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将军是怎样产生的(中)

2017-02-16 金一南 HR转型突破

怎么成为官晋升委员会成员呢?


即便道德水准都符合,但是还得符合他的一些条件:



第一是少校以上军衔,同时,你要高于审选的对象。审选对象是少校升中校,你起码得中校以上,不能说对方是少校升中校,一个上尉里面做审查委员,这是不可能的。你的军衔就一定要比他高。


第二,本人不在该年度晋升审选范围内。你要升,你再审别人,容易夹进感情因素、利益因素。不升你,你可以审别人,升你你就不能参加。


第三,审选委员会审选的军官中,没有本人的亲属。亲属回避。


第四,上年未任过同级同类审委会的成员。上年,你就审过同一批人,你现在还在审,又是你,那不行,都要躲开的。


第五,本人不属于即将退出现役的军官。即将退出现役的,责任心不强,要防止这一点,所以你作为审选委员会,你必须符合他的五个条件,你才能成为审选委员会的成员。




另外被审选的人选,怎么样产生呢?


第一,上校以下军官,统一由军种人事部门确定人选。他是海选,不是北京军区选自己的军官,南京军官选自己的,广州、兰州选自己的,都是自己选自己的,自己培养自己的军官,他没有。他是美国陆军部统一选,军种人事部门确定人选,各大战区没有权利确定人选,确定不了。


第二,将官的人选由军种人事部门推荐,部长审定。军种人事部门都不能决定将了,只能推荐,由军种部长,陆军部长,空军部长,海军部长决定提谁不提谁。就是说谁进入预审的名单,他来定。


所以这些保证了什么呢?就是所谓的公开透明。


每一年度的军官晋升开始之前,美国军方都要将各级等待晋升军官的名单和晋升名额,优先竞争的条件,审选委员会召开的具体时间等等,在军队的报纸杂志全部公布,而且近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大量军官晋升信息都公布在军方的正规网站上了,有些方面的内容甚至在国际互联网都公开发布,允许国内外的人员访问浏览,留言评论。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公示,但是公示范围更大,不在企业内部公示。


它要达到什么呢?还是透明和一个监督的问题,防止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还有一点就是军官的晋升过程中,用个人的查漏的监督,官兵投诉等等都要对军官可能产生的腐败行为,严密的防范。他有严格的法律、法规,包括操作程序,统一的集中精神,集中选优,而不是小圈子选优,小单位选优,任何滥用职权,收受贿赂都造成对平等进程机会的干扰。美军规定,不管高级将领还是公勋显赫的军中元老,如果经查实存在徇私舞弊问题,绝不偏袒,一律给予严厉惩罚。这是保证军官的透明上升。


所有这些,从军校的教育,从军队的训练到它对战场经验缺乏战场经验,通过严格人事筛选,把最适合的人选出来,达成什么呢?最后要履行什么呢?军官的指挥职能。你是要指挥人的,要选的人不是一般人,我们叫百夫长,万夫长,你是要指挥人的。


指挥是赋予军官的最高职责,每个军官的最终职责是在作战中领导士兵。美军条令里强调:在战斗中,有一些情况下,服从指挥官的命令可能会丧命,拒不服从命令则可能会被判处死刑。这是真正的权利。你能决定人的生死。为什么对军官特别慎重?你能决定人的生死,你能决定一批人的生死。这是巨大的权利。所以军官必须体验,巨大的权利伴随着重大的责任。你对你的部署的生命要负责。


俄罗斯有句话:如果指挥员都判断错了,胜利的希望就变得渺茫,这时候只能靠浴血奋战的士兵来力挽狂澜。浴血奋战的士兵可能能力挽狂澜,可能也不能。指挥官一旦出错,那是灾难性的。跟下面出错不一样,在指挥位置出错是灾难性的。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二战之初斯大林犯的错误。


斯大林过于相信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当然斯大林也知道,希特勒迟早要进攻,但他觉得,不会那么快,起码还有一年的时间准备。一直到德国最后发动了“巴巴罗萨行动”即将开始的时候,两个捷克的共产党人在德军服役,游泳游过来报告明天凌晨进攻发起。消息紧急传到苏军总参谋部,斯大林还不相信说:不要中了别人的挑拨。他还不相信,结果战争爆发。


因为最高统帅出了问题,就是指挥层出了问题,最高指挥层出了问题,苏军的配置大量靠前线,结果刚开始战争初期,苏军损失惨重。战争第一周,德军完成了明斯克合围,苏军损失三十万。西部军区司令被召到莫斯科枪毙,就地正法。斯大林是从法国电讯里,从德国的电台里听到西方方面军被围的消息,让总参谋长朱可夫赶紧查实是不是被围了?西方方面军自己不知道自己的部队被包围了,因为他的无线电联络与部队全部切断了,斯大林立即派一个专机到明斯克,方面军司令,方面军党代表,方面军参谋长全部接来。方面军司令、参谋长军法审判一周内枪决。最高指挥层出了问题,明斯克合围损失三十万。


1941年,一个月之后,西柏林明斯克合围,苏军损失39万。再过一个月,基辅合围,苏军损失30万。德军战士基辅合围,被列为世界陆军战术最大规模的陆上合围战,生俘苏军67万,你别说打死的,俘虏67万。我们淮海战役,国内最大的战争,消灭蒋军52万,俘虏的伤亡都算上,他生俘苏军67万,规模非常之大。再过一个月,德军完成维亚兹马合围,苏军损失50万。当然我们从这一点不得不佩服俄罗斯的抗打击的能力。


德军闪击法国的时候,法国一周就崩溃了,丘吉尔说我拿了电话说,听得目瞪口呆,什么伟大的法兰西陆军在一周之内就崩溃了,一周就完了,把巴黎包围了,直接退了。法军抗打击能力太差,你看苏军抗打击能力,30万、39万、60万、50万,还在抗击,俄罗斯人抗打击能力确实非常强。


但是最危险的是1941年10月,德军中央集群在加里宁方面军第30集团军的防御地段取得重大突破。斯大林亲自打电话询问西方方面军司令朱可夫,能不能守住莫斯科。斯大林讲:我怀着内心的痛苦问你这个问题,希望你作为一名布尔什维克,你诚实回答我,你告诉我,能不能守住。《朱可夫的回忆录——回顾与思考》。朱可夫说:我拿着电话听筒,整整沉默了两分钟,最后告诉最高统帅,我们能守住。后来才有11月7号的红场阅兵,这边红场阅兵,阅完兵直接开赴第一线,当时莫斯科的驻外使团政府全迁到西伯利亚了,斯大林在,因为朱可夫讲能守住。最后攻克柏林。这是斯大林在战争初期所犯的错误,后面斯大林几乎没有犯战略错误。


华西列夫斯基元帅讲:在战争头几个月,斯大林表现出对战略筹划的准备不足,经历了一系列严重失败和付出惨重代价之后,他完成了作为一位战争指挥者的成长过程。代价太大了,我们今天的领导者怎么样避免出现这样巨大的代价。斯大林最后指挥是成熟的,从1941年底之后,莫斯科保卫战之后,从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思克会战攻克柏林,一个做得比一个好,就是他犯的战略失误都是在1941年底进攻莫斯科以前他所出现的失误。但这个代价太大了,代价巨大。


当然,朱可夫最后出现了问题。攻克柏林,朱可夫作为苏联陆军总司令驻德苏军总司令,朱可夫后来把德国的油画、水晶器皿、貂皮大衣搞了很多回来,今天我们讲的就是叫腐败了。克格勃向斯大林密报:朱可夫腐败。然后,斯大林把朱可夫调到一个别的军区去出差,克格勃到朱可夫家里全部查抄,朱可夫回来一看,完了家里面东西都没有了,克格勃装卡车全拉走了。


朱可夫给斯大林写检讨,检讨上最后落款都不敢提自己是苏联陆军元帅、陆军总司令的职务,最后写了他的唯一要求要求保留党籍。别的都撤了我都可以,要求保留党籍。最后签名,布尔什维克朱可夫。斯大林最后的处置同意朱可夫保留党籍。我觉得斯大林最后同意朱可夫保留党籍的时候,一定想起最危难的时刻。斯大林问他:你作为一个布尔什维克,你诚实回答我,能不能守住。所以朱可夫也是很有心机的,那事只有他和斯大林知道,别人都不知道。所以他最后签署要求保留我党籍,最后签署的就是布尔什维克朱可夫,斯大林也领会这一点。


我再讲另外一个例子。陈伯达,文化革命领导小组的组长,陈伯达也是这样,陈伯达跟毛主席之间有个默契,陈伯达1970年庐山会议出了问题,抓起来了,往秦城监狱抓。关进秦城以前,已经在卫戍区关了一小段,待遇很差,吃了饭也不行。然后,放风时间也短。一肚子的牢骚。最后把他关进秦城监狱之前,陈伯达就要求给主席写信,不允许写信,最后把他推到关的房子里,他高叫了一声:在陈南庄,我是做过事情的。他叫了这么一声。然后,陈伯达的回忆录就讲了,自从叫了他在陈南庄是做过事情的,第三天待遇就改善了,换到大房间了,有报纸了,想看书看书,想写东西写东西了。


因为毛泽东当时转移到城南庄的时候,遭到华北傅作义派飞机来空袭。当时城南庄我们华北军区有一个厨师,这个厨师通敌是一个特务。厨师密报,中共中央转移到这里了,傅作义得报派飞机从南苑机场起飞,到了城南庄来炸。毛主席那天在屋里睡觉呢,没有进防空洞,江青都进防空洞了。江青后来吹牛说:主席没有进,我也没有进。后来很多人回忆,你就在防空洞里待着。江青在防空洞里,站在防空洞口上说:哎呀,怎么主席还没有进来?你们赶快去找,赶快去啊。陈伯达去的。


陈伯达就说:主席,主席啊,快啊,炸弹扔下来了。毛主席就出来了,衣服都没有穿好,抬在担架上往那跑,陈伯达跟着跑,一个炸弹落在后面,落在院子里面,那个炸弹还好没有爆炸,咣的在地上砸了一个坑,是一个哑弹,没有炸,非常险。所以,陈伯达在那个时候呼喊了一声:城南庄,我是做过事了。毛主席一想,那天我从那儿出来,也饶了他一马,跟朱可夫一样,朱可夫说我最后是布尔什维克。


作为一个将军,指挥出现失误将带来的重大损失。当然从这一点来看,美军也是一样。中央总部司令法兰克斯讲:伊拉克战争的指挥任务繁重,其程度超越了我担任军官以来所经历的任何行动,每天都有新的挑战,每天都要作出重大决策。今天的指挥任务,信息化战争、数字化的战争,节奏非常快。人类之所以能将世界大战打起来,原因是什么呢?一战就是内燃机导致世界大战,内燃机加铁路。过去战争不行,这个节奏不行,弹药打光了,人打死了,新生力量上不来。现在有内燃机可好,再来一个蒸汽机,有了铁路了,新生力量源源不断的上来。弹药源源不断上来,伤者源源不断的下去,人类就可以打世界大战了。那就说明啥呢?节奏就快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人们的战争方式。今天战争指挥员所面临的巨大的压力,是过去的多少倍,不能相比的。


巨大的权力伴随着重大的责任,就是说指挥要做到三点,按照美军的条例要求:


第一、以身作则和同舟共济。


第二、虚心听取和耐心解释。


第三、要同时具有两种勇气。


你先看第一,以身作则,同舟共济。


在今天非常复杂的、节奏非常快的军事行动之下,召唤火力支援,装填多人操作的武器,障碍物中开辟通路,在嘈杂的枪炮声中进行通讯联络,后送伤亡人员,运输补给品,夺取目标巩固作战成果......作战行动中的压力和疲劳,往往会撕去人们的虚伪的外表 ,使其暴露出最本质的言行和态度。你装都装不下去,也没法装,你的本质都得出来。


美军条令强调:士兵不会信任那些远在后方、对部下漠不关心的领导者。要想鼓舞和鼓动士兵心甘情愿接受苦恼、剧痛、伤残和死亡,必须与士兵同甘共苦,才能让士兵信任你,相信你的判断。所以必须以身作则,必须同舟共济,否则你的指挥权,你的领导权受到极大的质疑。


第二、虚心听取和耐心解释。


美军强调,即使在战争的高危的、高强度压力之下,你也要向别人解释。部下多年积累的经验可能要远比你丰富,虚心征求和听取他们的建议、想法和反馈。如果我根据自己最佳判断,决定拒绝他们的建议,应在条件允许时,耐心作出解释。优秀士兵并不指望你总接纳他们的建议,如果另行他图,他们确实希望知道其中的原因。这样有助于士兵相信你的判断。就在今天这个高压力、高强度、指挥者和被追者都在这样子的环境中,这种虚心听取和耐心解释的必要性。


第三、同时具备两种勇气。


1. 行为勇气。


在战斗最激烈的地方冲锋在前。在战斗中,爱国主义思想、价值观的理性思考等等都会通通荡然无存。如果指挥官在地上匍匐或者是在掩体中缩头缩脑,部下也会纷纷效仿。你鼓起勇气主动承担风险,士兵也会表现出超出你想象的英勇气概。你都不行,部下没有一个勇敢的,你看看你自己,你就这个样子,你让人家怎么勇敢?所以说,你的形象是非常的重要。


所以说,美军条令里面讲了:道德感召力来自于现场的最高领导者,你现场是谁?我们现场是960万平方公里,那么就来自于中央军委主席了。那么华为集团,就来自于你们任总了,那就是最高领导者,他的道德感召力的作用。那么,你是地区部的负责人,就是你的道德感召力。你是不是跃出战壕?你怕的缩头缩脑,火力太密集了,那部下都跟你趴在那,这是行为的勇气。


2. 道义勇气。


这种勇气不是仓促间可以形成的,而赖于你在平时和战时每天都必须表现出来的全面而细致的是非判断。如果不表现出道义勇气,你就得不到部属发自内心的尊敬。


在讲到勇气的时候,我这儿给大家插一个,他倒不是将军了,来给大家插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都不用我做太多解释的。俄罗斯的普京,这个人很具有勇气,所以你看普京在指挥的时候,指挥收复克里米亚的时候,指挥打击IS。普京上台以后,他的行动勇气,加强中央集权,打击金融寡头,治理车臣乱局,应对金融危机。叶利钦把他推上来的,他把叶利钦身边人,除了叶利钦,叶利钦的夫人、叶利钦的女儿,那么其他人全都给抓了,办公室主任全给撤了。


普京还讲过:我要把恐怖分子的脑袋塞到马桶里去。后来为这个话,在俄罗斯媒体作出了道歉。把俄罗斯的纸质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都召集在一起说:我作为总统这么讲,不文明、不礼貌,确实我以后不这么讲了。但是,希望你们媒体报导要报导全面,我当时讲这话的时候,我讲的是如果是在洗手间抓到恐怖分子,我要把他脑袋塞到马桶里去说你们,你们没报导前一句,你们报导后一句了。我觉得这个领导者被大家印象深刻的话,不是你的非常圆滑的话,理论修养天衣无缝,大家记不住,政治正确,大家记不住,有个性的话都记住了。


普京说我以后再不这么讲,别人全记住了,他把恐怖分子脑袋塞到马桶里去。对于车臣的爆炸、莫斯科地铁的爆炸、文化宫的袭击,他这个话对安定人心起多大作用。你是领导者,你的感召力对稳定部属有很大的作用。如果大家都慌乱了,你比大家还慌乱,那就糟了,对你的单位来说,那是灾难性的。大家都慌乱了,你内心也很慌乱,但你一定要撑住。后来别人评价是一个想让俄罗斯男人更加高傲,让俄罗斯女人更加高贵的人。但要达成这一点,普京自己讲了:我像奴隶一样的,从早到晚劳作,我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力气。


作出指挥的代价,绝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当时一个非常滑稽的现象,西方民主政治非常讲究民调,普京民调非常高,但当初普京上台,可不是按照选举上来的,他跟西方的民主政治完全相悖的。俄罗斯,那就是叶利钦指定的。叶利钦在认识普京过程中,他也是充满了这样一种对普京的行动的欣赏。


普京当时在圣彼得堡,他的恩师索布夏克当师长,给普京弄了一个副市长。叶利钦在莫斯科焦头烂额,休克疗法、整个区域经济崩溃的边缘、车臣的战争又发生了,又是战争,又是经济萧条,弄得叶利钦心脏又不好,心力疲惫。索布夏克就想了一个办法。叶利钦后来在回忆录里面讲,我对普京研究了很长时间,不仅仅凭借履历表对他进行研究。其实,叶利钦的这个领导人的回忆录你要分析,叶利钦这句话就是吹牛。他哪里研究了很长时间,没有很长时间。叶利钦认识普京是1994年刚认识他的。你说多长时间啊?没有很长时间。


1994年10月,当时叶利钦就接受了索布夏克的邀请,索布夏克是好心把叶利钦请到圣彼得堡来散散心,度度假,打打猎,让叶利钦放松一下,要不然在莫斯科真是心力交瘁,把总统身体弄垮了。索布夏克精心安排,在狩猎场找了一些老弱病残的野猪和棕熊,那比较好打嘛。然后,一打完了,领导人都很高兴,他们都做了下面的布置了,就在圣彼得堡的市郊的狩猎场都做好准备了。当时,就是打猎之前,在西餐桌的长条桌上,先吃西餐、烤肉,烤完肉以后打猎。吃烤肉的时候,叶利钦就发现西餐上有一个座位是空的。叶利钦就问这一个座位是谁的?他们回答是副市长普京的,他们再解释说说这一个家伙总是迟到。大家嘿嘿一笑,普京那天开一辆破伏尔加,那伏尔加都有一点抛锚了,把他料理了一个多小时,他到晚了。普京一看,他的市长索布夏克到了,总统都到了,他很被动的。普京说:对不起,我来晚了。坐在那儿闷头吃烤肉,什么话全部都没有了。后来叶利钦说身边几个人相视一笑说:你看这个家伙,又来晚了,正在吃着烤肉。


叶利钦当时就这么跟普京第一面,第一面的印象就是一个迟到者。周围人介绍说他是永远迟到者,总是来晚。叶利钦说他对他第一印象不好。叶利钦后来的回忆录,这段是很精彩。叶利钦说:好。下面又接着吃烤肉了。正吃着,叶利钦突然间看见远处丛林中闪出一个身材硕大的棕熊,那个棕熊不是索布夏克准备的,不知道从哪跑出来。叶利钦看到这么大的家伙,一紧张把眼镜拿来这么看一看,有一点紧张手一抖,眼镜掉在餐桌下面的草地上了。叶利钦的回忆录写到这儿就特别暧昧了。他说,我的七个助手都趴到桌子底下给我找眼镜去了。其实不可能7个助手趴到桌底找眼镜,大家都看着棕熊呢?糟了,都钻到桌子底去了。


叶利钦写的很客气,说他们七个人都钻到桌子底下给我找眼镜去了,唯有迟到者普京突然间转身操枪。他枪架子就放在旁边,准备打猎,突然间转身操枪,拿起枪来果断击发,第一枪击中棕熊,没打死击伤了,紧接着第二枪,棕熊打死了。叶利钦的回忆录里,他说我注视着这一个迟到者,迷彩服很得体,持猎枪的姿态非常自信,紧紧的抱着,就像拥抱者自己心爱的人。一瞬之间,普京的所有缺点都变成优点了。叶利钦不打猎了,棕熊打死了,要走了,不打猎了,就撂下一句话,“这个人必须到莫斯科去”。就这句话,“这个人必须到莫斯科去”。叶利钦在一瞬之间完成了我们组织部门旷日持久的干部考核,就是这么一句话。


所以我们平常讲:你看一个人也可能看一生一世,也可能看一时。叶利钦就是一时。你看,我对他研究了很长时间。什么很长时间?就是1994年一次,就是打猎那一次。这个人必须到莫斯科去。后来,普京到了莫斯科总统办公厅主任,然后总理,然后总统,一路上来。后来叶利钦退了,接受采访他讲:我当时必须找到能够解决最棘手问题的人,而不是顾及这会对他们的政治前途有什么影响。应当让那些能够舍生取义、名留青史的人来掌权。叶利钦做到这一点也很了不起。


叶利钦整个执政,一塌糊涂,但是最后一个华丽的转身挑出了普京。他完成了一个非常好的转身,转败为胜。我就很大启示,政治人物到了叶利钦那么失败的时候,也可能转败为胜,他找到了普京。他专制的、他认定的就是他,没有通过民主程序,但是选出了最好的人。后来西方有媒体就讲了,那头棕熊拯救了俄罗斯。如果没有那头棕熊,因为很快的索布夏克就失势了,索布夏克就下台了,我估计普京今天就是一个在圣彼得堡领退休金的人员,他就是这么一个人,但是那头棕熊出现了。我觉得那个七个助手钻到桌底下多后悔,我当时趴什么桌子底,我不钻桌底,我也操把抢,我也放他一枪。反正后面有普京,打不打着,我只要把枪放出去。我肯定是接班人序列。


但是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呢?


你的性格就是钻桌子的,你根本不是操枪的。因为人在那个危机的瞬间的反应是本能反应,不是理智反应。你的本能就是一个钻桌子的,你就钻了。普京的本能就是这个。后来很多人回顾起来,普京在这一个圣彼得堡,说这个家伙上班跟别人不一样。别人开车,他开那个破车来上班。别人车一停,他非要把车头对外,人家说挺费劲的。普京说,如果有行动,我第一个出动。你看这个人他一直在琢磨着,每次停车,我是第一个出动的,这就是长期准备。


这就是法国巴斯特讲的,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不是没有机遇,大多数人在机遇面前没有做好准备,当这个棕熊出现的时候,拯救俄罗斯的棕熊出现的时候,只有普京一个人做好了准备。后来我们军队内部还有人问我,金教授,你帮我解释一下,那个棕熊是不是普京运来的呀?这不阴谋论吗?他问这问题,为什么普京在路上迟到了一个小时,他弄熊去了。


当然,这是我们中国流行的阴谋论,我们特别注重的阴谋论。比如说,珍珠港事件是罗斯福的阴谋论。罗斯福早就知道日本空袭,但是为了让美国参战,不吭气,就让日本先炸。炸完之后,美国舆论反弹,我就参战了。我觉得这些阴谋论,我们中国人流行这些,认为历史发展是巧劲,我们老想使巧劲,老想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我们思维的弱点,我们不要过多相信这些,我们还得相信实力吧。如果普京就是琢磨这点事的人,他也不可能成为今天的这一个样子。


这就是勇气和勇气的来源。


➡  第一,指挥是赋予军官的最高职责。


➡  第二,统帅则必须锻造严明的纪律。


凝聚军心,锻造团结的两大关键:第一是统帅,第二是纪律。


首先得有人扛起那个统帅,另外得有人把人凝聚在旗帜周围,这就是纪律。统帅凭自己的思想、性格、意志去鼓动、激励和指挥部属。纪律则实现不论理解与否也必须达成的整齐划一的强制。纪律它是强制的。没有纪律,就没有军队。那统帅是干什么的?统帅必须给队伍锻造严明的纪律。美军条令上就这么讲的:自军队诞生以来,纪律一直深植于每一个功成名就的军官心中。一支没有纪律的军队是分文不值的,他比无能的部队更糟,而且对公众构成一种威胁。军官是领导者,必须在守纪面前以身作则。纪律现在有基础之上,在什么样的基础之上?赏罚分明,该赏的一定赏,该罚的一定罚,否则的话,没有纪律。


克劳塞维茨曾经讲过,不是所有人都适宜当军人、当将军的。克劳塞维茨分析了四种人。


他说人有四种人:


🔹  一种人很迟钝,这种迟钝的人,他抗压、持久,但他缓慢,他反应慢,这种人可能是任劳任怨的。但是这个人成为不了好的军人,反应太慢,不灵敏,对新事物没感觉。


🔹  第二种人:敏感的人。这种人特点是聪明、激情,但容易动摇。他很聪明很激情,但是他也欠缺成为了主要领导者,当将军的素质,容易动摇,前者太缓慢了,第二者容易动摇,这也不行。


🔹  克劳塞维茨指出了第三种人,他叫坚强的人。这种人迅速、果断,但不够持久。比如说这个压力在一周之内,他扛住了,一周半扛住了,两周他就动摇了。第三周说不定他就放弃了。但他不错了,很好了,比前两种人都很好了。


🔹  但是克劳塞维茨认为一个最好的最标准的军人是第四种人:刚强的人。他称为刚强的人,就成为真正从理论上推演成为将军的人应该是第四种人刚强的人:坚毅、担当、百折不挠。克劳塞维茨讲刚强的人不是指仅仅能够激动的人,它是指即使在最激动的时刻也能保持镇定的人。这种人尽管内心很激动,但其见解和信念却像暴风雨颠簸的船上的罗盘指针,仍能准确地指出前进方向。第四种是大将之才,刚强的人。


我们在讲这四种人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这里面所包含的一种现象,就是要特别注意智力本身的不稳定性。你搞科研,那特别是需要智力智商的。但是你要做领导,你要注意智力的本身的不稳定性性,他不是个稳定的事物。


为什么智商很高的人容易表现出这种不稳定性呢?


一个是兴趣漂移。兴趣点很多,今天喜欢这个,明天喜欢那个,今天想干这个,明天想干那个。另外的是什么呢?缺乏约束。他耗散了,他喜欢打桥牌,喜欢打高尔夫,喜欢游泳,什么都喜欢,什么都干。缺乏约束,他的精力没有聚焦。这就是手电筒与激光的区别,可能能量是一样的,手电筒照射距离只有十几米,光线分散了。激光几公里之外穿透钢板、烧透钢板,激光完成了高度的聚焦,能量的聚焦。纪律就是约束,要通过纪律实现聚焦,通过纪律,克服智力的不稳定性。智商高的人都讨厌纪律。什么纪律啊?我想什么干什么,想不怎么就不怎么。但是这种情况任其左右,实际上是什么呢?耗散光了。


我又岔开来讲,就讲这个例子。


1919年,新文化运动开始了,胡适、郭沫若都是新文化运动的白话文的鼻祖。他们讲了,中国的古诗、唐诗宋词严格的格律对仗,把人的才能限制死了,除非懂得平仄的,懂得格律的人才能写诗,那把老百姓限制死了,很多人都不会写诗。白话诗歌不要格律式了,全抛弃了。胡适、郭沫若带头写白话诗。我至今还记得郭沫若写的白话诗《水,伟大的水》。那句诗就是伟大的水啊,清而养鱼。这是诗吗?这是流传不下去,真正流传下去的唐诗宋词,那种严格的格律对仗。


你看李白写的“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多么美妙的格律诗啊。格律是什么呢?就是限制,就是纪律。歌德讲的:巨匠在限制中表现自己。这是巨匠。我说小人在无约束中耗散自己。英国的是叫十四行诗,为什么不是十五行呢?为什么不是十三行呢?就是十四行诗。莎士比亚他们全出来了。十四行诗。那么,我们为什么是七律五律,为什么不是八个字呢?这个就是限制。限制达成聚焦,聚焦达成久远。如果你们没有限制,没有约束,那只能是耗散了。这里面讲的耗散就是讲的是不稳定。


人人天生具有惰性,一支优秀的部队和一群乌合之众的区别,就是服从领导者的意志的程度。这种服从,可能来自统帅的感召,也可能来自纪律的强制。两者缺一不可。需要感召,也需要强制,都需要。觉悟了就是感召,不觉悟强制。这是纪律所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的角色。纪律松弛的地方毛病在于领导,不在于部属。你这个单位纪律涣散,不是员工的问题,是主管的问题。能胜任领导工作的军官都从严治军。


美国人特别崇尚自由,其实美国人也有很严酷的地方。


利文沃斯陆军指挥与参谋学院,被美国人称之为陆军的地狱,纪律太严格了。利文沃斯这个地方,以要求严格、纪律严酷著称,军官之间竞争十分激烈,平均每年有一位学员自杀,以致陆军最后想关掉这个学院。说这个学院不行,风气太不好了,太严酷了,像斯巴达式的这种教育,弄得大家都非常的糟糕,太约束了,陆军想关掉他。但是就是在这种严格的限制下,陆军指挥与参谋学院一批军事人才脱颖而出:马歇尔,陆军指挥与参谋学院院长,艾森豪威尔、麦克阿瑟、李奇微、海湾战争的斯瓦茨科普夫、伊拉克战争的彼得雷乌斯,全部是陆军指挥与参谋学院学员,全部是在这个严酷的纪律下,造就的一批人才。


美军中一个非常典型的艾森豪威尔。艾森豪威尔在美国开了几个记录:出身第一穷,一点背景没有。家里七个兄弟,上不起学。晋升第一快。统帅第一广,欧洲盟军总司令,欧洲部队都归他统领。地位第一高,最后成为了美国总统。


艾森后来讲的就是利文沃斯教给他的这种纪律。艾森豪威尔是西点军校毕业的,他在西点的纪律没有感觉,西点的纪律比利文沃斯要差多了。艾森当初进西点,不是为了从军了,是为了他哥哥上学了,家里没钱了。他打了一年工,给哥哥交学费,最后想了办法上军校,免费,他上军校就是为了这一个。在西点军校成绩平平,多次受处分。他喜欢运动,是橄榄球的四分卫,一度想混不下去,想退学,申请书都交了上去,被同学拦下来了。拦出一个五星上将来,谁知道他是将来的五星上将呢?当时他就不想干了,他实在是不想干了。


转机来自两个因素:利文沃斯的训练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他在严酷的利文沃斯学校训练,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就这么一个在西点中看不出什么希望的人,在利文沃斯严酷的环境下,把他练出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位1941年的陆军上校迅速晋升为1945年的五星上将。他的晋升速度,从1916陆军少尉到1941熬了这么长,25年熬成上校,升了五级。然后,从上校到五星上将也是五级,四年达成了。战争出现了,战争之前,袭击珍珠港之前,他就是一个上校。然后,日本无条件投降之后,他是五星上将。战争机遇,但是这个机遇的磨练在哪里呢?利文沃斯严格的训练。


艾森豪威尔讲,终身感激两个因素:


第一,利文沃斯的严格训练,他说利文沃斯教给我战役;


第二,特别感激我的母亲。我的母亲教我战略。


他母亲对他非常的严酷。小时候几个兄弟不听话,父亲在那打工,要给父亲送饭,送饭的途中看到密西西比河发大水,他们跟着漂流,在那玩,饭盒都让水整个给淹了,父亲中午饭也没有吃成。他和他哥哥回来。他母亲讲了,脱了衣服站在门旁边,他母亲拿着树条子抽他。印象非常深,终身忘不了密西西比河的大水,被母亲抽的。他说是我母亲教我战略,我母亲特别坚韧,带着七个儿子,七个儿子一律到最后都成才。就今天有点像虎妈教育,不是像美国的那种自由的、松散的放养式的,她非常的严格。他非常感激他的母亲,他说我的母亲教我战略,利文沃斯教我战役。


当然,我觉得我在这还要讲一个人。从利文沃斯非常严格的纪律出来的,我们对他非常头痛的李奇微。朝鲜战争中,我们就吃他亏。麦克阿瑟耀武扬威的仁川登陆,把朝鲜的主力军团全部搁在南方,满盘都要胜了。后来被我们出兵以后,整个压到南部去了。当时,麦克阿瑟灰心丧气,指挥权放弃了。因为第八集团军司令是沃尔克,被我们追击的时候,沃尔克的吉普车翻车死亡了。


李奇微从美国本土调任到日本,到朝鲜半岛接任第八集团军的司令。我们的挫折就慢慢开始了。麦克阿瑟觉得不行了,志愿军的节节进攻,美军完了。麦克阿瑟跟杜鲁门建议,唯一的出路是使用原子弹,如果不使用原子弹,美军和韩军只有退到日本,肯定是顶不住了。麦克阿瑟就因为要在朝鲜半岛使用原子弹,被杜鲁门撤销了远东美军总司令的职务。因为苏联有原子弹,当时中苏同盟,他又担心对朝鲜半岛使用原子弹,苏联可能针对日本使用原子弹,他就担心这一点,所以把麦克阿瑟指挥给撤了。


美国人没有使用原子弹,把朝鲜战场稳住的是谁?就是李奇微。李奇微就是利文沃斯优等生。这个家伙一到了朝鲜战争,不是他站在吉普车上开枪阻止南朝鲜的军队溃退都没有挡住吗?


他琢磨,发现了志愿军,1950年10月26号,攻击,10月2号停止,大规模伏击战,历时8天。1950年10月25日到12月2日,猛烈攻击美军,历时8天。第三段1950年12月31日到1951年1月8日,攻克汉城到37线历时8天。这是我们的第一次战役、第二次战役、第三次战役,我们叫三次战役,他叫三次打八天。怎么回事?


他琢磨出来,志愿军只能发动礼拜攻势。他们的后勤不行。就是志愿军的装备落后,后勤保障能力差,靠随身携带的粮弹只能发动礼拜攻势。他把我们这个特点摸透之后,我们进攻他退,每天跟我们保持30公里的空间,就是志愿军部队晚上压到这儿了,我再往后退20公里到30公里,20公里到30公里是个什么距离呢?就晚上行军的距离。志愿军夜行军很厉害,夜行军30公里到了这,白天了、天亮了,空中火力能支援了,能看见你了,空中优势展现了。当时夜航系统不行,晚上没有空中优势。所以,我们都晚上干,他发现这个特点,他跟我们脱离接触,都是晚上行军距离。我们赶到那,天亮了,不好打了。然后当志愿军攻势到第七天,美军全面反攻。不管是在各战线有多少兵力,全面反攻,对方粮弹严重不足,反攻。


我们连续吃亏,志愿军180师,就这一战整个师损失。后来第四次战役几个要点都没有打下来,都是这点。李奇微叫它磁性战术,粘住他,黏到第七天,第八天就坚决反攻。我们的朝鲜战争打得很不错,我们第一次取得了这样,与全世界最强大力量的交手。但是我们要注意对方的这种能力,他琢磨你的弱点,他把你的弱点看得比我们还准。我们最初以为美军一万多公里的后勤,他后勤是大问题。我们几百公里没问题。我们当时不熟悉现代化战争,现代化战争一打开,几百公里被美军空军绞杀战,铁路公路全部炸断,我们运不上去。它1万多公里,它不受影响,感恩节火鸡都运过来了,圣诞节都要吃蛋糕和吃这个那个什么都过来了。他后勤没问题,我们后勤出大问题。


我们以为我们的优势变成劣势,他的劣势是变成了他的优势。再加上依托朝鲜、依托日本,很多后勤依托日本和台湾,这两个地方解决了很多的问题。这就是对方的指挥官将军,他所起的作用。就是在战役的关键时刻,有时候就是一两个人所起的作用,起的巨大作用。所以,我们在这里讲的统帅必须锻造严明的纪律,纪律产生战将。




➡️  第三部分请在辅文查看

作者 | 金一南

来源 | 2016年金一南在华为大学的演讲

导读 | 康至军

编辑 | 张思涵

注:文章分享仅供个人学习使用,如有侵权,请与管理员联系删除。


HR转型突破中心经典课程,

切实提升管理者带队伍的基本功!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报名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