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成长、伦理与母子关系 | IDF现场报道②

DOCO君 DOCO热纪录 2021-03-03


策划 | DOCO编辑部

撰稿 编辑 | 孟浪 佐伊


昨天,我们向所有喜爱纪录片的读者介绍了第三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 The 3rd West Lake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estival(简称“IDF2019”)的开幕情况,并分享了DOCO君在最前线的观影辣评和相应的影片QA实录(《迁徙、乡愁与艺术苦旅 | IDF现场报道①》),今天,我们仍然沿袭昨天的风格,继续向大家奉上19日的现场报道。


1


《德涅斯特河畔》

导演:安娜·埃博恩

制片人:戴维·赫迪斯、米凯尔·克洛特基耶夫斯基

制片地区:瑞典、丹麦、比利时

类型:纪录长片

时长:93 min



| 剧情简介 |


《德涅斯特河畔》摄制于自治的德涅斯特沿岸共和国,此处为毗邻乌克兰的狭长地带。这里的人们对于前苏联留下的局面怨声载道,而一群16岁的少年在其中探寻安定、自由与意义。


作为一部兼具自然与人文的纪录长片,从闷热、畅快的夏天到难以忍受的寒冬,片中每一个迥然不同的人物都将学会理解彼此的希望与需求。


这部纪录片以16毫米胶卷摄制于2017年至2018年,其亲密、灵动的镜头描绘了一个年轻的边缘群体,同时讲述了一个在复杂而矛盾的世界中关于爱、青年文化与成长的故事。


| 独家辣评 |


后苏联时代,德涅斯特河岸共和国的年轻人依然在寻找自由与生活的意义。伏特加与薄荷香烟,美好肉体与情感纠葛,谁没在年少时感到过甜蜜和伤害、苍凉与虚无呢?“你想要101朵玫瑰?我却为你摘下小雏菊!”另外,配乐和摄影太迷人,是绝对的加分项。



| 映后谈:配乐师Walter Hus |


Q:身为一个作曲,您是从什么时候介入到影片当中的?

 

A:从导演安娜拍完夏天的素材之后,马上就爱上了这部片子,素材里的气氛太与众不同,参与到里面去。当时是没有英文翻译的,在听不懂,导演是个纯粹和特别的片子。预感这部片子会是个很难的项目,但還是依舊投入到片子的制作中去。

 

Q:作为配乐师,配乐创作的自由度有多高,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剪辑的镜头是跟着配乐在走的,有些并没有和配乐契合在一起,想问配乐的制作过程是怎样的,是导演给了您一个关键词去创作呢还是您看完素材后导演按照您的节奏去剪辑呢?

 

A:我从来不去看着影片的画面做配乐,看完导演的素材之后就会凭着感觉和专业知识去创作。把曲子给到导演和剪辑师之后,就由他们来全权负责使用了。

 

不用因为我是配乐师,就只问关于音乐的事情,也可以问一些影片的创作细节,大家应该对影片本身更感兴趣一些。

 

Q:触动我的一个主题是关于成长,之前也看过中国的纪录片和剧情片,比如《狗十三》,成长的不同时期有时是苦涩和伤感的。导演为什么偏偏会选择这一群青少年从而让他们同意拍摄?导演在拍摄之中,因为片子里有很多情感的冲突,会不会因为冲突而会干预事件的发生?近景和特写镜头十分自然流畅,导演如何做到如此的自然质朴?

 

A:拍摄地点叫做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国,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区域,是前苏联的地区之一。导演曾经在乌克兰工作过,对在苏维埃体制下成长的年轻人非常感兴趣,当苏联解体之后他们的生活是什么样很感兴趣。所以找到一个摄影师朋友,让他推荐有没有类似这种地方的年轻人可以去拍摄。有一天去加油站加油,就碰见了女主角tanya,没想到tanya马上答应了纪录片的拍摄。然后tanya找来了片中的一帮小伙伴参与拍摄。

 

拍摄过程中完全不会干预。摄影师曾告诉我,导演当天拍完其实根本不知道拍了什么,因为他们不懂俄语,直到看素材时,找来翻译,才明白主人公们都聊了什么。这帮孩子表现的太自然了,非常地无拘无束,也很乐意剧组去拍他们。在这过程中,导演可能会给一点点建议,但绝对没有因为戏剧冲突去引导他们去做什么。

 

据我了解,用了两台机器,其中一台是比较老的摄影机,1925-35年之间的摄影机,非常特别。但问题在于,这台摄影机是手摇的,没有任何电子设备,每次只能拍摄30秒,且没办法同期录音,但导演非常喜欢这台机器,可能因为这台机器拍摄出来的画面非常有质感,从而能感觉到非常自然的影像。

 

Q:拍摄的制作周期是多久?自由和生活的意义方面,影片用非常浪漫的方式呈现,导演究竟是什么样的人?这也许对我们理解影片有一定帮助,我猜测她是不是一个传统、复古,喜欢探讨文学或政治的人?

 

A:拍摄大概拍摄了一年,后期大概6个月左右;这部影片没有一点镜头是想投射政治的,导演最感兴趣的是角色的性格和内心的感受,只对人感兴趣,她试图去捕捉这些内容。我很喜欢安娜,她是个很有决心、从不妥协、行动力很强的人。这部片子很迷人,阐释的空间也很大。

2


《我母亲的消失》

导演:贝尼亚米诺·巴雷塞

制片人:菲利波·马切洛尼

制片地区:意大利、美国

类型:纪录长片

时长:95 min



| 剧情简介 |


贝娜蒂塔欲抛下所有,避世隐居。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贝娜蒂塔曾是一名偶像级的时尚模特,一时成为安迪·沃霍尔、萨尔瓦托·达利、欧文·佩恩以及理查徳·阿维东的缪斯女神。


到了七十年代,贝娜蒂塔作为一名激进的女性主义者,她为女性的权益和解放而斗争。而当下,贝娜蒂塔进行着另一场对抗——对这个被图像占据的世界,亦是对自孩童起就不顾她的反抗,对她进行拍摄的儿子。


| 独家辣评 |


双文本电影,前60分钟在表层维度还原了母亲过往的经历以及强悍的人生哲学,当然这一切的基础是建立在母亲年轻时有大量的公开影像,且导演很早就有记录母亲生活影像的习惯,素材的积累和时间的跨度让这部分变得很好看;


深层维度实际上是借助摄影机镜头天然的侵略视角,挖掘母亲与导演之间的母子关系,并附带探讨了男权与女权、时尚与剥削、生命与死亡等形而上的命题。后30分钟稍显冗长,感觉导演是找不到合适的结束方式,才玩了好几次花活儿,是挺刻意但也讨巧。

3


《无条件的爱》

导演: 拉法乌·维萨克
类型: 纪录片 / 短片
制片国家/地区: 波兰
片长: 40分钟



| 剧情简介 | 


拉法乌·维萨克的纪录片以自身经历的视角,为观众呈现了这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与其祖母之间的特殊关系。这位年迈的老人无法接受孙子的同志身份,即便他是她极为重要的人。

由于笃信传统,特蕾莎无法摆脱道德的框束去看待拉法乌的性取向。同时,她也为孙子的未来忧心忡忡,因为除了与一位女性走入婚姻,她看不到一个年轻人的人生还能有第二种选择。


| 独家辣评 | 


和吴皓的《我们一家人》很相似,都是私影像,也都讲的是导演向家人出柜的过程。导演的祖母成就了这部短片,戏精奶奶+吐槽能手的人格属性给片子增添了无穷的活力。欧洲人对gay的妖魔化认知,其实和中国人没什么两样,最后接受事实也都是以爱为落点。 


4


《狩与猎之间》

导演:乔恩·卡斯贝

制片人:乔恩·卡斯贝、茵博·辛(音)、汤姆·耶林、安德鲁·哈里森·布朗

制片地区:美国

类型:纪录长片

时长:79 min



| 剧情简介 | 


在毗邻野生动物保育用地的一个肯尼亚小镇,两名男子试图维持他们岌岌可危的生活现状。一名贩卖象牙的小商贩不得不为了保证他的生意与集结的武装力量进行抗争。当他投靠他的表兄——那名已经几个月没有领到薪水的野生动物管理员,他们共同看到了生存的希望。


| 独家辣评 | 


简直是一部非洲版的《可可西里》,两部片子无论从人物,情节,视角比较几乎一模一样。美国人就是喜欢把纪录片拍成电影(导演承认剪辑上模仿了诸多剧情片,如《盗火线》《绝命毒师》),好看是第一要义,剩下的所谓纪录片伦理基本都不重要了。要是说起来,单论导演跟拍盗猎分子杀大象这一条,就足够挑战底线原则的,为了一个故事都和拍摄对象一起犯罪了,这做的有点过分了吧?


【更多短评可前往DOCO热纪录官方微博实时阅读】
 

没落的实体书时代,他用纪录片为独立女性呐喊

IDA | 国际纪录片协会奖入围作品完整片单

诺奖史最大丑闻,性别歧视让她被科学界遗忘50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