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台湾初体验

2017-10-09 赵虎律师 IP虎知队

很多生活在大陆的人都梦想着到台湾去看看,因为这里是中国的领土,是我们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那里,还有很多大陆人的亲人,他们在六十多年前去了台湾。两岸均历经风风雨雨,亲人们或许近一二十年来见过一两面,或许已经错过,一生没有再见,留下永久的遗憾。

在我小的时候,奶奶就曾经告诉我:四九年,她的哥哥去了台湾,之后再也没有回来过。我曾经问:你想他吗?奶奶说:哪里能不想呢?如今,奶奶已经去世多年,一生再也没有再见过她的那位哥哥。根据年龄推测,她的那位哥哥在世的可能性已经很小了,不过或许奶奶家又有一支血脉在台湾开枝散叶,就这么传承了下去。

看点

01

这里是中国

这是来到台湾的第一感觉:这里是中国

1、看到的到处都是汉字。

到日本汉字很多,不过日语中的汉字与台湾的繁体字是不一样的,日文除了汉字还有平假名、片假名,不会产生误会。而台湾与大陆一样到处都是汉字──汉字标识、汉字招牌、汉字广告,不过是繁体字而已。

       对于我们这些自小学习简体字的人来说,有些繁体字认起来虽然困难,不过读的慢一些一般是没有问题的。或许骨子里都是中国人,很快会对繁体字产生感觉,读起来不吃力。

2、听到的到处都是国语。

台湾的国语与大陆的普通话稍微有些差别,但都是以北京话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差别很小,基本上不会出现听不懂的情况。或许我们去香港、澳门还会有普通话与方言之间沟通的问题,台湾没有。

我去香港法院旁听庭审的时候,特意找了用英文审理的法庭,不是我的英语很好,而是能听懂的粤语比英语更少。然而在台湾,却没有这个问题,可以随意进入一个法庭旁听案件审理。

3、书店里的书跟我们的是一样的。

这个一样,不但指的是语言一样,即都是汉字,而且书的种类、结构都差不多。自然科学书籍是一样的,社会科学书籍更是一样的:历史书都是研究相同的问题,文学书都是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国学书都是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四书五经等等。

4、大家议论的历史人物都是一样的。

在大陆的时候我们也会谈论民国时的一些人物,比如林语堂、钱穆、胡适、蔡元培、鲁迅等,聊他们的文章和轶事。到了台湾之后,跟台湾同胞依然可以一起谈林语堂、钱穆、胡适、蔡元培、鲁迅等,聊他们的事迹,聊他们的文章,沟通起来没有任何的隔阂。

当然,大家还可以一起谈郑成功、康熙等历史人物。其实,两岸之间对于人物的很多认知都是一样的——如果非要说存在某些分歧的话,可能还不如大陆内部或者台湾内部存在的分歧更大。

看点

02

这里更中国

与台湾人聊天,你会发现他们的语言结构非常有意思,那是似曾相识的感觉,你知道他表达的意思,你能觉得到那是更中国化的表达,但是你已经说不出来

我认为,台湾人的遣词造句更接近古代中国。比如,他们把行政院院长还叫做“阁揆”,他们在说话的时候会掉书袋子,而我们大陆人都不会掉了,我们只会白话,大白话。

1、古代中国法律上的很多词汇还在保留。

大陆这边的法庭语言已经很西化了,到了台湾反而找到了一些古代中国法律的影子——作为律师,对这点很敏感。例如,台湾依旧用“两造”来表示“原告、被告”的意思,而“两造”这个词汇是古代中国对“原告、被告”的称呼,在大陆这个词汇已经消失了多年。

2、很多地名更有中国意境。

当年北京东城区与崇文区合并、西城区与宣武区合并,在地名的选择上,留下了东城、西城,去掉了崇文、宣武。不知道为何如此命名,有人说是因为东城、西城经济发展的更好,不知是否如此,不过东城、西城实在没有什么文化内涵。还有,我们的中小学大部分用数字来命名,比如某某区第一中学、第二小学等等。在传统上,中国是不会这么命名的。

来到台湾,你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地名,就是没有“东城、西城”类似的命名,比如:阳明山、胡适公园等等,命名的时候或因为某个名人,或因为某个历史典故,例如:西湖、辛亥;还有些地名本身就带着诗情画意的美好,例如:古亭、竹园、奇岩、海山等。学校也基本上没有第一中学、第二小学之类的名字,而是“丽山国立中学”“三民国立中学”等等,更符合中国传统的命名法。

看点

03

这里书店很多

在大陆,或许是因为网购的影响,已经很难看到书店了。记得多年以前,在北大旁边有一家叫做“风入松”的书店,开在半地下,经营一些学术性很强的书籍。后来,那个书店关门了,当时还有很多朋友在网络上发出感慨。

这些年来,除了在机场、车站,除了偶然在路上遇到的新华书店(很多地方的新华书店也关门了),很少发现书店。学校或者学校旁边会有书店,只是往往是专门针对该学校学生的书店。比如,中学旁边的书店会以经营中学考题、考试书籍为主,而大学里的书店以经营本学校老师的著作为主等等。

或许,现在大家都在移动阅读,在用kindle、手机、iPad阅读;生活在大陆的我们阅读纸质版的书籍的确越来越少。书籍本来可以作为消遣,作为谈资。我们不再阅读书籍作为消遣,而是更愿意看网剧;我们不再把书籍作为谈资,而是更愿意谈房价。除了非要读的书,比如作为律师我要读法律书,作为学生的人要读课本,可能大家读书越来越少。

在台北,我竟然发现了许多家书店。这些书店有的在半地下,有的在地上占据几层,有的在市郊,更多的在市中心。这些书店经营的项目也是各异的,有的书偏向通俗小说,有的偏向学术;有的偏向年轻人,有的偏向中老年人。诚品书店就不用多说了,在台北有好几家诚品书店,彻夜不休。

诚品书店太有名,诱惑着我也去看了看。不过,逛了之后发现诚品书店不是我的菜。我比较喜欢三民书店。我去的那家三民书店一共四层:一层经营法律和经济书籍;二层经营计算机、医药等类书籍;三层经营国学、小说、传记等书籍;四层经营教科书;另外地下一层是简体书,多为大陆学者的著作。我的目光主要停留在法律类书籍和国学、散文类书籍。

我买了一本《读人 读景》——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独特,像是从一排书中跳到我的眼里,翻开之后,是闲适的、配图的哲学散文,这很符合我现在的心情。在北京的时光,每天生活在各种亢奋、焦躁当中,有解决不完的问题,有完不成的业绩,有追不完的欲望——每天醒来一脑门官司,深夜带着一脑门官司入眠。到了台湾,品味着不紧不慢的生活,聊着不急不慌的天,心情也舒缓了——只是苦了团队的其他成员,他们为我抵挡了来自工作的压力。

看点

04

这里的夜市很火

夜市,是台北的一大特色。比较有名的是士林夜市、宁夏夜市等等。夜市上主要是各种小吃摊较多,除了吃的东西,也会有其他的一些小玩意会卖,但是人群主要还是停留在各种小吃摊位上。

我去了夜市的发源地——宁夏夜市。宁夏夜市上人很多,摩肩接踵。很多摊位前面都排起了长队,要想穿过去看个究竟、做个全面体验不容易。

想想,在台北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一个地区的首府城市,竟然允许有这种摆摊设点的夜市存在——这在大陆是不可想象的。北京早就取消了这种露天的夜市,在外面摆个摊、设个点,卖个煎饼果子,都会被城管追的满街跑。北京之外的其他城市,也很少有这种夜市了吧?至少我没有见过了。

大陆取消这样的夜市可能出于各种考虑,比如卫生的问题、治安的问题、纳税的问题等等。不过,少了这种夜市真是少了很多快乐。大饭店吃饭有大饭店吃饭的需求,小摊子上吃饭有小摊子的乐趣,现在需求很多,乐趣很少了。

在夜市上我特意观察了一下卫生情况,发现夜市上的卫生还算挺好的,没有那种垃圾遍地、塑料袋遍地的情况,虽然人很多,地面上干干净净的——这可能也是台北夜市能开下去的一个原因——没有卫生脏乱差的问题。

看点

05

这里的公共交通很发达

在台北的日子,我很少打车,因为公共交通太发达了,不但发达,还很舒适。

台北有几条捷运,好似北京的地铁和城铁,像是动脉、静脉一样贯通台北市的各个方向,而且与公交、铁路无缝对接。

与北京的地铁相比,台北的捷运站相距更短,出了捷运到目的地不用走太长的时间;捷运上人更少,一般会有座位,也没有人插队或者挤来挤去;捷运上更加安静,大家在默默的看手机或者看书,小声地交流,很少出现大嗓门,很少听到大声地接听电话地声音。在这个环境中,没有焦躁的情绪,心绪平和。

相比捷运,公交更有特色:

台北的公交展台有一个二维码,扫描二维码可以安装一个APP,这个APP可以看到你要坐的那个公交车还有几分钟到站,估计好时间可以不慌不忙地出门;

台北的公交站台是禁止吸烟的,吸烟会处以一万台币的罚款,北京的公交站台吸烟的很多,只能不断躲避;

台北的公交车并非到站就停,如果没有人打招呼会甩站而去,所以一定记得见到自己要坐的公交车要招手;

台北的公交车不用上车刷一次卡,下车再刷一次卡,而是只刷一次卡,大部分是下车刷卡,也有一部分是上车刷卡,公交车上都有提示,不过提示下车刷卡的,上车刷了也没有什么问题,下车不刷就是了;

台北的公交车起步和停车还是非常平稳的,尤其是有老年人的情况,一定会等着老年人稳稳地坐下或者下车后再开车;

台北的公交车上下车铃特别多,每个座位上面都有,如果下车,需要提前按下车铃,否则司机可能会不停车;

台北的公交车上很安静,大家都在默默地坐着,或者小声地交流,或者看手机,看书,很少有人会发出很大的声响;

台北的公交车司机都很绅士,基本上没有大声命令的,都是柔声细语,好几次我看到每位乘客刷卡,司机都会轻轻地说“谢谢”,每一位呀!

第一次到台湾,感触还是挺多的。很多感触是零零碎碎的,比较强烈的、能系统化的感触主要是上面的五点。台湾是我们的宝岛,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家有机会亲身去体会体会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