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4小时绿色通道 为生命护航!探访应急总医院

“氧和(血氧饱和度)只有45 ,心率160了,赶紧插管!”1月5日,应急总医院内,一场争分夺秒的生死救援正在进行。

患者是一位65岁的老人,因新冠病毒感染导致呼吸困难入院。经过急诊科医生近半个小时的抢救,老人终于从死亡线上被拉了回来。随着新冠病毒感染者增多,多地医疗机构面临着较大的接诊压力。医院如何进一步保障急诊患者就诊需求?如何做好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针对百姓关心的就医热点,人民网记者近日探访了应急总医院。




24小时绿色通道

为生命护航

1月5日上午10点,记者来到该医院的急诊科,这里的患者数量多、病种复杂、抢救任务重。“从去年12月中旬起,急诊科患者明显增多,日接诊量平均达到250人次,远超平日。”应急总医院急诊科主任缪国斌说,为了不让任何一名患者在急诊科延误,医院坚持开放院前、院中无缝衔接的24小时急救绿色通道,联合多学科抢救急危重症患者。同时,医院不断调配和重组现有医疗资源,为重症患者提供更多的床位和医疗救治,做到“应救尽救、应治尽治、应收尽收”。

在急诊重症监护室,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各类救治机器响声此起彼伏。医护人员走路靠跑、说话靠吼,甚至来不及喝一口水,午饭拖到晚饭,晚饭热了又凉,一天下来,人几乎快要散架,但一听到有危重患者,马上“支棱”起来,又是一条好汉。2个月以来,缪国斌很少回家,吃住都在医院,他说:“患者来到医院,绝不能在我们这里耽误。”



统筹资源

全力救治急危重症患者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走到这里的患者,顾名思义都是急危重症。医护人员的职责,就是牢牢守住这道生命最后的“防线”,给患者带去生的希望。

当日下午4点,一位肝癌肺转移患者因病情加重来到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接诊后发现,患者因肿瘤压迫气管,导致呼吸受阻,需立即进行气管镜手术。

此时,患者的新冠病毒核酸结果还未出结果。手术中患者气管完全处于开放状态,如果核酸阳性,将大大增加参与手术医务人员的感染风险。怎么办?应急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周云芝坚定地说:“先救命!”

“对于急危重症患者,我们医院按照‘先救治,再检测’原则,第一时间抢救,保障患者生命健康。”周云芝说。

在医院统筹协调下,气管镜手术室、麻醉科、手术医生等迅速组成手术团队。短短25分钟后,气管镜手术室传出好消息:手术非常成功,患者憋喘症状得到缓解。

医院以急危重症中心为依托,扩展重症救治能力。重点加强急诊、ICU、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等人员的统筹与补充。各科室畅通患者收治、急诊手术、血液透析、专家会诊、设备调配、药品保障、物资保障等流程,确保全力以赴抢救生命、救治患者。同时,强化应急值守,对总值班等应急值守力量进行培训,精准协调、有效统筹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



发挥中医药优势

最大程度保障患者就医需求

疫情之下,发热门诊堪称最前哨。“去年12月中旬起一周内,发热门诊共接诊近1000人次。”应急总医院发热门诊主任黄蕊介绍,医院进一步优化发热患者就诊流程,保障患者就诊需求,最大程度节省就诊的时间。

“我们在发热门诊安排中医科医生出诊,发挥中医药优势改善患者发热、咳嗽、疼痛、乏力等症状,为每位患者‘量身订制’诊疗处方,有效缩短了患者病程。”黄蕊说。

应急总医院门诊部主任张欣表示,目前,门诊以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老年病科、综合科的患者居多。医院根据各科室就医需求动态调整号源,最大程度保障患者就医需求。

对部分患者和家属来说,病毒感染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症状,还有情绪的波动。“为缓解患者焦虑、烦躁情绪,门诊服务中心安排工作人员在取药窗口、抽血室、自助挂号机、缴费窗口等点位全程引导服务患者。”张欣说。

来源:人民网

记者闫妍

延伸阅读· 微视频 | 我们的去处,光的来处· 2022年,我们陪你走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