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脉成为互联网大厂公敌
脉脉是树洞,是“互联网茶水间”,也是互联网大厂们的“公敌”。
作者丨盛佳莹
近日,拼多多的员工在脉脉上匿名发帖,曝光同事被救护车拉走,事后第二天该员工被上级领导找到,迅速开除。而某个实习生在脉脉上寻求实习建议,一名B站员工匿名留言:“(选)B站,能睡小姐姐。我睡了四个。”
拼多多和B站这两件大事,把脉脉推上了舆论漩涡。
这家2013年成立的公司因为“职场匿名”正在逐渐成为“各大互联网公司的内幕中心”,有人将之成为树洞,也有人将之称为“互联网茶水间”,但同时,脉脉也引起了越老越多的互联网大厂的不满。
法律诉讼不断
根据天眼查APP显示,脉脉的主体公司“北京淘友天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有62条司法风险,其中法律诉讼34起。
猎云网通过整理发现,在34起法律诉讼中不乏百度、新浪、苏宁、饿了么、车好多、B站、boss直聘等互联网大厂,并多以名誉权纠纷和不正当竞争为由起诉脉脉,且多以脉脉败诉告终。
2017年8月间,百度发现“今日头条”客户端的脉脉广告内容以百度大厦的外观图片为背景,图片上方有文字:“听说我司文化从‘简单可依赖’被改为‘简单可以赖’了?”点击该广告内容进入脉脉的新注册用户页面,新用户可根据提示下载脉脉App。
对此,百度以名誉权纠纷为由,将脉脉、字节跳动诉至法院,要求脉脉和字节跳动停止侵权,赔礼道歉并赔偿经济损失及合理开支共计500万元。最终,百度胜诉。
而新浪微博曾以涉嫌不正当竞争诉脉脉抓取其用户数据提起诉讼,海淀法院一审认定脉脉非法抓取、使用微博用户信息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判决被告停止不正当竞争行为,并赔偿原告经济损失等220余万元。
B站则正是因为名为“哔哩哔哩员工”的帐号在脉脉上发表评论称“B站,能睡小姐姐。我睡了四个。”B站认为,该评论损害宽娱公司的商业信誉和企业形象,构成商业诋毁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法院最终判决脉脉赔偿原告经济损失20万元及合理费用10万元,并发布相关声明以消除影响。该案判决书于今年1月5日曝光,但1月15日,脉脉官方发布声明称,一审判决后,脉脉提起上诉,经法院调解后达成和解,最终脉脉向法院提交了涉案发布者信息,并赔偿B站8万元。
这段声明让脉脉再度把自己推到了舆论的风暴眼。
信任危机
脉脉创始人林凡曾在朋友圈透露,“这么多年来,为了保护员工平等发声的权利,我们拒绝了无数投资人和CEO的删贴/查信息的请求,也因此接了无数的官司,就是为了让大家放心、安全地发言,我们不会泄露发言者的信息。”
近日因为拼多多事件,脉脉也再次官方声明:“不会以任何形式向任何第三方提供职言区发帖用户信息,且对于个人信息进行极为严密和完备的安全保障。”
但事实上,脉脉真的安全吗?
纵观脉脉以往的官司纠纷会发现,和B站的不正当竞争案并不是第一起脉脉妥协并交出涉事用户信息的案件。
2020年4月,因一脉脉用户匿名辱骂BOSS直聘及其CEO赵鹏,BOSS直聘以网络侵权的名义起诉了脉脉,并要求脉脉提供涉事用户的详细身份信息和联系方式、消除影响并作出赔偿。最后,法院判定脉脉需向BOSS直聘方面提供涉事用户的真实信息。
安理律师事务所律师胡娟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法律保护个人的隐私,但并非是没有限制的保护。对于用户的违法行为,脉脉公司有义务提供其相关信息。
在回应B站一案的官方声明中脉脉也强调,对于谣言诽谤、恶意中伤个人、企业和行业的言论,会依法配合执法部门进行调查。
在不只一场败诉的官司中,脉脉不得不按照法院要求提供了爆料人信息。而当爆料人个人信息不得到保护,发声者实际“裸奔”时,用户和脉脉之间的信任也被彻底打破。许多用户也对脉脉最终提供了匿名者信息这一行为表达了失望。
与此同时,除了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大厂对脉脉不满,一些老用户也因为脉脉上充斥着负面吐槽消息而“逃离脉脉”。“现在的脉脉,很多内容都是抱怨、吐槽和谣言,这些信息看多了,容易让人感觉到失落和不公,影响工作甚至生活。”一位互联网大厂员工说,自己很久不去脉脉了,“上面的内容,现在太消极了。”
并且在业内人士看来,脉脉对内容上审核、筛查和管理的漏洞,有着随时爆炸的风险。
去年年底,脉脉有一位认证为大疆员工的用户,自述PUA女下属事迹的帖子引起广泛热议。
不久之后,大疆的公关总监发微博称,“脉脉通过工牌名片等非权威依据认证职务,并非企业内部论坛,其账号内容等数据也不为所认证的企业掌握”,以暗示发帖人有可能并非大疆员工。
大疆公关总监的声明,揭示了脉脉实名认证制度的脆弱性,也让脉脉的信任危机再次浮出水面。
2019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林凡在演讲中说:“为每位职场人的才能建立信用背书,从而令个人与企业获得更加高效且持续的发展。”
但显然,脉脉自身的公信力正在随着用户信任危机而削减。
何去何从
2017年,创始人林凡说:已经有50%的BAT员工注册使用脉脉;不久前,林凡在一次讲话中刷新了这个数据:现在所有的头部互联网公司,有80%的员工都活跃在脉脉。
根据官方数据表示,截至2020年6月底,脉脉实名注册用户1.1亿。而易观千帆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5月,脉脉月活超过800万。
虽然注册用户跨过了亿人门槛,为脉脉打造职场人脉打下基础,但在业务层面,脉脉并没有交出一张漂亮的成绩单。林凡曾表示,脉脉目前的主要营收,分为广告、to C的会员收费、to B的招聘这三大块,比例大概在40%、40%以及20%。
在商业化变现上,脉脉探索过不少方式。
2018年1月,脉脉曾上线主打职场教育的“脉课堂”,探索知识付费的可能性。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曾经尝试过的大咖职播,最终也不了了之。
在招聘业务方面,虽然脉脉推出了“企业号2.0”、“可以聊”等功能,但目前只占脉脉整个营收的20%,同时招聘行业竞争激烈。加上在脉脉上的公司负面多,多数企业并不会将脉脉当做主要招聘渠道。这也直接影响到脉脉的B端会员的拓展。
如今在商业化上,广告是脉脉重要的营收来源,甚至消息栏中也会出现广告。
但对比同样聚焦职场交友的产品领英LinkedIn,此前的财报数据显示,领英主营业务构成中,人才解决方案占比接近40%,雇用占比35%,这意味着招聘才是领英的收入主要来源。而广告和会员订阅收费占比共计20%。
对于脉脉而言,广告天花板不高,而新增长点在哪里并不明确。这也或多或少影响了脉脉的上市进程。
017年在完成7500万美元C轮融资时,林凡曾表示将计划于2019年IPO,目标市值为100亿美元。但2018年D轮融资之后,脉脉几乎再无资本动作。
2019年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林凡回复,“脉脉已经做好了各种准备,但是现在并不是最好的时机,目前仍在观察。”
脉脉曾对外透露,公司已于2016年12月31日实现盈亏平衡。但林凡在2019年10月表示,“公司接近盈利”。
可见,脉脉在商业化变现上仍存在压力。而脉脉在产品定位上也不清晰。
脉脉诞生之初,林凡想做的是垂直社交。“先在互联网人群形成中心效应,然后用PGC带动UGC,去打破互联网圈层,渗透到金融、地产、传媒等其他领域,最终实现全行业的覆盖。”
林凡也表示:“匿名社交只是一种产品形态,匿名除了腹黑吐槽,还可以是积极正向的内容,调性的把控不完全由产品决定,而是由运营的人来决定。”
但让脉脉真正出圈的却都往往是充斥着“吐槽”、“负面”意味的信息,用户将脉脉当做一个“互联网的茶水间”和一个“职场八卦”平台。
当职场功能里,C端社交有微信,B端社交有钉钉;细分领域里,匿名社交有陌陌,职场招聘有BOSS直聘,脉脉想要在任何一个领域突出重围都并不容易。
在2019年美国上市计划落空后,2019年下半年以来,脉脉又经历了一系列高层人事动荡:人力资源副总裁凌隽、政府合作负责人李臻儿、联合创始人兼商务副总裁张伟、联合创始人兼首席市场官胡琛、首席技术官姚金毅、联合创始人原CTO蒋又新、内容广告高级总监崔尧等先后离开。
法律诉讼不断、遭遇用户信任危机、核心业务疲软、高管人事动荡……这一切后,脉脉该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