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