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丨一德州女子被习总书记接见 因为她的大爱人生
12月12日,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亲切会见全国文明家庭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据悉,山东有14个家庭获全国文明家庭殊荣,我市禹城新店镇南街村的孙洪香家庭名列其中。作为德州唯一入选的家庭,孙洪香至孝至善的事迹早已美名远扬。
最幸福:
生活不再忙乱能有些许清闲
12月9日早上6点,冬季的天空还未完全发亮,孙洪香就已经起床,先给卧床三年多的公公喂完饭,又给两位住在后院的叔公做好饭,吃完早餐开始收拾家务,等忙完这些,已经是上午10点半左右。“我先把山楂片晾上,麻烦稍等一下,老人容易肠胃不好,山楂泡水喝可以助消化。”孙洪香一边忙活,一边略带歉意地对记者说。
孙洪香和公公住在前院二楼,两间卧室,自家烧锅炉供暖,却只在公公卧室和客厅安装了暖气片,她的房间只有光秃秃的墙面和冬日正午时暖阳给的热量。“省点钱,而且一个小锅炉供的暖气片越多,房间越不暖和。”孙洪香说。
公公自三年前瘫痪在床后,生活完全无法自理,都是孙洪香在照顾,每天喂饭喂水、擦身子、洗衣服,要花去几个小时的时间。除他之外,还有两个叔公的吃饭问题也是孙洪香负责。中午时,她简单炒了一个菜,热好馒头,招呼住在后院的三叔公过来吃饭。
撑开小方桌,坐在马扎上,三叔公还吃着,孙洪香就赶紧扒拉两口饭,拿起事先留出来的菜和馒头,给后院坐在轮椅上的二叔公送了过去。下午也是这样的流程,一整天忙忙碌碌。
其实,每年的这个时节已经是她最“清闲”的时候了,得以有空绣十字绣,每周六晚上抽出一个小时和在读大学的儿子聊天。
对于目前的生活,孙洪香满心知足。因为,随着两个侄子相继成家立室,几位老人的身体状况相对稳定,这几年是孙洪香婚后26年里过得最“舒服”的日子。
最艰难:
大哥忽然离世一家老小需要照顾
1990年,21岁的孙洪香经人介绍认识了辛店镇南街村长他一岁的袁振海。当时的袁振海刚接了父亲的班,在中铁六局北京铁建公司当上了铁路工人。那时的农村,能找个在城里上班的工人是很有面子的,年轻善良的孙洪香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
当年农历十一月,按照当地风俗,袁振海骑着一辆半新的自行车把她接回家,从此,孙洪香便成了袁家的媳妇。刚进门的孙洪香,看到的就是这一大家子:公公、三个叔公,大哥、大嫂还有两个侄子,都在一个前后相通的大院里住,都在一口锅里吃饭。
三个月后,多病的大嫂患脑炎去世,撇下两个孩子,老大袁建14岁,老二袁飞只有12岁。不久,大姑姐又出嫁了,这一大家人吃饭得有人做,衣服需要人洗,屋子需要人收拾,孙洪香用瘦弱的肩膀承担了下来。
幸好,大哥袁振生在村里是个能人,当过村干部,外面的事、地里的事、花钱的事都承担了起来。
然而祸不单行,1998年大哥因病忽然离世,站在禹城市中医院的大厅里,孙洪香感觉天要塌下来了。
家里的事要管,外面的事也不能推脱,亲戚朋友的人情随往、街坊邻居的大事小情、地里的大小农活,还有一个儿子、两个侄子、四个老人,柴米油盐,一股脑儿压在孙洪香的身上。“那段时间是我感觉最难的,大哥离世后的好几年,经常一个人哭,有时候是因为农活干不了,叔公不听话总是捣乱,因是长辈又说不得。”孙洪香说,当时亲戚劝她离开这个家,“我也有过动摇,可看看一家老的老,小的小,怎么忍心丢下他们不管呢?”
就这样,孙洪香一个人艰难地撑起一家人,送走了大叔公,供两个侄子上学、娶妻,一撑就是26年。
最感动:
凑学费、娶媳妇她待侄子如亲娘
母亲去世之后,新过门的小婶子孙洪香,成了袁建和袁飞的“娘”。从那时起,每天早晨五点多钟,天刚蒙蒙亮,孙洪香便急急火火地起床,叫醒两个侄子到本村小学上早自习。
当时村里人议论,这俩孩子正是调皮捣蛋的时候,新媳妇能照顾得了吗?
可谁也没想到,刚过门三个月的孙洪香却尽心尽力地给两个孩子当起了“娘”,吃的用的全操办,每天早早起来给孩子做饭,天刚转凉就做好了过冬棉衣。
为给这俩孩子凑学费、娶媳妇,孙洪香白天打烧饼卖,晚上熬夜给人家做手工艺品,12点以前没合过眼。
2000年,袁飞考上大学,每年学费是6700元,又正好赶上袁建订婚,经济压力随之而来。为了凑齐学费,孙洪香决定卖掉家里的耕牛,这遭到了叔公们的反对,那是家里能帮她干农活的最大帮手,如果卖掉,地里的体力活该怎么办呢?
然而,家人们都没能说服孙洪香,耕牛还是被卖掉了,加上她从亲戚朋友家借来的钱,最终凑够了两个孩子的礼金和学费。
现在,袁建经商,袁飞考上了公务员,都已成家生子,但有什么事他们还是愿意和婶子说。“我婶子就是我亲娘,没她就没我们这个家。”袁建动情地说。
近两年,家里盖起了大房子,是两个侄子和孙洪香家一起凑的钱。“盖房子时都是袁建盯着,我当时去北京了,回来一切都准备好了,两个侄子都特别懂事,我很感动。”孙洪香笑着说。
最矛盾:
儿子自小离家大家小家无法兼顾
孙洪香的儿子已经在读大学,在北京建筑大学学习汽车制造。她不了解这个专业,却没有多说什么。作为母亲,她对儿子的关心太少,儿子已经养成了自己拿主意的习惯。
读五年级时,孙洪香就把儿子送到了寄宿学校,一周回来一次。初中时便跟随父亲离开禹城,去北京上学。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孙洪香的“负担”,得以有更多时间照顾家里的老人和两个侄子。“有人问我想不想孩子,我都说不想,没有时间想吧。他好好的就行,即使留在我身边,我也没有太多时间去关心他。”孙洪香说,儿子是她的骄傲,尽管自小缺少了母亲的陪伴,却造就了他坚强独立的性格。
每到周末,母子两人会通过网络聊天,说家常,聊学校生活。提到这些孙洪香笑得很开心,她很庆幸儿子能懂母亲的不易。
丈夫袁振海常年在外,一年回不了几次家。他少言寡语,按时把钱寄给妻子,其余家务事都放心交给了孙洪香。“好几年前他回来时,花二百多块钱给我买了一件毛衣,太贵了,我舍不得穿,毛衣现在还留着。”孙洪香说,三口的小家总是很难聚到一起,丈夫常年四处出差,儿子在北京,我在禹城,自己对他们爷俩的照顾只能是口头上的。“小家、大家很难兼顾,我只能照顾最需要照顾的人,一大家人都好好的就行了。”
转载自:德州新闻网
编辑/团团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