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藏老照片 | 用镜头讲述藏地僧侣的信仰与日常

2018-01-19 老猫 杨延康 醍醐


这是来自喜马拉雅的

第 661 份礼物



行走藏地数十年,杨延康孤独前行,拍摄了成千上万张的西藏人文风情,同时也完成了关于信仰的摄影专题——《心象》。


在他的作品中,藏地僧侣生活被真实呈现。我们选取了一些精彩老照片,希望在冬日的周末,给你带来一份来自喜马拉雅的安宁。




▲文|老猫  图|杨延康

我对西藏的印象似乎永远停留在风尘仆仆的沧桑感之中。那些装饰得小资的旅社,修建得一尘不染的广场,对我个人来说都是陌生的。那是商业的城市,和我感觉中沉稳的、安详的西藏格格不入。至少,那不是我的西藏。


▲文|老猫  图|杨延康


在杨延康的照片中,我又看到了我的西藏,那些布满皱纹的面孔,那些狭窄的街道,以及虔诚的、简单的生活。我还看到恶劣天气和高山峻岭也压抑不住的磅礴大气与生机勃勃:高高飘扬的经幡,夸张的姿势,广袤的天空与草原。是的,我们都管拉萨叫阳光城,但阴郁的天空中,冲破云层的阳光,才是西藏的阳光。



▲文|老猫  图|杨延康


每个人都有自己对西藏的解读,但有一种不好的习惯,正一点一点蔓延开来,那就是把去过西藏,当成一种值得炫耀的资历。来到八角街,就好比在纽约乘坐过地铁,在巴黎泡过咖啡馆,随着西藏旅游的日渐发达,这样的炫耀显得越来越浅薄。


▲文|老猫 图|杨延康


是的,西藏不是度假胜地,不是小资的砝码,西藏是要用心去读的,要站在西藏人的角度上,去感觉体味他们的思维,去解读他们虔诚的原因,去呼吸那里尘土的味道,那里酥油的味道——在艰苦的环境中顽强地成长,在恶劣的气候与地形中,拼命地展示自己的生长的欲望。


▲文|老猫  图|杨延康


杨延康,他是完全有理由做到这些的。他不是一个科班出身的摄影家,他没有优越的成长环境,他以前只是一个机修工,一个面点工,一个杂志的发行员。他曾经是无声无息的,卑微的,就像河流中的一滴水,可能挂在草叶上,渗入泥土中,或者就那样随波逐流地漂走。但他是一个不甘寂寞于命运的人,他凭着自己不懈的努力,终于找到了机会,然后成为摄影家。


▲文|老猫  图|杨延康


杨延康说,他也拍摄过一些名人,做一些商业上的事情。但他一到陕北和西藏,就又是另外一种生活。所以我判断,他更知道出世与入世的道理。他知道什么是生活所必需的。不图虚妄的名利,追求沉静,我想是一个艺术家所应该具备的品质。真正的艺术家会通过不痛途径的修炼,逐渐达到这样的境界,杨延康靠的是他的信仰和他的相机。


▲文|老猫  图|杨延康


在我们这个社会中,不浮躁,不甚嚣尘上的地方越来越少。西藏,它的安静也在逐渐被打破。没有办法,这是必然的事情,虽然心里有悲哀,不愿去面对,但也必须接受,因为每个人都有追求物质生活的权利。在那个淳朴的文明逐渐萎缩和消失的时候,记录下它们,保存下它们,给后人作为榜样和念想,作为精神的力量,是杨延康和其他艺术家、文化人都在做的事情。这个工作,是对个性的张扬,也是对庸俗化、标准化、概念化的最有力的抵抗。


▲文|老猫  图|杨延康


“每个人来到人世间是注定要与一些人和事结缘的”,杨延康这么说过,他这辈子可能终身与摄影、与宗教、与藏民族结缘了。杨延康用摄影为我们讲述一段他心底里的藏地故事,以后的人们,看着他的照片,会怀念那个被岁月折磨得苍老,但又是最年轻的高原。那是一个多么有力量的地方。


▲文|图 杨延康


“ 2007.3.4 正月十五 夏秀寺。


过年的寺院有各种活动,每位僧人家都会来许多亲戚,很热闹,真有些过年的味道。年轻的牧民小伙子又到草原上耍车技去了,大家围成一个圈呼叫着,这里没有传统的赛马节,牧民的后代都骑上了摩托车。我在寺院的附近一家餐厅吃了午饭后上到晒佛台草坡上独自躺着晒太阳。看远远的山,想念朋友们。


▲文|图 杨延康


2007.9.13 藏历八·三 毛庄乡。


过了桥,我进了尕丁寺,一栋修好的学校出现在眼前,进了学校,见到许多孩子都在上课,但却没有一个老师,上课的是几位寺院的僧人。


▲文|图 杨延康


尕丁寺孜荣村小学,是陈林更恰活佛修建的,学校修得十分好,今年2月份开学,学生是尕丁寺附近几个乡的孩子。


一年级中有6岁的孩子,也有16岁的少年,因为他们都没有上过学。学生共有324人,一个班坐了60多人,问及为什么没有教师,僧人们说本来县里派了两位教师来学校,但不知道为什么没有来。出家的僧人本身没有多少文化,一所学校应该是教授各种课程,藏文、语文、数学、英语等等。


▲文|图 杨延康


2007.9.25 藏历八·十四 中秋节 甘孜县。


今天是中秋佳节,早上还不到6点,普布活佛、康大姐和去捡牛粪的觉姆们便起床了,天还没亮。普布活佛,在康区有两个尼姑寺院,150多位出家女尼,还有一个养老院,有20多位70岁以上的孤身老人及几个孤儿。一袋牛粪其实才人民币5元,深秋的藏地已经霜降,十分寒冷,但活佛还是带尼姑觉姆们去捡,因为满满一大卡车牛粪要很多钱,可以够老人们用很久了。


▲文|图 杨延康


2007.9.29 藏历八·十八 理塘县 科尔寺。


来了近20多天的藏地拍摄,心中十分踏实,少了许多城市里人与人之间的争斗、各种应酬,了却各种复杂化的自己不愿往来的关系,十分纯粹,自由自在地行走在藏地。人虽然苦了些,但身体健康了,心灵充实了,整天沉浸在自己喜欢的拍摄中,这种孤独是愉快的。


▲文|图 杨延康


昨天下午到的理塘县,因还有两天时间,所以决定去理塘的寺院看看,以往没去过的寺院只要有机会都不想错过,珍惜不多的日子。这次到理塘的时间有一整天,“十一”要回到成都。


▲文|图 杨延康


国庆大假,许多城里人都会如可怜的虫子一样,纷纷从大笼子里爬出来,在这短短的7天中享受阳光、呼吸空气、沐浴自然,人本来可以自由从容地去亲近自然,却在竞争中的城市间失去了人本身的许多本能的东西,四处是车和贵了几倍的房价,如果人人都可以如同我一样,任意漂泊流浪,那多痛快。


▲图| 杨延康


一个成功的人往往都很偏执,杨延康的偏执在藏区,我认同他对摄影的理解:“真正的摄影是平静的,平淡的。平淡的不平静才更让人感动,好的片子是看不到摄影师的。他们会隐藏在相机后面。”


这就是来自喜马拉雅的礼物。

●●●


醍醐君每周挑选《西藏人文地理》的精彩内容,分享给你们。这是来自西藏的第9个故事。

《西藏人文地理》是展示和解读西藏人文、地理、历史、文化的窗口,在神秘西藏、大美西藏、感动西藏之后带给读者真正有深度、有广度、更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知性西藏。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订阅2018年《西藏人文地理》杂志,一次订阅一年168元(9折)包邮,一次订阅三年468元(8折)包邮。



【相关阅读】

没有一句解说,仅凭自然之声,这部纪录片拿了国际大奖!

醍醐精选┃顾铮论《心象》:呈现人与信仰的终极关系

50张老照片,带你回到百年前的西藏

时光停滞在,这些20年前的西藏表情中




点击“阅读原文

寻找来自喜马拉雅的礼物


招聘 | 坐标上海、拉萨,分享喜马拉雅的美好

查看醍醐开放职位


醍醐艺术中心·拉萨

拉萨市仙足岛环岛南路 0891 6626599

醍醐艺术中心·上海

上海市徐汇区高安路30号(衡山路口) 021 63152563

醍醐古城店·拉萨

拉萨市大昭寺八廓街转经道东街13号 0891 6500134

醍醐衙门店·拉萨

拉萨市大昭寺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口 0891 683192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