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飞翔的荷兰人”写给中国的最后一首情诗 | 《风的故事》

Doco君 DOCO热纪录 2019-07-12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f0354btck6n本文首发原稿来自Doco纪录影院 (docochina) 

【点击正文左下“阅读原文”可看全片】


“世界哪里燃烧,他就把摄影机投到哪里去。”


Doco导读

尤里斯·伊文思,享誉世界的“先锋电影诗人”,在纪实电影领域与罗伯特·弗拉哈迪、约翰·格里尔逊以及吉加·维尔托夫并驾齐驱。少年时代开始涉足影像,90岁高龄千里迢迢远赴中国完成了封镜之作《风的故事》。“他持着摄影机游遍了整个20世纪,目击了时代的千疮百孔和疾风骤雨”,世界的潮涨潮落、斗转星移全数尽收于伊文思的镜头里,定格为每秒24帧的史诗。


图文详解


在风烛残年之际,伊文思携夫人罗丽丹于上世纪80年代末多次抵达令他魂牵梦绕的中国,拍摄酝酿已久的封镜之作《风的故事》。影片开篇的3分半钟处,白发婆娑的伊文思背对我们静坐在一片与天际相连的戈壁沙漠里,他沧桑的双眸注视着远方的莫可名状,似乎期盼着神迹的降临。而神迹的名字就是“风”,伊文思说,他跋山涉水要捕捉的是风的无形是影像所从未成功驾驭过的“不可能之事物”


所以,你可以在影片的开头与结尾,看见伊文思作为一位固执的“追风者”在无垠沙漠里或静坐或伫立,等待扬起的沙粒“揭发”风的到来。而贯穿本片其中的是关于风的神话,对于伊文思来说,论起远古传说,再没有比中国神秘意蕴更为丰饶的国家了。



他首先将自己注视着的戈壁夕阳与千年前“后羿射日”的传奇联结在一起,于无声里透露出风的涅槃需感谢这位英雄的壮举。若不是后羿让“九日陨而独留一日”,万物早已被难耐的炙热烤干,也就不会有风精灵飘荡于山川流水间的自由自在。

鉴于风的“无形无状、无色无味”,伊文思对它的捕捉也可谓煞费苦心。他观察中国功夫里讲究的运气法,试图参透老者向他阐述的“续气于丹田,流行于周身”的奥秘;他摄录风肆虐天地时的嘶吼呼啸,写实地展露了这一自然之物时有的无情无义;他挪用梅丽爱《月球旅行记》里的情节,让自己穿越到浮现嫦娥倩影的月亮上,而这位美人告诉他,此地非人间,“没有一丝一息的风”来抚慰她的娇媚与孤寂。

“从没有风,那一定不堪忍受。”

嫦娥随之扭动身躯、舞曲一支,这时轻风拂拂,让她想起了自己曾停留在尘世的过往:

“在夜晚,有的时候地下刮大风,我一听到声响,就禁不住地打冷颤。你听!”



伊文思侧耳倾听,再次回到喧嚣的人间,依然找寻着风的痕迹。

与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1972年拍摄纪录电影《中国》)执着于中国的现实不同,伊文思的影像更讲求“形而上”。他用风的飘荡隐喻中国数千年历史的飘摇像捕捉风一样捕捉着“形散神不散”的东方诗意。整部影片的气质,含蓄而厚重,抽象又晦涩。中国在伊文思的镜头里,成为与他的西方灵魂共生又迥异的存在。而他们所一起经历过的是贯穿20世纪的动荡,从战火弥漫中劫后余生的伊文思,向这块受苦受难的大陆不下一次地投入了他发自肺腑的深切注目。

身为一个严重的哮喘病人,伊文思追逐风的行为似乎是对其病情的罔顾。不过,在影片最后,当风终于以不可挡之势来临时,伊文思毫无顾虑地置身于中央,对前者的暴怒报之以狂喜。

“让乌云翻滚,让风扼杀这片沙漠……我穷尽一生去捕捉风、驾驭风,你们会看到这一刻到来。”

他在风的力量中获取了我们得以延续的所有秘密:自由是人类的本质一切的历史都是关乎追求自由的历史


“就像一个要飞走的荷兰人……我要寻找更广阔的天空,找到我独属的天堂,我觉得我的天堂不在荷兰……我想找到比那更宏伟的地方。

被上帝永久放逐的“The Flying Dutchman(飞翔的荷兰人)”,被祖国宣布为叛徒一生不得返乡的浪子,被美国联邦调查局列为黑名单的纪实电影大师;纵使现实阻挠甚多,伊文思也从未放弃过内心一贯坚持的自由表达。


往期精彩内容

  1. “双十二”快过完了,你却依旧是单身 | 《中国光棍》

  2. 全世界的剩男剩女都是一家人 | 《伊朗的相亲革命》

  3. 向全美发出呐喊的爱情故事 |《再见,我的新郎》



DOCO纪录影院 | 每天一部好纪录片



DOCO手机端APP上线啦!

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手机端,更多独家好片等着你!





微信ID:docochina

长按二维码下载手机客户端

合作请咨询微信号xiaoxiaoparis 谢谢!

转载请注明出处~





点击“阅读原文”前往观看全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