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民银智库研究》第50期:2017年银行业发展态势展望

2017-02-17 民银智库 新供给经济学论坛


内容提要

2016年银行业经营回顾。中国银行业主动适应新常态,紧紧围绕五大发展理念和“三去一降一补”,坚持稳中求进,深入推进改革转型,在发展战略、业务结构、风险管控、竞争格局、经营业绩等方面呈现出多重新态势。截至12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余额232万亿元,同比增长15.8%;商业银行全年实现净利润1.65万亿元,同比增长3.5%,ROA为0.98%,ROE为13.38%。

2017年银行业发展态势展望。一是货币政策转向实质中性,监管取向更加审慎全面;二是公司金融领域,PPP参与积极性提升,投资银行和交易银行发展提速;三是零售转型持续,按揭贷款增速放缓,消费金融和信用卡继续成为发力重点;四是理财增速放缓,委外和资本市场业务加大;五是Fintech成为真正的重头戏,金融与科技展开更深层次融合;六是业务分拆将加速落地,集团化发展共识加深;七是国际化战略继续推进,海外利润占比不断提升;八是坚守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市场化债转股提速;九是市场准入进一步放开,民营银行、数字金融供给主体及影响力增加。

2017年经营绩效预测。一是资产规模扩张速度将小幅放缓,上市银行增速预计为10.5%左右;二是净息差基本稳定,全年有望维持在2.2%附近;三是非息收入将保持较快增长,上市银行非息收入占比站稳30%;四是资产质量边际改善,不良率将小幅上行;五是业绩整体向好,盈利增速有望维持5%以内的小幅正增长;六是资本补充压力不大,资本充足率将在高位维持稳定。


 目  录  


一、2016年银行业经营形势回顾

1. 发展战略做出新调整

2. 业务发展呈现新趋势

3. 风险管理凸显新特点

4. 行业竞争展现新格局

5. 经营业绩出现新变化

二、2017年银行业发展态势展望

1. 货币与监管环境:货币政策转向实质中性,监管取向更加审慎全面

2. 公司金融:PPP参与积极性提升,投资银行和交易银行业务发展提速

3. 零售金融:按揭贷款增速放缓,消费金融和信用卡继续成为发力重点

4. 金融市场:理财增速放缓,委外和资本市场业务加大

5. 金融科技:FINTECH成为真正的重头戏,金融与科技更深层次融合

6. 综合经营:业务分拆加速落地,集团化发展共识加深

7. 国际布局:国际化战略继续推进,海外利润占比不断提升

8. 风险管控:坚守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市场化债转股提速

9. 竞争格局:市场准入进一步放开,民营银行、数字金融供给主体及影响力增加

三、2017年银行业经营绩效预测

1. 资产规模扩张速度将小幅放缓

2. 净息差保持基本稳定,全年有望维持在2.2%左右

3. 非息收入保持较快增长,上市银行非息收入占比站稳30%

4. 资产质量边际改善,不良率将小幅上行

5. 业绩整体向好,盈利增速有望维持5%以内的小幅正增长

6. 资本补充压力不大,资本充足率将在高位维持稳定


2016年,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中国银行业主动适应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深入推进改革转型,积极应对多重挑战,在发展战略、业务结构、风险管控、竞争格局、经营业绩等方面呈现出多重新态势。展望2017年,作为“十三五”规划实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我国银行业将依然面临经营环境深刻变化的考验。在此背景下,银行业的发展模式将更多地从“重资产”向“轻资产”转变、从“做大”向“做强”转变、从简单融资向“融资+融智”并举转变,行业的整体适应能力将持续增强,运营效率进一步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全面提升。


一、2016年银行业经营形势回顾


2016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尚未消除,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世界经济金融尚未形成新的稳定格局,以英国退欧、特朗普胜选等事件为标志,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强。国内,作为“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为应对错综复杂的内外部形势和经济持续下行压力,国家加大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度和力度。财政政策保持积极,货币政策保持稳健,并适度扩大总需求,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在此背景下,我国银行业主动适应新常态,紧紧围绕五大发展理念和“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深入推进改革转型,积极应对多重挑战,行业发展呈现出多重新态势。


1发展战略做出新调整

随着我国银行业改革持续深入,各银行在重点业务、重点区域、重点客户、经营管理等方面不断进行战略调整,向着差异化、综合化、国际化、数字化、集约化和轻型化转型发展。表现为:一是市场和客群定位上分层特征继续显现,中小银行市场份额占比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金融服务可得性进一步增加,“特色化经营、差异化竞争”成为战略调整重点;二是综合化经营布局逐步完善,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参与设立保险、租赁、信托、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相关子公司分拆上市也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三是国际化布局初成体系,大型银行具有先发优势,海外兼并收购不断,伴随中资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着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优先布局;四是各银行加快推进数字化进程,推出种类繁多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支付和消费金融成为银行互联网化发展的重点领域;五是轻型化的中间业务转型日益受到关注,各银行力求通过轻资产、轻渠道、轻流程、轻管理,寻求资本节约、结构优化和效率提升,实现内涵式发展。


2业务发展呈现新趋势

2016年,我国银行业业务格局重新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与收入结构持续优化。公司银行方面,城市基础设施业仍是信贷投放重点,医药、信息技术和交通运输业投放增加,“两高一剩”行业贷款持续压缩,以投贷联动、PPP、绿色金融、债转股、ABS为代表的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层出不穷。零售银行方面,住房按揭贷款和个人消费金融成为新的增长极。在“去库存”政策推动下,房地产市场销售火爆,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高速增长;消费金融公司设立加速,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发展迅速,截至2016年末已设立消费金融公司21家。金融市场方面,大资管和大投行成为中间业务增长的重点领域,理财产品多元化创新发展,投资渠道、范围、标的逐步扩大,“人+机器”智能化投资模式尝试落地。


3风险管理凸显新特点

2016年,我国正处于新旧产业和发展动能接续的关键期,部分行业和地区的信用风险加大,各类金融过度创新、监管套利和违法违规行为也不断发生,银行业多重风险因素交织。一是产能过剩行业、批发零售业和小微企业仍然是首要信用风险源。2016年以来产能过剩行业经营环境仍较为困难,小微企业贷款质量难言缓解,地方融资平台不规范变相融资有抬头趋势,这些均对银行资产质量形成较大压力。对此,监管层不断创新和拓展不良资产处置渠道,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重启、市场化债转股和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业务落地、地方AMC扩容,都为银行资产质量的改善起到一定作用;二是流动风险管理难度上升。2016年,受央行连续降息后效应和实施利率走廊政策影响,金融机构存款出现活期化;同业业务占比上升,同业资产负债久期错配加剧;与中央银行博弈增加,导致收益率曲线平坦化等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流动性管理的难度。2016年末,央行减少了资金净投放,加快债市去杠杆导致货币市场资金利率一度高企;三是监管套利使得交叉金融产品风险增大。在目前我国金融体系分业监管的大格局下,各个金融子行业的监管标准、风控标准和定价体系并不完全一致,监管套利行为时有发生,部分新业态、新产品、交叉性产品等监管缺失,风险监测和控制难度较大;四是金融机构“走出去”伴随海外合规风险上升。随着境内企业及金融机构“走出去”的步伐加快,我国银行业对“一带一路”战略的金融支持力度加大,银行业服务所面临的风险也随之上升,包括合规和反洗钱风险加大、盈利能力存隐忧、系统性风险隐患增多、国别风险上升以及传统的信用和市场风险等;五是外部风险向银行体系输入的广度和深度增加。2016年来,我国非法集资案件风险加速暴露,集中于民间投资理财、P2P网络借贷、农民合作社、房地产、私募基金等领域,银行业面临交叉风险传染压力。


4行业竞争展现新格局

随着金融市场改革逐步推进、资本市场建设日益完善,银行业面临的内外部竞争不断加剧。一是为有效支持实体经济,有效增加市场主体供给,民营银行设立持续提速。截至2016年底,银监会已批准16家民营银行的申办,其中8家已经开业。实体上市企业、互联网公司纷纷涌入这一新的战场,在科技金融、产业金融、普惠金融等领域战略布局,力求与现有银行展开错位竞争;二是为进一步补充资金,更好地抵御风险,并提升公司治理水平,银行上市步伐持续提速,掀起新一轮城商行和农商行上市潮。目前,在A股上市的银行已达24家,以邮储银行为代表的多家银行完成H股IPO,进一步激发了上市银行的竞争活力;三是以第三方支付、P2P、互联网理财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给银行业经营管理带来一定冲击。随着《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指导意见》相关措施逐步落地,将进一步规范互联网金融相关业务行为,促进其有序、健康发展。


5经营业绩出现新变化

银监会数据显示,2016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为232万亿元,同比增长15.8%;本外币负债总额为215万亿元,同比增长16.0%。2016年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16490亿元,同比增长3.54%;平均资产利润率0.98%,平均资本利润率13.38%。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5123亿元,不良贷款率1.74%,拨备覆盖率176%,贷款拨备率3.08%,资本充足率13.28%,处于国际同业良好水平。

总体看,2016年银行业运行整体呈现出以下特征:(1)资产和负债规模稳步增长,但增速有所下降;(2)净利润增速实现小幅回升,国有行维持正增长压力较大,中小银行表现突出;(3)费用控制更加严格,精细化管理加快推行,成本持续压缩为银行业保持盈利稳定做出了一定贡献;(4)非息收入占比持续提升,迈向30%的台阶,国有大行主要受益于综合经营,中小银行则通过投行、理财、信用卡、结算、代理、托管、咨询顾问等业务的快速扩张逐步赶超大行,成为拉动营收和净利润增长的重要因素;(5)不良率继续小幅攀升,但不良贷款“双升”势头有所放缓,长三角地区资产质量率先出现好转迹象;拨备覆盖率继续下滑,部分国有行逼近监管红线,已跌破150%;(6)资本充足率整体较为稳定,各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效果明显。


二、2017年银行业发展态势展望


2017年,全球经济总体仍然乏力,“逆全球化”趋势、“脱欧”风险、特朗普新政、地缘政治冲突、货币政策分化、金融市场波动、全球流动性逆转等都将对国内外经济金融发展造成困扰。国内经济增长动能处在转换过程中,较大程度上仍然依赖基建投资,民间投资活力不足,内生增长动力尚待加强。我国银行业将依然面临经营环境深刻变化的考验,并对其经营转型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


1货币与监管环境:货币政策转向实质中性,监管取向更加审慎全面

2017年,央行货币政策将从稳健转向稳健中性,更加强调偏中性的货币条件。信贷与货币上,2017年预计人民币贷款增速为12-13%,广义信贷增速放缓,社会融资总量全年增加约20万亿元,基础货币投放更加依赖MLF等创新型政策工具,广义货币M2增速为11.5%,存款准备金率存在下调空间;利率方面,利率中枢仍有望维持在偏低位运行,但利率走廊宽度和利率波动性将进一步加大,在央行“锁短放长”的操作下,利率市场“去杠杆”和“减错配”将继续发酵,收益率曲线陡峭化。汇率方面,预计美联储全年将继续加息1-2次,全球资本有向美国回流的需要,使得人民币汇率仍将面临一定贬值压力。在特朗普当选后,美国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也有所增加;同时,西方发达经济体复苏进程缓慢,外部需求不振,导致国际贸易融资需求的可预测性降低。

监管政策领域,2017年,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下,监管的全面性和审慎性将明显提高,特别是对于表外业务无序扩张、推动不良资产证券化以及市场化债转股等方面将加强监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MPA考核体系不断丰富。2017年起,表外理财、应收及预付款被正式纳入MPA广义信贷指标范围,“跨境融资风险”被列为“一票否决”指标,MPA框架下的广义信贷约束将抑制银行表内外业务的无序扩张;二是流动性管理要求提升。当前银行业主动负债占比较高,同业资产负债错配问题严重,流动性风险管理难度加大,监管层针对此情况,要求流动性覆盖率LCR逐年提高;三是监管思路体现出“重风险、重落实”的特点,银监会将开展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关联套利的“三套利”专项整治,加强法制规章的执行力度、责任人问责力度、监管处罚力度。此外,今年还将召开五年一届的金融工作会议,会议主题将会聚焦于金融体系改革,进一步推动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2公司金融:PPP参与积极性提升,投资银行和交易银行业务发展提速

2016年,实体经济需求的疲弱和资产质量的持续承压,使公司业务发展面临不小的挑战,公司板块营业收入规模下降,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降低。2017年,在实体经济有所企稳、着力振兴实体经济、扎实推进城镇化和一系列国家区域战略加快推进的背景下,公司业务迎来一定的发展机遇,公司业务的内外部环境总体上略好于2016

信贷投向上,银行参与PPP的积极性将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金融等将成为业务竞争重点。2017年,在资产端依然缺乏优质资产的情况下,被挤出房地产市场的资金最有可能集中流向PPP模式的实践领域,主要包括市政工程、交通运输以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根据财政部建立的全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综合信息平台统计,截至2016年12月末,财政部示范项目共计743个,投资额1.86万亿元。其中,已签约落地363个,投资额9380亿元;落地率49.7%。全国入库项目,截至2016年12月末,共计11260个,投资额13.5万亿元。其中,已签约落地1351个,投资额2.2万亿元,落地率31.6%。全国入库项目和落地项目均呈逐月持续稳步上升态势。随着2017年入库PPP项目落地率的提升和项目参与方退出方式的完善,银行参与PPP项目的积极性将有所提升。此外,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十三五期间的重大战略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升级、绿色金融、农业等,也将成为银行业务布局新的重点方向。

业务创新上,投贷联动、投资银行和交易银行业务发展提速。其一,2016年4月,银监会联合科技部及央行发布了《关于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创新力度开展科创企业投贷联动试点的指导意见》,允许在5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首批10家银行开展投贷联动业务试点,各银行积极响应,纷纷提交试点实施方案。2017年,随着银行投资子公司的开业和科技信贷专营机构设立,试点银行的投贷联动项目将加快落地;其二,随着国有企业改革重组路径进一步清晰,2017年,钢铁、煤炭、电力业务整合和海外资产整合将进一步加速,为银行在行业兼并重组、跨境并购、顾问咨询等方面的投资银行业务带来巨大发展空间;其三,作为转型的另一个重点方向,近年来,招商、中信、浦发、民生等相继发力交易银行业务。2017年,随着商业银行转型压力加大,各银行向交易型银行转型的步伐将进一步提速。


3零售金融:按揭贷款增速放缓,消费金融和信用卡继续成为发力重点

2016年,我国金融机构的零售业务发展取得历史性跨越,央行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新增居民中长期贷款5.68万亿元,占新增贷款总量的45%,较2015年增长2.63万亿元。受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快速增长和中间业务平稳发展带动,零售业务收入增长加快,零售板块营收占比有所提高,银行业零售业务发展迈入新阶段。2017年,预计有更多的银行加快向零售银行转型,零售业务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零售板块营业收入在银行总营业收入中的占比提升至35%左右。

按揭贷款增速平稳放缓。2017年,房地产限购限贷和利率折扣政策收紧,将可能导致2016年曾占银行新增信贷近50%的按揭贷款增速放缓。但受优质资产缺乏、住房按揭贷款风险较低等因素影响,各银行仍将继续寻找按揭贷款的结构性机会,居民首套房、改善性住房、保障性用房的贷款会继续保持快于对公一般性贷款的增速。

一般性消费信贷需求旺盛。2017年,面对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的持续推进、全球经济的不景气和市场动荡加剧,消费仍是“三驾马车”中最具发展前景的领域。目前,我国居民消费信贷(不包括住房按揭贷款)在全国银行业的信贷规模中仅占5%左右,与国外成熟市场30%的比例还存在较大差距;与此同时,在政策红利不断释放、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加速升级、消费观念快速转变的背景下,消费金融市场仍有巨大提升空间。

消费金融和信用卡继续成为发力重点。2017年,银行业预计将紧紧围绕城镇居民关注和消费的热点,围绕教育、医疗、养老健康、通信、文化娱乐、旅游等潜在消费领域,大力开拓个性化的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对于表内信用卡分期及消费信贷的配置。同时,银行也会通过进一步加速设立消费金融公司来拓展获客渠道,目前已经有众多上市银行和地方城商行作为主发起人设立或者参股了消费金融公司。不少银行也会继续通过搭建自己的电商平台来弥补自身在应用场景上的短板,增加客户流入,带动消费金融服务需求。


4金融市场:理财增速放缓,委外和资本市场业务加大

2016年以来,受利率市场化、市场竞争加剧、资本市场动荡、资产荒及监管趋严等因素影响,上市银行金融市场业务营业收入增速放缓,占比下降。2017年相关外部因素将继续存在,但利息收入有望平稳增长,并将带动金融市场业务收入增长。

理财增速放缓,中小银行受影响更大,净值型产品成为竞争焦点。2016年,作为理财市场监管年,非保本理财被纳入MPA广义信贷考核口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管管理办法》也进行了内部意见征询,提出了分类监管理财业务、禁止发行分级产品、增加对风险准备金的计提等要求。2017年,“降杠杆、控风险”的监管升级态势、资产荒及高基数都将对银行理财规模的增长起到较为明显的抑制作用,尤其是对近两年理财规模激进扩张但资本金不足的中小银行影响更大。预计2017年银行理财增速将下降至15%-20%,但在市场主体理财需求依然旺盛的背景下,银行整体理财规模有望达到35万亿元左右。2017年,在资产荒与资金荒的共同作用下,以预期收益型产品为主的理财业务增速可能大幅放缓,也促使银行对于打破刚性兑付的需求继续增大,净值型产品的市场争夺变得极为激烈,越来越多的中小银行将投入更多资源对此类产品进行开发。银行理财业务的转型和资管本质回归,也对子公司的成立起到极大促进作用,银行资管子公司在2017年也有一定机会。

大型银行委外和资本市场业务比重加大。在银行理财规模持续增长、优质资产稀缺以及银行资管投研力量难以满足大规模资金投资需求的背景下,2017年银行委外投资仍将保持较快增长,但受监管趋严等影响,增速或将放缓。其中,大型银行抗风险能力强,资金规模大,委外规模将增加;中小银行受政策收紧的影响较大,委外投资规模可能缩水。整体而言,虽然银行委外增速可能下降,但绝对规模仍将有所增长。在资产配置结构上,随着债市调整,偏债类的委外投资面临更大的收益率压力,转向权益类投资是必然选择。而且根据《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对理财业务分类监管的规定,大型银行因拥有规模庞大的私人银行资产和自营资产,在权益类配置比例上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5金融科技:Fintech成为真正的重头戏,金融与科技更深层次融合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科技在提升金融效率、改善金融服务方面的影响越发显著。2015年,全球投入“金融科技”领域的资金高达191亿美元,是2011年的近8倍。在强势资本的支持下,全球已有超过2000家的金融科技公司。在中国,蚂蚁金服、京东金融、众安保险、百度金服等金融巨头将自己重新定义为“金融科技”公司,浦发、招商等传统银行也开始布局智能投顾领域,利用机器和程序替代人力,实现投资决策自动化。

相较互联网金融主要停留在对传统金融渠道的变革,以大数据风控、机器人理财、区块链应用等为代表的金融科技业态(Fintech),正全面融入支付、借贷、零售银行、保险、财富管理、交易结算等众多金融领域,改变着金融行业的生态格局,给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产生更大程度的冲击和影响,也必将引发传统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之间更深层次的融合。

可以预见,2017年,面对新技术带来的机会和挑战,传统银行机构将加快拥抱金融科技,在进一步深化互联网金融布局,加大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开拓力度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创新研发和外部投资、兼并及与金融科技公司战略合作,布局大数据、云技术、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新金融科技,加强数据、技术和应用场景的结合,加速自动化进程,提升智能化投资与理财规划服务,强化新技术下的安全风控和客户拓展,提升金融服务的粘性,打造全新的核心竞争力。


6综合经营:业务分拆加速落地,集团化发展共识加深

近年来,中国银行业在金融混业创新上不断突破。在“加法”方面,获准设立或入股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信托公司、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通过综合化经营实现了协同效应;在“减法”方面,设立独立子公司分拆部分业务,搭建银行控股的混业金控平台;在“乘法”方面,依托互联网等创新手段,通过跨界合作,突破传统银行在经营效率、风控、激励机制及业务流程等方面的局限性,引入更多非传统银行客户。2017年,上述做法仍会持续推进,业务分拆和跨界合作等领域的动作预计会加速落地,更多银行金融控股公司雏形显现。

业务分拆加速落地。自2015年监管层允许银行可以对信用卡、理财、私人银行、直销银行、小微企业信贷等业务板块进行牌照管理和子公司改革试点后,多家银行对此表现出浓厚兴趣,各类子公司分拆尝试屡见不鲜,涉及资产管理业务(4例),养老金业务(1例),信用卡业务(3例),金融服务IT业务(1例),金融租赁(1例)和直销银行业务(4例)。2017年,在MPA监管框架和前期示范效应下,各银行的业务分拆将加速落地。同时,伴随中银租赁和交银国际陆续登陆H股,分拆子公司上市也将成为热点。通过业务分拆,将对各银行的业务发展产生多方面积极影响:(1)摆脱束缚,实现独立考核体系,机制和人才市场化;(2)风险控制管理,实现风险隔离;(3)有利于专业化发展,形成新的金融牌照,培养竞争能力;(4)补充资本金,圈占更多的金融资源;(5)提升银行整体估值。

金控公司模式进一步深化。当前,中、农、工、建、交等国有银行,以及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已各自拥有了证券、投行、保险、租赁、基金等公司,金融控股模式已基本成型。此外,股份制银行也在通过多种方式谋求发展金融控股公司。如浦发银行通过收购上海信托,已涉及基金、信托、租赁、境外投行、科技银行、村镇银行、货币经纪等多个业态;兴业银行通过参股和控股金融子公司,集团化作战特色突出;平安银行、广发银行则通过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保险,间接谋求金融全牌照。2017年,随着金融创新频率的加快和市场竞争加剧,将会有更多的金融机构提速自身的综合化布局,谋求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期货、租赁等主要金融牌照集齐,整个行业的金融控股模式走向深化。

“百信模式”有望被复制。2017年1月5日,百信银行获批,以独立法人形式开展直销银行业务,中信银行和福建百度博瑞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分别持股70%和30%。未来合作中,双方优势互补明显,将利用中信银行的网点优势和强大的金融风控、产品研发和客户经营能力,以及百度领先的互联网技术、海量的用户数据和互联网运营经验,满足客户个性化金融需求,打造差异化、有独特市场竞争力的直销银行。百信银行正式获准筹建,让直销银行从传统银行剥离,成为独立法人的曙光再现,也将直接推动国内直销银行法人化的探索进程。目前,正在申请独立法人的直销银行已有20多家,未来独立法人直销银行的落地将会加速推进。


7国际布局:国际化战略继续推进,海外利润占比不断提升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落实、中资企业“走出去”加速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中国银行业参与全球竞争获得了历史性的机遇,各家银行开始加快在海外市场的角逐,商业银行特别是大型国有银行的国际化战略推进加速。2016年11月,交行国际化布局连落五子,境外机构已横跨亚欧美澳四大洲,覆盖纽约、伦敦、新加坡等全球主要金融中心,并迈出在拉美市场布局的第一步。

2017年,有重点地推动对外开放,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发挥好政策性、开发性、商业性金融作用,成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要精神。5月,中国主导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也将擘画“一带一路”建设蓝图,深化彼此发展战略对接,推动更多合作项目落地,为中资银行的国际化布局和业务拓展提供更大空间。2017年上市银行的国际化战略将继续推进,通过自设和收购兼并,有序开展境外机构建设,填补在主要大洲、主要国际金融中心、与中国往来密切国家的网络空白;并通过境内外业务联动、境外主要金融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和资产组合管理,进一步丰富客户综合金融服务功能,打造境外专业化、特色化优势和新型竞争力。预计2017年中资银行国际业务对于银行盈利的贡献还将逐渐增加,海外利润占比继续提升。


8风险管控:坚守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市场化债转股提速

2016年,银行业多种风险因素交织,风险管控面临更大的难度。2017年,银行业面临的内外部风险因素依然较多,小微企业和产能过剩行业信用风险、大型企业债务违约和房地产市场分化风险、地方政府债务潜在风险、汇率贬值压力和流动性风险、综合化经营带来的交叉风险以及科技创新下的信息安全风险等都不容忽视。为此,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银监会在部署全年工作时也特别强调要关注六个方面的风险,即不良贷款风险、流动性风险、交叉性金融风险、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互联网金融风险、非法集资风险,防风险将成为贯穿2017年的主题。

不良ABS试点扩容。自2016年5月不良ABS重启发行以来,五大行和招行六家试点银行已先后发行14只不良ABS产品,总计发行156.10亿元,占发行试点额度的31%,占2016年信贷ABS的3.99%,发行的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多获得较高的认购倍率,基础资产类别也有所创新。2017年,作为助力银行改善资产负债表、提高资产质量和信用创造能力、拓宽不良资产处置渠道的重要手段,不良ABS试点将进一步扩大,不良ABS发行逐步常态化。

市场化债转股加速。2016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指导意见》出台,中国新一轮债转股大幕拉开。截至目前,四大国有行均成立了专营子公司作为实施机构,也已有多个项目落地,涉及债转股的债务规模已经合计达百亿级别。专营子公司模式是一种综合了信息优势、交易效率、道德风险等因素后的安排,它平衡了效率与成本之后的现实选择,或将成为未来的主流模式。2017年,股份制银行及中小银行的债转股专营子公司有望继续落地,市场化债转股力度进一步加大。


9竞争格局:市场准入进一步放开,民营银行、数字金融供给主体及影响力增加

2017年,伴随金融牌照进一步放开,国有银行与民营银行、大中型银行与小型银行、综合化银行与专业化银行、传统银行与数字银行、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等各领域的竞争继续加剧,整个金融领域的生态会在一定程度上得以重构。

民营银行设立常态化,有望实现全国布局。随着民营银行审批加速,监管机构及时发布民营银行监管政策。2017年1月5日,银监会印发《关于民营银行监管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坚持全程监管、创新监管和协同监管相统一,统一监管和差异化监管相结合,试点经验和常态化设立相衔接等原则,提高民营银行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并表示民营银行组建由试点转为常态化设立。2017年,在西部、西南部等还没有获批筹建民营银行的地区,有望实现突破,一省一行的基本格局形成。从发起及参股公司看,上市公司仍将占到绝大多数,实体企业和互联网公司将进一步结合各自区域经济特点和资源优势,力求展开差异化竞争。

外资银行准入限制放宽,高端市场竞争加剧。近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放宽服务业重点放宽银行类金融机构、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保险机构、保险中介机构外资准入限制。外资进入我国金融业,将产生更加复杂的市场竞争格局,特别是在高端国际化市场,对原有机构业务形成一定挑战。整体而言,放宽外资准入后带来的竞争和促进作用,都将倒逼银行等金融机构不断加强自身创新,以在高端客户服务方面赢得市场。

数字金融势力进一步增加。目前,国家已经逐步开放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大部分牌照,包括第三方支付、保险等。P2P、众筹、第三方支付在内的平台也都相继推出了移动端理财、借贷APP,金融的移动化和普惠性都对银行的传统优势形成挑战。随着互联网技术和金融产业的不断渗透融合,大数据优势逐渐凸显,从支付宝、陆金所到京东金融,一个个金融帝国正在逐步崛起。如以马云、马化腾、马明哲和许家印为代表的商界大佬正在联合布局“恒盈证券”,这或将成为颠覆整个互联网金融的一个产物;在京东2017年年会上,刘强东也提出京东未来要进入证券和银行,京东的保险业务正在筹备当中,即将亮相。


三、2017年银行业经营绩效预测


展望2017年,我国银行业的整体经营情况将有所改善,盈利增速有望维持在5%以内的小幅正增长。这主要源于净息差下滑对盈利的拖累大幅缓解、资产持续扩张且增速放缓的负面效应逐渐减弱、非息收入继续维持较快增长、拨备计提压力减少以及成本管理继续显效。同时,在持续的改革转型中,各家银行的业绩也将出现分化,预计战略精准、治理高效、经营稳健的银行转型效果将进一步显现。


1资产规模扩张速度将小幅放缓

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为232万亿元,同比增长15.8%。2017年,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货币政策的工作思路,货币政策将保持“稳健中性”,这意味着过去两年通过“降准降息”以促进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和降低融资成本的做法将基本结束,2017年的总体流动性状况将弱于2016年。预计2017年广义货币M2增速在11.5%左右,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幅在12%左右。受货币环境收紧、表外理财纳入宏观审慎评估、防风险重要性提升以及商业银行转型加快影响,2017年银行业全年人民币信贷增长预计在13万亿元左右,对应信贷增速为12-13%。上市银行资产扩张将稳中趋缓,预计增速在10.5%左右,略低于2016年。其中,大型银行规模扩张速度落入个位数区间,而中小银行市场份额仍将呈现上升态势。风险收益权衡下,2017年银行业资产结构将继续调整,投资类资产配置占比继续增加,贷款和同业资产占比有所压缩。


2净息差保持基本稳定,全年有望维持在2.2%左右

2016年,受央行五次降息后的贷款集中重定价、资产收益率下行及营改增等因素影响,行业净息差持续下降,截至2016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净息差已降至2.24%,成为拖累净利润增速的重要因子。

2017年,银行业净息差在正反面因素的双重作用下,预计能够保持平稳,全年有望维持在2.2%左右。综合来看,支撑净息差趋稳的正向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经济回暖迹象明显,企业融资需求回升;二是贷款重定价和营改增的负面影响已逐渐消化;三是货币政策趋紧对其总体议价形成支撑,存贷款基准利率大概率保持不变。从负面看,拉动净息差下行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银行流动性压力增大,活期存款占比提升和负债成本进一步下降的空间都十分有限;二是债务置换推进对资产收益率的压制仍在。


3非息收入保持较快增长,上市银行非息收入占比站稳30%

在净利息收入减少、资产质量压力依旧较大的情况下,非息业务成为推动银行业盈利增长的重要引擎。2016年,上市银行非息收入占比迈向30%的台阶。2017年,受利息收入占比持续下滑和市场多元化需求增加影响,我国银行业的非息收入占比预计将继续上升,并仍将是贡献净利润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股份行、国有行和代表性城商行表现依旧突出。但受到实体经济疲软、监管趋严、风险因素增多等影响,非息收入增速将略有下降,上市银行的整体非息收入占比站稳30%的关口。

从业务构成看,受去年三季度正式实施的调降银行卡刷卡手续费的新规影响,2017年银行卡、支付结算类手续费收入增长面临一定压力;受制于表外理财纳入MPA考核的监管约束,理财规模增速下滑,理财手续费收入将有所下降,中小城商行和农商行受影响更大;而随着居民收入和财富管理需求的持续增加,代理和托管类手续费及佣金仍有较大上涨空间;受行业兼并重组、企业“走出去”加快、投行和金融市场业务持续发展推动,顾问咨询、国际结算、投行和投资类业务收入预计将保持较快增长;其他业务收入方面,受益于综合化经营带来的协同化效应,保险、基金、投行、租赁、信托等子公司的利润贡献进一步增大。


4资产质量边际改善,不良率将小幅上行

2016年末,平安和宁波银行连续三季度不良率环比持平,不良率企稳的迹象愈加清晰;三季度不良净生成率为1%,连续第三个季度下行;长三角地区经济有所企稳、企业盈利有所好转。

展望2017年,银行业资产质量压力的边际改善将会持续,预计将进入不良生成的稳定期。主要驱动因素如下:一是经济出现企稳迹象,改善资产质量预期。2017年宏观经济有望延续去年的企稳态势,GDP增速在6.6%左右,政府依然将维持稳健的宏观政策基调,保证经济平稳增长。宏观经济的企稳对银行业基本面改善形成重要支撑,风险大规模集中暴露的可能性不大;二是长三角地区的私人部门去杠杆已取得良好进展,不良释放已接近尾声。从国有大行分区域的不良数据加总看,近年来长三角地区贡献的不良已出现大幅度下降,不良暴露高峰已过;三是“一带一路”加速推进和美国加大基建预期,将带动顺周期行业的盈利改善。2017年,全球有望迎来新一轮大宗商品、重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周期,助力银行资产质量的改善;四是不良资产处置的工具日益多元化,减缓不良化解压力。2017年,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银行将进一步扩围、市场化债转股配套政策陆续出台、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加快实施以及地方AMC扩围等,都将进一步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和风险管控力度。

但考虑到国有企业聚集的环渤海、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未完成去杠杆、不良也未充分出清,加之拨备覆盖率下降带来的核销处置空间不断缩小,2017年,银行业的不良净增加额仍将大于2016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将维持在1.8%左右。此外,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推进,调结构、去产能力度进一步加大,银行业关注类贷款和逾期贷款数据反映的潜在资产质量压力仍然突出,拨备覆盖率监管指标有望在2017年有所放松。


5业绩整体向好,盈利增速有望维持5%以内的小幅正增长

2017年,银行业虽然仍然面临诸多压力,风险因素增多,但基于对宏观形势的整体判断,以及上述业绩主要驱动因素的变化趋势,总体认为银行业的盈利增速仍将维持在5%以内的小幅正增长,ROA保持在1%左右。

从主要贡献因子看,一是净息差下滑对盈利的拖累大幅缓解。目前银行业70%以上的营业收入仍由净利息收入贡献,在净息差稳定的情况下,净利息收入反弹会带动拨备前净利润增速大幅改善;二是资产持续扩张,其增速放缓的负面效应也将逐渐减弱。2017年,将会有更多的机构如招行一样,在力求资产规模小幅扩张的前提下,依托零售和中间业务实现净利润的快速增长;三是非息收入继续维持较快增长,轻型化改革方向日益明确;四是在拨备计提压力减少以及成本管理继续显效的拉动作用下,银行业绩增速总体将呈现向好趋势。


6资本补充压力不大,资本充足率将在高位维持稳定

截至2016年末,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3.3%,资本状况总体良好。2017年,A股IPO提速带动新一轮银行业上市潮、优先股推广将促进更多机构运用新型资本工具、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计划可能落地实施等政策,都将使得银行业资本补充渠道将更为多元。同时,2017年,在第一批6家银行获得实行高级法后,包括中信、浦发、民生、兴业、光大、华夏、平安等股份制银行已经提交相关申请或者进行相关准备工作,均有可能作为第二批银行获批实施资本管理高级方法,将带来银行资本的节约。



民银智库金融研究团队

minshengyinhang


黄剑辉         huangjianhui@cmbc.com.cn

王一峰         wangyifeng5@cmbc.com.cn  

张丽云         zhangliyun@cmbc.com.cn    





联系人|刘德伟(微信:deweiliu)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