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藏当代艺术中的佛法精神

2017-11-22 醍醐君 出关 醍醐


醍醐联合创始人张俊彦参与录制的《出关》节目近日在网易佛学频道上线。

节目中,他分享了近年来在西藏当代艺术中遇见的感动——无论冰佛,还是梦幻佛像,无不直指心性——正是这些凝结了喜马拉雅智慧的作品,令我们得到醍醐。特与各位分享讲演。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d0505z1uzw6&width=500&height=375&auto=0


大家好,我叫张俊彦,是醍醐的联合创始人。我具体的工作是发现探索西藏文化中那些最奥妙的地方和那些最棒的艺术家,帮助这些遥远的文化和艺术家“出关”。


我之前大概有八年的时间在做记者。记者这个工作我到现在都理解它是最接近佛法的一种职业,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每天都在面对生死,每天都在面对无常。2011年3月份的时候日本海啸发生了,有成千上万人死亡。第二天我来到了日本延寿县,看到无数的人在这样的一场劫难过后,他们的第一选择是去到了当地的寺院,在那里祈福,希望未来的生活能够平稳得过下去,不要再被这样的灾难所侵袭了。


我当时觉得有那么一点点困惑——灾难发生之后你难道不应该先去寻找你的亲人,先去处理别的事情吗?到2012年的时候,我去了西藏旅行。那一次,我慢慢地开始对他们的这种选择有了一些理解。



初见冰佛


冰佛,嘎德

装置,观念摄影,2006


我们在西藏见到了很多先人留下的非常优秀的艺术作品,包括壁画、雕塑,也包括非常多、非常雄伟的寺院。但是更让我记住的,走到我内心的是一件非常特殊的一件当代艺术作品,它的名字叫“冰佛”。它是一组观念摄影作品,由六件照片组合而成。这件作品是一个朋友无意中介绍给我们的,我忍不住想去了解它背后的故事。



2006年,西藏一位著名的艺术家嘎德萌生了一个想法,他从拉萨市旁边的拉萨河里取水,把它冻铸成这尊佛,然后把它放回拉萨河里,记录它消融的过程。从有到无,这个作品带给我们非常深的一种震撼。我不禁会想起西藏广为人知的一种艺术形式,沙画坛城。如果看过美剧《纸牌屋》的话,可能会看到僧人们用彩色的沙,堆起一座非常雄伟的壮阔的坛城,在堆成的那一刻又把它推倒了。为什么呢?它要告诉大家什么叫无常,向大家展示世间的一切都是在变化的。


冰佛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可以看到佛法所说的四个字“成、住、坏、空”在这个作品中都能得到体现。 39 37820 39 14941 0 0 2012 0 0:00:18 0:00:07 0:00:11 3132是一件让我内心感受到震撼的作品,它没有通过说理的方式给我们太多的解释,但是当你看到它的时候,你能够明白每天发生在你身边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事务,你该如何去面对自己的情绪,如何去面对世界的无常。


“佛化万相”台北大展现场


三年前,我和同伴们一块创立了醍醐。创立醍醐的初衷是受到这种伟大文化的感召。有时候,我经常会想起著名艺术家马蒂斯说的一句话,他说在他生命的行进过程中,不再是自己选择生活,而是生活选择自己。在西藏的每一天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感受。


创办醍醐之后不久,我们决定要到台北去做一场展览。做展之前我们遇到台湾美术馆馆长和政商各界精英人士的时候,他们都会问,你们想展出什么样的作品?在他们的观念中,西藏艺术不外乎古代的唐卡,或者说传统的唐卡,再或者说就是金铜佛像等。我们说西藏还有当代艺术,他们简直难以想象。



我这个时候最大的念头就是把冰佛给他们看,让他们知道西藏当代艺术也有非常杰出的作品。于是起心动念去策划冰佛到台北的展出。在团队商量的过程中,我说,冰佛就像佛教文化在当代传播的一个大黄鸭,让更多人在面对它的时候,能直接感受到佛法中智慧的魅力。


我们当时从西藏运了一吨左右的冰川水抵达台湾,与台湾的源头活水融合。然后邀请了台湾最著名的冰雕大师吴廷国先生,他和冰佛的原作作者嘎德老师合作,雕塑了一尊一米八高的冰佛。开幕那天,当冰佛徐徐揭开它的真容的时候,所有的人都被它震撼了。我们把冰佛融化下来的水装成小瓶,分享给所有来观展的民众。民众他们排着队在冰佛前,领取这样很特别的一个小的纪念物。手中拿到这个小瓶的水其实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重要的是当他面对冰佛的那一刻,他能彻底地、直接地、直观地感受到冰佛这个作品所要传达的理念。


醍醐主办的“佛化万相”台北大展画册被诚品书店放在显要位置


我看到有人在冰佛前驻足甚至长达一个小时,他看到水慢慢地从佛的额头上化成水珠流下来,一直流到最底下的底座,汇入刚才已经流下来的那么多水中。他真正在直接地感受到成、住、坏、空。冰佛这个作品最特殊的一点在于,它完成的状态并不是它雕刻完成的那一刻,而是它向所有人展示无常魅力的这一刻,它融化的过程才是它完成的过程。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意识到西藏当代艺术值得我们去发现,去探索。我们的观众也开始问我们一个问题,西藏当代艺术到底是怎么发生的?所以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第二个故事是关于一组梦幻的佛像。


梦幻佛像


Shambala Of the Modern Times,贡嘎嘉措

100*119cm,限量版艺术微喷、金银箔

ap/10-5,2009

醍醐艺术中心·上海


我们来到西藏一年左右的时候,我们发现了一系列的非常棒的艺术品。这一幅叫当代香巴拉。在汉传寺庙常见的佛像一般来说都是金铜或者木质的,正襟危坐端放在寺院大殿正中央,我们一定对它是顶礼膜拜的。我们可曾见到过这么轻松的佛像,这么诙谐的佛像,这么多元而丰富多彩的佛像?我过去从来没有见到过。所以我看到这幅佛像的时候,我忍不住想去了解,到底是谁创造了这么梦幻的佛像。


人们告诉我一个名字,叫贡嘎嘉措。他生活在纽约,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办法跟他直面相对。我们加了微信,开始通电话,了解他创作的想法。直到两年前,我们在拉萨见到了他。我们在聊天的过程中,他回顾起这段经历,我们才了解到西藏当代艺术是怎么发生的,他如何与佛教的这种非常重要的智慧融合到一块,成为启迪人生的重要媒介。


1980年代的贡嘎嘉措(左)


各位可以看到,右边这张照片的左边这一位就是他,非常桀骜不驯的一个青年。这是1986年的照片,他正在经历人生非常重要的一个时刻。他跟我聊天的时候告诉我一个非常让我惊讶的一个事实。我们都知道西藏是一个佛国净土,所有的人都是非常虔诚的佛教徒。你们能不能想象像贡嘎嘉措这样的一个人,在1984年的时候,他最大的梦想是要做藏族的雷锋。为什么呢?因为他1961年出生之后,他所经历的那个时代给予了他这样的教育。到1984年,西藏宗教开始恢复生命,恢复社会活动的时候,他看到奶奶家出现了佛龛。他说他第一个反应是怎么可以搞这样的宗教迷信活动?这是在八十年代生活的藏族年轻人真实的想法。


好在1980年代,整个中国的大地上都有一股思潮在兴起,叫寻根文化。贡嘎嘉措当时在北京就读,他同样也受到这样的思潮的影响。他忍不住地想去了解,西藏的传统文化到底是什么?人们常常说的佛法到底是什么?我的民族真的过去几百年来都是信奉佛教的一个民族吗?为什么他们会这么虔诚地去信奉这样一种宗教?它其中所蕴含的智慧对我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个时候他去找各种人了解佛教的文化根源,他甚至花了四年的时间学习唐卡这门古老的艺术,它有非常严谨的法度。


贡嘎嘉措也直言不讳地说,在那四年时间里,他想要去打破佛像的造像形式,创造自己的佛像。他说,为什么佛像一定要按照那个形式画呢?为什么不能按照我想要的方式画呢?他做了非常多的尝试,画了各种各样他想象中的佛像。但是,最后的最后,他发现所有的佛像万变不离其宗。千千万万的人,成百上千年来已经无数遍地塑造了这么一个形象,这个形象是高度提炼、高度浓缩的,它折射出佛法凝聚两千多年的智慧。从那时候起,他开始寻找西藏文化如何进行当代表达,他想象中的传统形式和时代精神能不能有所结合。


1980年代由贡嘎嘉措参与发起的“甜茶馆画派”


他先去了英国圣马丁中央学院学习艺术学。在那里,他度过了非常特别的几年,他经历了东西方文化真正的交融。他后来在中国大陆出版的《周末画报》上写过一篇专栏,叫《浴室里的佛像》,讲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他刚到英国时,英语不好,朋友邀请他去一个Party作客,他不知道怎么样和别人交流、接触,于是他就闲庭信步自己逛,逛到了那座别墅里的一个浴室。这时候的贡嘎嘉措和1984年的贡嘎嘉措已经完全不是一个人了,这时候他已经意识到佛法对他有多重要,佛教的智慧和精神对他是多么重要的支撑。就在他逛到浴室的那一刻,他突然发现佛像出现在最不起眼的一个角落里,甚至还蒙着一点灰尘。这时候他觉得非常地羞辱——怎么可以把我们崇奉的、高高在上的佛像放在那样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潮湿、阴暗,甚至让它蒙灰,那不就是让它蒙羞嘛!


他离开了朋友家。接下去的几天里,他都在痛苦地思索,到底故乡的文化是如何理解的?几天之后,他慢慢的放下了心头的愤懑。他说,也许东西方文化互相就是不了解的呀,也许我们的佛陀对西方人来说只是一个哲学家,也许外国人会用一种更轻松的角度来看待佛法呢。那这个时候他开始寻找,有没有可能用一种方式让彼此互相理解呢?


Buddha@hotmail,贡嘎嘉措

限量版艺术微喷,2006


从九十年代末一直到2006年创作出我背后的这幅作品《Buddha@hotmail》,他整整蛰伏了十年。2006年,他从女儿的手工作业中找到了拼贴画这样一种非常特别的元素。他创作的这幅作品,可以看作是这个系列作品的一个先声。虽然它非常简单——我们可以看到,这尊佛像是由动漫贴纸构成的,很卡通,狮子王、机器猫等都会出现在其中,让人忍俊不禁。这样的作品让外国人也有亲近的感觉,大家不会觉得佛像非常陌生,非常遥远,忍不住想要凑上前去,看看里面有没有自己非常熟悉的动漫偶像。


这样的创作一发不可收拾。刚才我们看到的《当代香巴拉》是09年的作品,那年,他也第一次成为了威尼斯双年展这个国际舞台上的藏族艺术家。在之后,他又有了更加进一步的作品。这一幅是《Buddha In Our Time》——我们时代的佛陀,或者叫当代佛法,或我们这个时代的佛教精神。


Buddha In Our Times,贡嘎嘉措

限量版艺术微喷,2010


这幅作品就更加有深度和含义了。这幅作品创作于2010年左右,他受邀去了中东的卡塔尔,为当地的博览会做作品。他观察到那座城市中有一种非常特殊的现象。因为石油国家的石油非常便宜,不限制大排量汽车的购买,所以在卡塔尔街头可以看到无数大排量的汽车。与此同时,很多人在高楼琼宇里正在非常焦虑地在探讨气候变暖问题。他觉得这构成了一幅非常荒谬、非常当代的一幅图景——人们一边制造问题,一边又在烦恼着如何解决它,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写照。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幅作品当中,有非常多的汽车和飞机在佛陀的上空盘旋。《Buddha In Our Time》,我们这个时代的佛陀,或者说它所宣扬的佛法,依然对我们是一个重大的启迪——我们如何认识我们的欲望?大排量汽车和一辆QQ到底有什么区别?我们为什么一定要一辆大排量的、四缸的汽车,才能显示我们的身份,才能找到我们的存在感呢?我们有没有可能与我们的欲望和解?有没有可能通过排除欲望给我们制造的麻烦,让自己变得更开心一些?


从这些作品开始,我们发现,西藏艺术家不断在创作优秀的作品。醍醐和我个人都希望成为这些作品的发现者,把这些非常优秀的艺术家和非常优秀的艺术品带到更多人面前,让更多人能看到这些作品中所蕴含的佛教精神。


更多佛法精神的当代表达


色界,巴玛扎西

150*150cm,布面丙烯

2014

醍醐艺术中心·拉萨


我们开始去寻找这些艺术家,向更多人介绍他们的作品。比如巴玛扎西。巴玛扎西是一个天才般的艺术家。三十年前,八十年代的时候,他还是个卡车司机,你无法想象他现在在做这样精彩的绘画。这幅作品是他近十年来最棒的一幅,叫《色界》。我们都知道佛教把人世间分成了若干个序列,对于《色界》,我的理解是描绘那些有心向佛,但是还没有放下执着,还没有与欲望和解的人类。他把这些人类刻画成猿猴的形象,也是人类最初的形象,如果我们回到最初去审视我们的欲望,会不会觉得很可笑呢?


禅修,诺次

装置、观念摄影


再比如《禅修》,西藏当代艺术家诺次创作的这幅作品。我们仿佛看到一位高僧坐在沙漠上,远眺远处的雪山。这件作品与西藏本地的文化视觉元素有很大的关系——西藏僧人在早上念完经、做完早课之后,都会把僧袍堆砌成这个样子,然后人离开了。这是一件两百年前的僧袍,有无数人把它穿上,又把它脱下,无数人穿着它念过经,获得了启迪,获得了证悟。当他们离去,从这个世界离开时,他们留下的证悟,他们留下的给后人的精神财富是不会磨灭的。所以这个作品给我们提供非常好的一个启迪,就是人如何与时间相处。


除了这些成熟的艺术家外,我们也在不断发掘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他们的作品当中同样深具佛教精神。比如说像这位艺术家索朗次仁。


彩虹佛之五,索朗次仁

2017


索朗次仁白天是一个公务员,在中印边境的一个小镇上工作。但是到了夜里,他就忍不住要继续他的艺术创作。他是学唐卡的,但他一直进行当代艺术创作。这个系列叫《彩虹佛》,我们看到的是里面的第四幅作品《彩虹观音》。这个系列作品其实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佛法和彩虹简直是同构的。彩虹是什么呢?我们在远处看到彩虹非常斑斓夺目,但是当我们凑近的时候,会发现原来以为实有的彩虹其实是虚有的,它只是光线的折射。佛法告诉你同样一个道理,你认为一切实有的东西,当你真正去了解它的本质的时候,会发现它是在不断变化的,就像我们刚才看到的冰佛是成、住、坏、空的。


有时候我们也会鼓励一些传统的艺术家去进行当代创作,他们也会给我们很多惊喜。西藏当代艺术的魅力在于它不拘泥于形式,它是一个开放的窗口,所有人都可以进入到这个窗口,用自己的智慧去创作。譬如说这一块草皮,它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作品。


诺央,旦增达杰

草皮、综合材料,2015


两年前我们做了一场西藏当地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现当代艺术展,主题是“牦牛”。但我们跟每位艺术家说,希望你们创作的作品不仅仅只有牦牛的形象。


这是一位唐卡艺术家给我们奉献的作品,他叫旦增达杰。旦增达杰接到我们的请求后,他动了动脑子,他说画一幅唐卡可能没有办法进行足够的表达,他突然想到了他的老家那曲。那曲在西藏的北部,是一片草原连片的地方。他去到了那曲,然后挖出了这样一块草皮,连带它底下的泥土,一块运到拉萨。他花几个月的时间把这块草皮在拉萨养活了。在开展前一天,他用最隆重的方式去装裱这块草皮,把它运到展场,然后在旁边放上了一个滴水管,邀请每一个观展者用滴水管为这块草皮滴几滴水。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草皮滋养了牦牛,牦牛滋养了藏族,那人类才得以生存,所以我们要去回馈大地,回馈母亲。等到展览结束时,他又把这块草皮运回了那曲草原,把它回填回了原来挖出它的地方。然后告诉大家说,所有的一切都是在这样的轮回的过程中。


白居寺壁画


去年底的时候,我开车去了西藏非常边远的一个小县城,叫江孜。江孜有一座非常著名的寺庙,叫白居寺。大家可以看到它最著名的建筑就是这个佛塔,差不多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那里面的壁画,都是十四、十五世纪左右的壁画,非常的精彩。我在观赏这些壁画的时候久久不能自禁,同时我看到无数的当地藏族老百姓和我一样,一大早就来到了这个佛塔,在这个佛塔周围转经、流连、徘徊,祈求未来的幸福。我发现艺术这种魅力就是经久不衰的,它可以跨越时间,跨越对艺术的理解,跨越所有的载体。因为佛法精神对不论哪个时代的人们,都能给予最大的一种启迪。




招聘 | 坐标上海、拉萨,分享喜马拉雅的美好

查看醍醐开放职位


醍醐艺术中心·拉萨

拉萨市仙足岛环岛南路 0891 6626599

醍醐艺术中心·上海

上海市徐汇区高安路30号(衡山路口) 021 63152563

醍醐古城店·拉萨

拉萨市大昭寺八廓街转经道东街13号 0891 6500134

醍醐衙门店·拉萨

拉萨市大昭寺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口 0891 683192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