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特色小镇研究之二十二:袁锦富--小城镇发展应回归“人居”本质

2017-03-31 袁锦富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这个公众号哦!

编者按:袁锦富先生是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有着丰富的研究和实践经验。本文从江苏小城镇出发,探讨中国小城镇的作用、发展路径、发展特色以及一些发展误区。

专家介绍:袁锦富,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委员

小城镇发展应回归“人居”本质

什么是小城镇?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小城镇如何发展?费孝通先生认为“小城镇是一种正在从乡村性社区变成多种产业并存的向着现代化城市转变中的过渡性社区”,也就是说,小城镇是城镇化和现代化的产物。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发展更强调以人为本、区域统筹、城乡统筹、强化特色、提高质量和美丽宜居。小城镇的发展是城乡现代化的关键一环,根据区域发展背景、自身发展条件和发展阶段,确定符合实际的发展策略,制定相应的政策导向是实现小城镇健康发展、特色发展的关键。

小城镇的作用

 

     从江苏小城镇发展的历程和发展趋势看,小城镇的作用首先是区域分工的重要环节,接受城市经济辐射,成为制造业产业链的组成部分,而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丰富的“特色城镇”有了现代交通的支撑,承担起城市的休闲、旅游度假等功能,带动其他城镇共同成为服务链条的一个环节;其次是城乡空间体系不可或缺的节点,是一定区域生产生活服务的中心;第三是提高农村的依托,建设设施配套、环境宜居的小城镇,是缩小城乡差距、打造美丽城乡的空间载体,也是“进不了城、回不了乡”的农民的归属;第四是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的基本单元,一定规模的常住人口和相对合理的服务半径,是设施规模合理、居民使用方便的需要。

小城镇的发展路径

     小城镇的发展路径与其所处的区域背景、交通区位、资源条件、发展基础、发展阶段密切相关。比如,苏南的小城镇地处沪宁经济走廊,区域交通发达、城镇密集、人多地少,借助改革开放的机遇,经历了乡镇工业为代表的苏南模式起步和外向型经济洗礼,城镇化水平和城乡一体化程度高,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水平高,转型发展、存量优化、环境改善、提高城镇化质量成为今后主要任务;苏中苏北平原地区城镇化水平低、区域性高速公路、铁路网尚在建设过程中,乡镇撤并为区域统筹布局产业空间创造了条件,择优培育重点中心镇和相对集中布局工业园区,有利于推进城镇化进程,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格局,也有利于工业污染治理,可以避免走苏南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用地粗放、环境污染的老路,接受苏南产业转移、围绕供给侧改革创新是苏中苏北的发展路径;苏北水乡湿地地区和苏南丘陵山地地区,是生态较为敏感的地区,在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中确定为城镇点状发展地区,空间格局上依托现有城镇点状发展,避免蔓延连片,发展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和休闲旅游业是重点方向。

小城镇的特色

     特色小镇衡量标准包括产业发展、美丽宜居、文化传承、服务便捷、体制机制5个方面,首批特色小镇大多具有历史悠久、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经济基础好、邻近大都市等特点,对引领区域发展起到很好的带动和示范作用。无论哪种类型的特色小镇往往既是自然、文化资源丰富的旅游镇,又是二、三产发达的中心镇。抛开产业发展的特色,从本质上讲,不仅是特色小镇,其他小城镇也应当有特色,宜居是共同的基本要求。一般的小城镇作为宜居生活的载体,适应区域分工,与重点中心镇形成配套关系,将是一种长期的存在,有人进不了城、进不了中心镇,可以留在适宜的小城镇生活,到城里或重点中心镇工作,是一种客观需求,这样的小城镇将是不可替代的单元,而且更为面广量大,需要更多关注。这样的小城镇特色的塑造,主要是公共设施配套、公共空间的营造、城镇管理的创新,自然和谐、步行尺度、宁静悠闲、熟人社会是小城镇空间和人文环境的根本,政府应当在这些方面多做控制和引导。小城镇建设资金缺乏一直是难点,市场运作、财政转移支付提供了解决途径,一些苏北小城镇利用土地指标出让的收益解决资金投入问题,由政府或开发商按农民意愿,统一规划建设配套齐全的新区,起到很好的效果。

小城镇发展的误区

     过度追求产业发展和经济效益,丢掉小城镇生态、宁静、宜人的人文和空间特色,表现为:一是破坏景观,超过环境承载的过度开发利用,破坏生态环境,丧失自然特色,造成景观破碎化;二是主次颠倒,历史街区过度商业化,建设全新的“古街”,驱赶原住民,热衷于将城镇打造为景区,颠倒了“特色小镇”首先是本地居民的家园,而不仅仅是外来者乐园的关系;三是不切实际,不分条件搞特色,盲目追求高大上,急功近利搞形象,不考虑发展的阶段性、市场需求、运行效率和维护成本;四是尺度失调,对资本进入不加引导,完全复制照搬城市建设模式,小城镇甚至农村社区也都建设高层居住小区,对城镇空间和面貌造成建设性破坏。

(本文刊发于《城市规划学刊》2017年第二期“小城镇之路在何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小城镇发展学术笔谈”)


(图文编辑:白郁欣)

END


依托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秘书处致力于小城镇规划与建设领域的实践成果和最新学术信息分享,促进相关学术交流。住建部优秀期刊《小城镇建设》是小城镇规划学委会的会刊。优秀案例和信息分享请发邮件:town@planning.org.cn



长按指纹

一键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