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们才是乌海真正的“网红” 史书记专程慰问!

2017-04-28 乌海新闻



李镇摄影报道


4月28日上午,市委书记史万钧深入甘德尔山输电线路工作现场,慰问乌海电业局输电管理处一线生产检修职工,观摩输电处标准化班前会和高空带电环境下检修工作,并听取具体线路检修情况汇报。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晓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冯雪涛陪同。


乌海电业局输电管理处

标准化班前会和高空带电环境下检修工作



乌海电业局输电管理处是一个年轻而优秀的集体。说它年轻,是因为这支团队的成员平均年龄只有37岁;说它优秀,是因为他们是全区乃至全国电力专业领域的一支明星团队。他们创造了内蒙古电力公司同等级线路安全运行的最高纪录。


据了解,乌海电业局输电管理处曾两次创下所辖220千伏输电线路全年“零故障”的安全记录,先后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模范职工小家”称号,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其中4个班组获“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全国工人先锋号”“自治区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还涌现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5人,“内蒙古好人”3人,是全区电力系统服务发展、保障民生的优秀代表,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杰出楷模。今年1月,在“北疆楷模”——乌海电业局输电管理处先进事迹发布仪式上,乌海电业局输电管理处成为第六位“北疆楷模”荣誉获得者,同时也是首个获此殊荣的集体。



媒 体 聚 焦

media focus


新华网  


2月3日,乌海电业局输电管理处巡线员在摩尔沟矿区巡查高压线路的运行状况。


(新华网记者 王靖 达日罕 摄)




新华每日电讯

游走在沙漠戈壁的输电“蜘蛛侠”


内蒙古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常年风餐露宿、登杆爬塔,甚至带电作业,冒着生命危险游走在生死边缘,默默守护着黄河岸边千家企业、约50万人口的用电安全。他们被誉为英勇善战的“蜘蛛侠”,尽管工作中时时处处满布危险,但他们连续27年没有出现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并两次实现全年输电线路“零跳闸”,创造了内蒙古输电线路安全运行的最高纪录。他们就是乌海电业局输电管理处的输电线工人。

 

“苦活”中默默奉献

 

在乌海市摩尔沟矿区,多处自燃的矿井冒着灰烟,加之春风卷起地上的尘土,空气能见度差且弥漫着刺鼻味道。在这种环境下,输电线工人刘昊东、越志军等人开始了外出作业。山路崎岖,开车还没多久,他们不得不下车步行,用了半小时才来到山脚下。卷裤脚,相互牵拉,留意脚下碎石的同时还要寻找最安全的山路,50分钟后他们终于爬上山顶来到输电铁塔下。此时刘昊东的额头已冒出一排汗珠,但今天的线路维护工作才刚刚开始。

 

“再确认下安全锁是否已经扣上,然后再更换绝缘子。”越志军在铁塔下一边仰头大声叮嘱,一边打着手语,空寂的矿区里荡漾开阵阵回声。“放心吧,已经扣上了。”爬上50多米高输电铁塔的刘昊东显得特别小,他扭头回望同事说。刘昊东娴熟地更换了失效的绝缘子,细心地检查每一个插销和螺丝的紧固情况,并用传输绳将换下来的部件输送到地面。

 

乌海电网网架密集,35至220千伏不同电压等级的线路共计105条1300公里。输电铁塔和线路广泛分布在荒山野岭、煤山矿区、沙漠戈壁中,常年需要有人细心看护。输电管理处成立至今已有27年,目前有输电线工人91人。多年来,工人们几乎做着同样一件事:在输电铁塔和高压线上修修补补。他们需要常年在骄阳下攀高检修,回不了家时通常以馒头夹咸菜当午饭。在冬季工作时,工人们多是围着火堆烤完火后,爬上50米甚至百米高的铁塔,在高压线“噼啪”作响中带电作业。

 

2016年夏天,乌海一矿区因开山放炮致一条高压线损坏。线路跨越山区,若停电检修至少需要两天时间,部分企业会停产受损失,同时数万家庭也将面临停电。情况紧急,输电管理处处长郑璐决定带电检修。工人们顶着烈日奋战4个多小时,终于恢复了供电。当工友疲惫地挪下铁塔,褪去屏蔽服时才发现,里面的衣服竟能拧出水……

 

“远看是收破烂的,走近是讨要饭的,仔细端眸,原来是干输电的。”刘昊东如此形容输电线工作的苦、脏、险、累。尽管如此,他和工友们却对自己分管的线路像对待孩子一样充满耐心,用心呵护。他们把线路台账梳理成“家谱”,对所辖线路的健康状况时刻做到心中有数。据计算,每年巡线工人均巡检1800公里。检修工人均攀登200个输电铁塔,紧固螺丝3000道。

 

“险活”中严守安全

 

飞鸟喜欢将巢建在塔上,极易造成线路短路。2015年5月,输电管理处要在220千伏库棋线路的314基铁塔上安装防鸟针,这条线路总长240公里,跨越工业园区、山地和沙漠。为提高效率,大家干到哪就住在哪,搭帐篷、架炉灶……10天的风夹沙裹,工友们嘴唇干裂,一张嘴就流血。饮用水喝完后渴得没办法,有人只好用绳子吊着安全帽从野外的井里取水喝。等任务完成后,工人们个个成了蓬头垢面的“野人”。

 

他们负责线路的安全,自身安全也经常受到威胁。有一年春查检修的时候,职工张桐川的工作是导线防振锤复位。由于他身体较重,一晃,瞬间翻到了线下。整个人完全靠一根安全带系着,挂在了导线上。在场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线下的监护人立即呼叫下一铁塔作业的金宝来施救。金宝以最快的速度爬到了铁塔上,一步步地爬到导线上,使劲儿往上拉。张桐川腾出一手抓住导线,终于翻到导线上面。爬向铁塔后,两人坐在几十米高的塔顶上后怕不已。

 

乌海电业局党委书记赵昶介绍,工人们以男性为主,复转军人占到一半以上,因此输电管理处坚持实行半军事化管理。这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工人们雷厉风行、英勇顽强的作风。同时也促成了输电管理处27年没有发生安全生产责任事故,保障了输电线路高效运行,也保证了每一位作业工人的生命安全。他说:“我们始终把安全生产作为第一理念,对工人们管理再怎么严格都不为过。宁听见他们的骂声,也不能听到他们的哭声。”

 

在输电管理处办公楼里,记者偶遇3位90后检修工。他们拿着早已翻旧的教材,相互考着安全规范的知识要点,中途还不忘将出错的地方记在笔记本上。其中的刘昊庭告诉记者,自己入职还未满一年,参加单位组织的安全规范笔试达30多次,若算上其他内容的操作及笔试考试则数不胜数。若通不过考试,不仅不能评优,还会被降低薪资。在这种相互竞争的学习氛围下,工人们安全作业思维入心入脑,工作也越来越精益求精。

 

乌海电业局输电管理处曾在2011年和2015年两次实现全年输电线路“零跳闸”,创造了内蒙古输电线路安全运行的最高纪录。这一成绩看似光鲜亮丽,但工人们却在排除万难中付出了巨大的艰辛。工人严萃乾回忆,2015年那年,一户人家庭院里的杨树生长过高,影响了上方高压线路的安全运行。严萃乾连吃这户人家7次闭门羹后,才被允许修剪树枝,而爬高剪树枝也使严萃乾的身上和脸上划出了多条血痕。

 

“粗活”中练细功夫

 

电力系统有句戏言:“线路工人没文化,干活就凭胆子大。”但乌海输电管理处的员工武能攻坚克难,文能技改创新。在他们朴素的认知里,“大国工匠”的精神,就是看好自己的设备,改进操作工艺,对每个设备、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精益求精。

 

走进输电管理处,有一间面积不大的“郑璐创新工作室”。郑璐如数家珍地介绍着一件件他们自主研发的工器具、一张张获奖证书。近3年,他们共“诞生”了56项技术革新、管理创新成果。6项成果获国家级专利技术,并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应用推广。

 

为积累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输电管理处强化专业培训,建立了“一对一”培训机制,让有工作经验、取得科研成果,或在历年技术比武中取得好成绩的老队员与新入职的年轻队员结成互助对子“传帮带”,结合经常性技术比武活动,全方位带作风、教技术、提技能。短短几年,他们产生出国家级、全国电力行业、自治区级等各类技术能手5人,7项QC成果获全国优秀成果奖。

 

刘昊东所在的10人小组目前在研制更换双串绝缘子工具上已取得了进展,未来或能使这项工作提高一倍的效率。他感慨地说,现在人们容易浮躁,他希望自己可以成为和师傅们一样潜下心来踏实做事的人,即使是位不起眼的工人,也要在岗位上做贡献,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2013年,乌海电业局考虑到老职工在野外工作的风险与辛苦,决定安排他们到一些较为轻松的岗位上工作。可通知贴出去半个多月,没有一个人请调。

 

52岁的闫士兵说,输电工作虽说苦累,但心里舒坦。他每天晚上离开单位时,都要回眸看看作业柜,看看那摆放整齐的工具。

 

“这有安全方面的原因,更多的是在欣赏。我觉得自己勤劳工作很光荣,尤其回到市里,看着万家灯火那种敞亮的感觉,自豪感油然而生:这是我们亲手点亮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张丽娜 王靖 达日罕)


乌海广播电视台(2014年视频资料)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l0143bhsaxb&width=500&height=375&auto=0



大家都在看

■ 撸起袖子加油干 打好乌海创城攻坚战!

■ 公示 | 乌海市“十佳医生”“十佳护士”“十佳公共卫士”…

■ 2017年乌海高中计划招生4580人 速看招生计划表

■ 乌海养老金指纹认证开始 过期不办停发养老金


乌海新闻发布

主编/杨孝成 编辑/李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