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新供给派”学者:经济企稳,应继续推动转换动能

2017-04-17 华夏时报网 新供给经济学论坛

特约记者 米方 北京报道

尽管近期市场对于宏观经济的多空分歧仍然较大,但一季度宏观数据却显示了积极乐观的迹象。4月13日,发改委表示,初步判断,一季度经济实现良好开局,保持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4月15日,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人民网联合举办2017年第一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多位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专家成员,深度讨论了过去几个月宏观经济变化趋势和特征,主张继续深化供给侧改革,转换动能,推动升级。

今年经济有望企稳入“常”

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理事会理事长、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洪崎表示,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根据中央的部署全面推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年,也是中共十九大召开之年,经济实现稳中求进至关重要。4月上旬已陆续公布今年一季度进出口、PMI指数,据民生银行研究院等研究机构预测,2017年第一季度GDP有望同比增长6.8—6.9%,经济结构得到优化,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总体上开局良好,为全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洪崎认为,值得注意的是,经济也面临着多方面突出问题和矛盾。防控资产泡沫、管控金融风险一直是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实体经济中企业投资效率不高、盈利状况改善也不容乐观,中国经济微观基础改善仍需作出持久的艰苦努力。从面临的外部国际经济环境看,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在政治、经济、政策方面的不确定性,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仍需密切关注。

洪崎提出,必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想办法,加快转换发展动能,推动转型升级,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平衡。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财政部原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认为,2016年,宏观经济增速出现了2010年以来绝无仅有的小平台,一系列指标正表明中国经济运行中的亮点在不断增加。如果经济能够在2017年实现与中高速增长平台对接,那么所谓“L”型的转换将在今年确认。同时,“新常态”的“新”明朗之后,“常”待实现,而今年有望进入“常”之年。

“从GDP、PPI挖掘机指数、工业增加值、企业利润、用电量、货运量、房地产业表现、居民消费等多项经济指标可以看出,中国经济运行中的亮点正在日趋明显。但不应忽略近年来经济问题社会化和政治化带来的一些处置不当形成的突发冲击,及民营企业国内投资下降和海外资产配置冲动。”因此贾康建议,在亮点纷呈与矛盾制约并行的2017年,应该在积极财政和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的组合框架下,在“三去一降一补”的过程中注重总结以往经验,让市场充分作用,力求趁势完成中国经济探底,企稳入“常”。

注重对风险因素的把控

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成员、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博导、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稻葵认为,三方面因素助力经济回暖。首先是早前,由政府引导、市场自发调节的去产能措施开始发力,钢铁、水泥、煤炭等行业改革带动了上游产品的价格回升;其次,俄罗斯、巴西、南非等国家,2016年开始出现经济正增长,带动了贸易出口。尽管出口对中国经济贡献的比重在下降,从过去占GDP的30%降到目前的13%;第三,房地产行业带动的产业链条增长,2016年房地产投资开发增速约6.5%,随着近期房地产政策的调整,预计2017年投资开发增速约2.5%,远低于GDP投资整体的增长。

李稻葵表示,此轮经济回暖,有相当一部分是自身的周期性影响,是否构成拐点还有待观察。他认为,研判经济走势要注重对风险因素的把控。从美国方面看,减税、关税调节等给国际市场带来了不确定性;从国内看,我国大量固定收益的金融产品用来支撑长期建设,如何稳定经营、把控风险值得关注。

李稻葵还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激发经济自发增长的能力有待提升。2016年固定资产投资8.1%,其中基础设施建设占20%的增长,以政府引导为主。如何激发民间投资的热情,有待思考。

大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央行金融研究所原所长姚余栋表示,美、欧等主要经济体即将开始的缩表进程将使得全球基础货币下降,预计M2将出现断崖式下跌,全球经济将面临流动性问题。因此姚余栋认为,在提供基础货币的主要央行都要开始收缩时,人民币将肩负起缓解和改善全球流动性的使命。

姚余栋说,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探索设立人民币海外合作基金,用好双边产能合作基金”可以是补充全球流动性的具体途径。他预测,未来五年全球流动性的缺口将达到10万亿SDR左右,相当于100万亿元人民币,而“一带一路”沿线的60多个国家占到50—60万亿元左右。姚余栋建议人民币海外投资基金初始量在1万亿元人民币左右,未来10年逐步增长到10万亿元左右。

他强调,设立人民币海外投资基金应符合宏观审慎管理,一方面要对将来在境外使用的用途加规定,另一方面要对兑换成其他货币加以限制,避免给离岸人民币市场带来过多压力。

新实体经济应走天生全球化道路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华软资本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王广宇说,新旧动能转换是今年以来大家讨论非常多的话题,李克强总理也在多次工作考察中讲到,让新动能逐步挑起大梁,让旧动能不断焕发生机。经济发展中间必然遇到新旧动能转换的问题,当传统动能由强变弱时,我们在想新的动力来自哪里?当然另一方面,新旧动能又密不可分,新动能不仅可以催生新技术,也能催生新业态,还能催生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所以,王广宇认为,新实体经济应是能够有效满足客户的真实需求、科技含量高、容纳现代人才就业、生态环保可持续的新型经济业态,其与虚拟经济不是对立,且是当前经济主体真正意义的回归。他表示,新实体发展应注重依靠新的科学技术、新的商业模式、新的投资范式、新的产权环境、走天生全球化的道路五大方面。

他表示,走天生全球化道路是新实体经济发展的第一选择。这与传统企业在本国站稳脚跟后才去海外拓展的发展轨迹不同。在今天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产业分工调整、互联网飞速发展,这使得今天企业一创立就可以是全球化的企业,面向全世界采购原料,面向全世界生产制造,在全球范围寻找资源、寻找投资者。而这一现象已经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多个国家存在。王广宇还提出,新实体经济就是中国经济的未来。要促进新实体经济的蓬勃发展,不仅需要全社会力量不断创造,还需要政府对建设性的创新给予保护和鼓励。

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成员、德意志银行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及股票策略主管张智威表示,中国经济之喜在于对金融风险的控制初显成效,非银金融机构杠杆在降低;而中国经济之忧在于房地产泡沫反映的经济虚实有点失调。他认为,经济虚实比例略有失调也是当前政策控制的主要风险点,已经看到包括郑州在内的城市通过增加土地供应为房价“降温”。张智威提出,未来几个月是关键时期,可继续关注房价上涨较快城市供地政策的变化。

供给侧改革要向增量转型

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副秘书长、诺亚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员金海年认为,“供给侧改革要从存量向增量转型。”他说,目前经济面临四个方面的挑战,第一个挑战是经济如何稳中求进。他解释道,由于去年同期相对基数比较低,建议看一下第二季度的数据再做判断。第二个挑战是环境污染和资源稀缺性的问题;第三个挑战是城镇化进程的挑战;第四个挑战是全球化的挑战,尤其是贸易保护主义的回头和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以及经济金融本身的危机和政治风险、地缘风险所带来的双重矛盾。

金海年表示,供给侧改革需要深化,未来要从四个方面发展新供给:一是新科技,能否使科技的研发与资本、市场、产业三者相结合,进入良性循环的模式;第二是新经济,即商业模式的创新,以及站在全球化角度重新进行产业的分工和国际的分工,包括新的城镇化,能够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高速的增长;三是新资本,核心就是回归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不要过多的强调投资功能,强调融资能不能为企业创造相应的价值,实现创新和风险的平衡;第四是新资源,无论城市的土地还是农业的土地,包括农业的创新,这都是未来增量供给侧改革的重点。

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副秘书长、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提出了四点政策建议:第一,从内部的角度,以我为主,练好内功,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提升国际竞争力;第二,聚焦发展实体经济,保持制造业竞争实力;第三,加快科技创新,完善产权保护,成为引领全球经济的主导力量;第四,提升人才资本红利。

黄剑辉认为,不少人说没有人口红利了,其实更重要的是人才红利,因为只有人才多才是红利,人口多也可能变成负担。(编辑 严葭淇 主编 商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