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市一年,云计算第一股Ucloud掉入盈利苦海

黎曼 猎云网 2021-10-22

上市一年,UCloud股价已经跌破40元,多家股东以及高管开始减持。

文丨猎云网 ID:ilieyun

作者丨黎曼

近期,国内云计算服务商优刻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UCloud)在通过了证监会三轮问询之后,定增申请19.651亿元获同意批复。
此前,UCloud定增募资额拟已由不超20亿元下调至不超19.65亿元,且在IPO募资仅使用4.4%的情况下发布了定增申请。“何时盈利”也被证监会反复被问询。
去年1月,UCloud正式在上交所科创板挂牌上市,成为中国云计算第一股,是中国A股市场第一家同股不同权的上市公司。开市后,风光无两,开盘价达到72元,瞬时最新价73.18元,涨幅120.22%,市值接近300亿元。
一年过去了,UCloud陷入困境。一边是资本失去信心,截止发稿股价破发仅有37.59元,长期趋势走低。另一边,上市一年期满,多家占股5%以上的股东以及高管开始纷纷减持。
UCloud是一家典型的创业型公有云计算公司,某种程度上,ucloud的成败,将验证创业型公司能不能做成公有云。面对这前后莫大的差距,这家原本给TOB创业者带来曙光的创业公司,到底遭遇了什么?

加速失血,股东逃离

公司财务数据显示,UCloud营收自2016年起不断增长,增长率在2017年至2019年下降,在2020年快速增长。2017年至2019年增长率下降主要来自于外部竞争加剧,2020年快速增长归功于公司上市以来一直在通过降价来优先扩大业务体量规模,引入了一些互联网细分行业头部客户,开拓的大客户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
UCloud2020年实现利润总额-3.3亿元,同比下降 1566.33%;2019年财报显示,2019年全年的归母净利润为2106.76万元,同比下降72.71%;实现归母扣非净利润570.75万元,同比大幅下滑92.84%。自2017年开始至2019年还有一些利润,但2020年却巨亏3.3亿。UCloud在持续加速失血。
毛利率情况也很不乐观。近几年ucloud的毛利率一直在降低,2019年还有29%的毛利,2020年只有11.4%。对于资本市场来说,这样的营收数据的确比较难看。
面对业绩下滑的情况,优刻得方面曾解释,主要是由于产品降价、加大投入导致服务器折旧等成本上升、公司主要客户所处的互联网行业整体增速有所放缓以及云计算市场竞争激烈等原因综合造成。
其次,公司为吸引人才,实施员工股权激励计划,加大研发等人力成本投入,导致本期人力成本和股份支付合计较上年同期增加。
在ucloud寻求融资时,就频频遇到投资人的“尖锐发问”。
曾经一家风投原准备投资ucloud,报价2000万美金,还有1500万美金的缺口,便为他们与IDG、红杉投资人搭桥牵线。不过IDG、红杉的问题非常尖锐,比如怎么应对BAT的攻势?他们当时回答得并不是很好,甚至直到如今,这个问题依旧是ucloud头上的紧箍咒,甚至直逼生命线。
在这个情况下,导致ucloud股价不断下滑,换手率增加,大单资金流出,截至目前,其股价已经破发,截至发稿仅有37.59元,已经与一年前上市时的股价腰斩接近一半。
至此,今年不少持股 5%以上的股东和高管纷纷减持。
3月,公司股东嘉兴同美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嘉兴同美”)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减持公司股份60万股,减持比例为0.14%,其持有3704.68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8.77%。此外,北京光信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上海光垒投资中心(有限合伙)、嘉兴同美作为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公司2098.29万股,持股比例降至4.97%。持股8.77%的苏州工业园区元禾重元优云创业投资企业拟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总股本的2%。甲子拾号拟通过大宗交易或询价转让的方式合计减持其所持有的公司股份不超过总股本的 2%。
减持名单中还包括高管。
公司监事周可则拟通过集中竞价或大宗交易的方式减持股份占公司股本0.076%。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贺祥龙先生拟通过集中竞价或大宗交易的方式减持股份占公司股本0.091%。公司原高级管理人员张居衍先生拟通过集中竞价或大宗交易的方式减持股份占公司股本 0.033%。
上市一年,股东、高管纷纷减持离场,无异于给业绩担忧的ucloud带来不好的信号。

四面环敌

Ucloud以上种种局面和行业的格局发展息息相关。
从云计算场上的分布来看,云计算的玩家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从大公司生态体系中孵化,然后开始做云计算服务的,如阿里云、腾讯云、金山云、华为云等,还有一类是直接以云计算业务为主业发展的,如UCloud优刻得、青云、七牛云等公司。而且第一类企业已经占据了市场近80%的份额。
经过多年的竞争与资源整合,加之云计算技术的不断成熟,经历洗牌后存活下来的云服务商开始进入高速增长期。相比第一类企业,ucloud这样的第二类企业可以说生存艰难。尽管行业容量依旧在不断增长,但是这样的格局在未来不容乐观。
尽管成立于 2012 年ucloud入局较早,但巨头林立的云服务市场,ucloud作为独立背景的中小云服务商的生存环境依然艰难。
为了找出自身特色,季昕华提出了“中立”的理念去吃下巨头因业务竞争腾挪出的市场机会。“To B不容易形成垄断效应,现在基本上大部分公司选用两家或者两家以上的云,电商不会选择阿里的,游戏不会选择腾讯的,我们的中立性就会有很好的体现。”他表示。
行业的挤压从价格战开始。
近年来,巨头不断挑起价格战。当前,阿里云官网中的产品,定价低至几十元。就企业服务中较为常见的上云和建站服务而言,热门产品的定价在19.9元到3121元不等。自2018 年云栖大会以来,阿里云宣布产品大降价,核心产品最高降幅达到 50%,刷新了当时行业最低价。AWS 也在降价抢占国内云服务市场,2019 年 AWS 技术峰会上,亚马逊宣布产品大降价,最高幅度达到 49%。腾讯云曾以一元的价格竞标某云项目,行业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另一方面,这个行业是规模决定成本,要发展公有云,首先得有足够的服务器,这是最烧钱的。
去年阿里云、腾讯云纷纷宣布未来几年投入几千亿来做云计算。虽然强调技术研发,但具体到实际的资金投入,数据中心建设、服务器采购才是大头。造一个数据中心也是动辄上百亿。
亚马逊、阿里云、腾讯云之所以敢投入,是因为有其他业务持续输血,而且他们起步早,当时的竞争对手少,刚开始的云服务价格也不便宜。现在,虽然云服务价格比几年前低了很多,但亚马逊、阿里云已经拥有上百万台云服务器,已经形成足够的规模优势,逐步达到了盈亏平衡。
与他们相比,ucloud的数据中心和云服务器还远远没有达到规模的平衡点。市场是残酷的,并不会给予ucloud更多的同情。
这就是ucloud面临的艰难处境,也是其持续失血的根本原因:需要巨量资金投入数据中心、云服务器这类基础设施建设,在规模还不够形成盈亏平衡的情况下,依然要面对阿里云、腾讯云这些巨头不断发起的价格战。
看向未来,ucloud头上依旧乌云密布。
在云计算市场,有三个趋势非常明显:云+AI、边云一体,以及用SaaS带动IaaS。用SaaS带动IaaS,是主流云厂商非常重要的竞争策略。阿里云力推的“云钉一体”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可以预见,腾讯云、华为云都将走这一条路。
有足够繁荣的生态,才能消耗那些躺在数据中心里的上百万台云服务器。不然,服务器利用率上不去,盲目上规模并非可举之处。因此,在生态上,独立的ucloud显得落寞寂寥、孤军奋战。未来,ucloud面临阿里云、腾讯云的生态战压力会越来越大。
不过,值得肯定的是,作为创业公司,敢于硬闯公有云的龙潭虎穴,敢于大力进军海外市场,勇气可嘉。
在业内,公有云才被称为真正的云计算。可以看到,ucloud的公有云占比接近80%,其次是混合云,私有云占比不到10%。2020年虽然私有云和混合云业务占比有所上升,但公有云依然是ucloud的绝对主力。
不过,这也造成了在革命尚未成功前,使得ucloud过度依赖公有云的现象特别突出。
数据显示,公有云是报告期内ucloud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2016-2018年,ucloud公有云的业务收入分别为4.72亿、7.63亿、10.1亿,并分别贡献了91.43%、90.97%和 85.15%的营业收入。
这种过度依赖所带来的风险系数,实际上ucloud自身也有所察觉。
Ucloud《招股书》中解释,虽然公司在报告期内持续拓展私有云、混合云以及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在内的其他业务,但是若公司公有云业务未来受到技术革新、行业竞争或产业政策变更等因素冲击,而其他板块业务又尚未形成规模,则可能会对公司经营产生较大不利影响。
在海外市场上,阿里云、腾讯云这些巨头的存在感同样很弱,尽管很难,对于ucloud来说,进击海外市场,却也是一大机会。
事实也确实如此,ucloud境外业务占比超过10%,这是个不小的成绩。Ucloud是中国云计算企业中出海比较早的,其从成立不久,于2013年开始发力国际市场,覆盖的业务领域以互联网为主,包括游戏、电商、直播、社交等。
根据 IDC 预计,云计算在 2022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 275.31 亿美元。可见,市场空间依然巨大。虽然阿里云、腾讯云等巨头优势明显,但中国的云计算市场毕竟才刚开始。对于一个每年都增长超过30%的领域,格局远未固定,像ucloud这样充满勇气的企业依然有机会突出重围。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