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长沙调查采集收录地名数据27万余条,一批老地名获抢救性保护

2018-03-22 长沙晚报

充满韵味的老地名,承载的不仅仅是城市的历史,还承载着无数人的记忆和乡愁。记者昨日从市民政局了解到,2014年起,长沙开始了全面摸清地名“家底”的工作。4年来,已调查采集收录地名数据27万余条,一批濒临消亡的老地名得到了抢救性保护。



现状

一些老地名面临消亡危机

长沙的历史地名文化资源丰富、寓意深远、底蕴深厚,集中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太傅里、定王台、朱张渡、大西门、小吴门、走马楼、藩正街、臬后街、府后街等老地名,不仅见证了长沙的历史兴衰与变迁,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但近年来随着旧城改造、路网建设的推进,新地名、新街巷路名逐年增多,老地名却逐渐被人们淡忘,不少意义隽永的历史文化老地名、老街巷名,甚至面临着消亡的危机;而受商业因素和崇洋求大心理影响,地名名不符实、缺乏文化底蕴,以及盲目使用洋名、擅自宣传使用非标准地名等现象日渐增多;一路多名的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规范

严格命名传承历史文化

如何让老地名、老街巷在新时代焕发新风采?据介绍,近年来,长沙对于地名命名进行了严格规范。其中,对一般地名的命名,严格实施逐级上报、分级审核、市级审批的程序;对于重要地名的命名,则严格遵循部门申报、市民听证、专家论证、公开公示、政府审定等程序。


“规范地名命名,不仅遏制了各类地名实体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命名现象,也为历史地名保护留下了宝贵空间。”市民政局局长陈昌佳介绍,如长沙地铁一号线站点命名过程中,老地名“马厂”得以保留;地铁三号线“阿弥岭站”的命名中,申报单位从4个备选名称中,最终选定“阿弥岭”这一历史老地名。


“全市地名命名工作始终坚持在地名用词系列化中彰显文化、体现传承,并对发音歧误、不雅的老地名进行纠错校正的标准化处理,让一批老地名恢复本来面貌。”陈昌佳举例,在长沙方言中,溁(ying)湾镇常被误念为“荣湾镇”,为此,在设置该路名牌时,特别标注了正确的读音;在展览馆路扩改时,多方征求意见,最终确定用“营盘路”这一历史老地名代替原有的“展览馆路”。

保护

地名普查摸清地名“家底”

从2014年至今,长沙在全市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先后对全市有使用意义的11大类119小类地理实体进行全面勘查、摸排、梳理,共调查采集收录地名数据27万余条。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普查中,长沙收集了涉及古县、古镇、古村落、古街巷等全部地名,一批即将消失的老地名得到了抢救性保护,并已初步形成长沙市地名文化遗产目录。


与此同时,在全市地名普查中,长沙还对地名缺失、一地多名、多地重名、地名用字不规范等情形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并对长沙古驿铺类历史地理坐标进行了深度还原,将80余个节点式的古驿铺串联起来,充分展现长沙历史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来源:长沙晚报记者 匡春林

编辑 | 刘天乐

值班主任 | 黄飞武

为文物保护和历史地名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