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赞!奔向火星!一群湖南人在“助攻”

长沙人的 长沙晚报 2020-11-02
>>湖南放榜了!志愿填报指南在此

今天12时41分
在海南岛东北海岸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
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
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
发射升空
成功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
迈出了我国自主开展行星探测的第一步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发射(视频)


你知道吗?
“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发射
背后凝聚着不少湖南籍工程技术人员的
智慧和汗水!


今日
记者特别连线他们
感受他们非同一般的
自豪和喜悦之情!

戳视频
感受他们的自豪和喜悦!
↓↓↓


长沙“80后”在发射场工作7年


“天问一号”升空时,夏侃已连续在岗位上坚守10多天,就在前一天晚上午夜,他还带领团队反复做着火箭燃料品质相关数据的复核工作,以确保万无一失。“对于我来说,此次任务是平凡而又高光的时刻。这些年我国航天事业成就非凡,能助力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圆满成功,值得我一生铭记!”他激动地说。


夏侃正在操作分析设备。均为通讯员孙宇新供图


夏侃告诉记者,这是自己第二次担任化验系统指挥员,因为有了经验积累,更加信心满满。今年32岁的他,2013年硕士毕业后来到文昌发射场工作,曾参与长七、长五等型号火箭的航天发射任务,几乎干遍了化验室每一个岗位。

“我们化验室主要承担火箭燃料等的品质检测,跟氮气、氮气、氢气、氦气等特种气体打交道比较多。”他轻描淡写地说。

其实,航天发射是高成本、高风险的试验工作,火箭推进剂化验就是其中一个风险较大的岗位。夏侃的工作涉及液氢、液氮、液氧、氦气、氮气等推进剂及气体的化学分析。而液氢、液氮、液氧的沸点分别为-253.0℃、-195.6℃、-183.0℃,在这样低的温度下,即使在天最热的海南也会被冻伤。而且氦气和氮气由于管路吹除的需求量大,气源常常有几十兆帕的压力,一旦气体喷出就会像子弹一样击穿身体,在操作过程中的危险可想而知。

“只有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才能确保样品的品质和人员不受到伤害。”这是夏侃的“经验之谈”。火箭发射前,低温化验组最多时每天要取样十几个,每次取样都是一次考验,作为指挥员,不仅需要掌握每种推进剂化验工作的重难点,还需要经年累月的经验积累。

“火箭发射是个系统工程,环环相扣,每一环都十分关键。我们做的可以说是底线工作,是确保推进剂质量和储箱状态的最后一关。”夏侃告诉记者。

相比工作环境的危险性,家人知道更多的是他的“忙”,打电话过来经常是各种“不在线”,特别是任务期间。“这份工作需要长期的训练和坚守,每次发射都是我平凡而又高光的时刻。”他欣慰地说。

到发射场工作后,回长沙的机会少了,夏侃仍时刻关注着家乡的变化,家人亲戚朋友同学也大多在长沙。他说,这几年感觉最明显的就是长沙的经济和城市建设都发展得很好,越来越成为大家向往的网红城市。

衡阳汉子在发射场工作24年


在“天问一号”点火升空的那一刻,阳衡东在发射场中心变电站楼自己奉献和热爱的岗位上注视着这难忘的景象。

自1996年开始从事航天事业以来,他现在是发射场供电系统资历最老的航天工作者,身边的同志都喜欢称他为“老阳”。24年来,他从拧一个螺丝接一个线头做起,成为此次发射任务供电系统负责人。


阳衡东正在自己的岗位上坚守。


2012年,文昌发射场各项建设全面启动,拥有多年供电岗位扎实经验的阳衡东主动请缨,带领团队挑起了建设国内发射场首个110KV中心变电站的重任,并一次性圆满完成变电站启动送电操作任务,为发射场供电系统的建设和保障体系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我国首座滨海发射场,同时要满足新一代运载火箭的发射需求,文昌航天发射场运用了很多前沿技术和理念,供电系统也不例外。面对首个110KV中心变电站,无资料可用,无经验可循,一切要从零开始。检查不完的状态、撰写不完的施工日志报告、监督不完的改造……填满着阳衡东的日常生活。

任务重、时间紧,阳衡东便时常熬更守夜、加班加点。“中午帮我打饭”“晚上帮我打饭”成了他的口头禅。他总说,“做一件事要有一件事的样子。”

供电系统如同发射场的“心脏”,为航天设施设备和航天发射任务提供坚强支撑。在某次火箭发射任务中,下级10KV变电所的UPS机组(不间断电源)突现故障,岗位人员疾呼供电“老中医”阳衡东。他到场后,围着UPS转了几圈,很快找到“病因”,仅十几分钟故障便排除了,任务得以继续开展。

“只要想干事,小岗位也有大作为!”——这是阳衡东经常挂在嘴边的座右铭。发射场每一条线路早已融入了阳衡东的心里,他说,“自己最期盼的,就是看到自己守护的线路零故障,顺利地把火箭送上太空”。

湘乡“90后”伢子在发射场工作8年


22日凌晨,文昌航天发射场煤油加注库区灯火通明,即便在远处也能听到对讲机发出洪亮的口令声,“各号人员注意,报告1号泵机状态。”“1号泵机状态正常。”曹国斌伫立在操作间门口,因加班熬夜而憔悴的面庞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经过连续奋战,临近发射前,他带领团队终于圆满完成燃料加注前的调温任务。

曹国斌是“90后”,2012年到文昌航天发射场工作,参与煤油加注系统建设全过程,历任岗位操作手、控制台操作手、现场负责人和指挥员,共参加发射试验任务8次。

曹国斌在组织燃料加注前的准备工作。

“伟大的航天梦要靠每名航天人一笔一划,慢慢干出来。”多年前,刚毕业不久,一个爱吃辣椒、敢啃硬骨头的青涩湖南小伙投身到发射场初期建设,在火辣辣的太阳光下,参与煤油加注系统基础工程建设。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汗水蒸发留下的"盐"迹,染得衣服发白,皮肤晒得黝黑。

每天晚上,他加班加点看图纸、学规程,学习笔记几万字,靠着一点点的积累,他安全加注6年“零失误、零差错”,成为大家眼中的“标杆”。他说:“实现梦想就像编织毛衣,必须‘一针一线’慢慢‘编织’出来”。

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某次系统“降温回流”实验中,发现煤油贮箱温度高于理想温度,如果数据不准确,将无法满足燃料“定时、定温、定量”加注要求,直接影响后续火箭发射任务。面对严峻局面,他带领团队“5+2”“白加黑”,连续工作数月,吃在一线睡在一线,开展降温回流试验10余次,对比分析调温数据100余份,最终创新性地总结出解决贮罐煤油温度分层的“氮气鼓泡法”,为后续如期完成航天发射任务作出突出贡献。

无数个日夜的不懈奋战,当看着搭载着“天问一号”的长征五号一飞冲天,曹国斌终于松了口气。但他和团队还必须坚守在岗位上,做好系统撤收工作,一直忙碌到晚上八九点,部分岗位工作人员还得通宵值班。“能为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再苦再累也值得。这是可以骄傲一辈子的事。”

已连续奋战30多个小时的他笑着说,任务结束后最想做的,就是休一次假回到湘乡老家看看家人叙叙乡情。

他是发射场测发系统工作的“大管家”


作为发射场五大系统之首,测发系统涵盖了发射场所做的所有地面测试和发射任务工作。

来自湖南汉寿的朱良平作为测发系统技术主管,需要对这些工作全程进行总体把关、质量监督和技术指导,承担着发射场测发系统工作“大管家”的重要职责。

朱良平。图片均由长沙晚报通讯员 何玲 摄

海南文昌发射场建成后,为备战两型火箭首飞任务,朱良平除了执行西昌发射场的任务外,还会时不时地来到文昌发射场出差,参与新发射场测发系统相关项目的建设。这两年,伴随着文昌发射场任务密度的逐年增高,朱良平来文昌的次数越来越多。

朱良平介绍,为了克服疫情带来的人员紧张影响,他比往次提前了半个多月就来到了海南,5月中旬就进驻场区,指导测发团队开展火星探测发射任务的准备工作,参与编写各类实施方案、风险预案、分析报告、操作规程、试验文书等近40份,累计超过100万字,为测发系统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当“天问一号”成功问天,忙了两个多月的朱良平,欣喜自豪溢于言表,他说,他会回到西昌,为迎接后面的发射任务做准备。

他把测控接力棒顺利递到下一棒


当调度里传来最后一声“遥测跟踪正常”的指令,火星探测任务发射场区遥测设备系统工程师刘凯眉眼藏一丝紧张的褶皱才慢慢松弛下来。

此刻,长征五号托举着“天问一号”成功飞天,而他负责的遥测设备系统也圆满地完成了发射场首区的跟踪测量任务,把测控接力棒顺利地递到了路基和海上的测控点和同事们。

刘凯(图左)

“到文昌的这6年时光,是我参加工作以来最忙碌也是最充实的6年。”刘凯介绍说,文昌发射场的遥测系统设备分布比西昌发射场广,可岗位系统工程师就只有他一个,除了完成发射任务的测量跟踪工作外,他还要承担系统内相关的科研、设备质量监督、设备论证等工作。

今年6月以来,为迎战此次探“火”任务,刘凯两次赴西沙琛航岛进行测量试验,在岛上呆了40余天,他在试验的同时,还撰写试验报告、论证报告、总结报告等20多份。

刘凯说,他很庆幸,自己能参加到文昌发射场的建设中,见证发射场遥测系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程,特别是能参与见证大火箭梦想的实现,收获人生最难忘的记忆和喜悦。

他全力确保数据分析处理的安全高效


“火箭点火起飞后,地面遥测系统会获取火箭飞行状态数据,通过我们的数据处理,转化成直观的数据参数、图文曲线等,用以判断火箭的飞行是否正常。”来自湖南邵阳的数据处理专家车著明介绍。

车著明

“以往任务中航天器的轨道是椭圆轨道,本次火星探测任务中是双曲线轨道。双曲线轨道计算是我们首次面临的课题,算法需要重新研究,软件也需要进行适应性修改。”车著明说,这次任务对航天器初始轨道的精度要求很高,对于火箭系统、测控系统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为了迎战“双曲线轨道”首战的挑战,车著明挂帅出征,亲自研究算法,和团队年轻人一起对相关分析处理软件进行适应性修改,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内,实现了“双曲线轨道计算、分析和处理”这个中心数据处理史上的首次突破。

伴随着点火口令的下达,长征五号火箭托举着“天问一号”直奔苍穹,在蔚蓝的天上留下一段壮美的航迹。与此同时,数据处理间的电脑显示屏上,数据处理各个软件协同配合,在荧幕上画出一道道向上延展的轨迹,车著明仔细注视着各项关键参数,脸上露出欣喜的笑容。

他为火箭飞天找到合适的窗口


“如果前期测试顺利,那么气象条件就成了决定火箭能否实施点火的最后一道关卡。我的工作就是和团队同事一起准确预报、判定气象条件,为火箭飞天找到合适的窗口。”来自湖南岳阳的陈峥光谈及自己的岗位满是自豪。

陈峥光

35岁的陈峥光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气象水文室的工程师,此次火星探测任务的气象预报员之一。2014年,文昌发射场建设基本竣工,海口气象水文室建设全面启动,陈峥光主动申请转战海南,参与海口气象水文室的建设。

“一旦错过窗口,就要多等26个月。我们气象系统的保障必须万无一失!”由于此次火星探测任务发射窗口特殊,文昌发射场又正值台风季节,台风对任务发射计划影响概率大。

陈峥光和同事们进驻发射场后,就立即着手针对台风天气开展了详细分析、多轮汇报。每天收集气象资料、分析天气形势、展开气象会商,他们除了吃饭和睡觉外,几乎一直呆在气象工作间里,实时对发射场的天气变化进行分析、预报和保障,连续奋战两个多月,圆满完成了此次任务的气象保障工作。

火箭发射成功那刻,陈峥光望着不断升腾的烈焰,回想起年初以来,他和同事们克服疫情影响,备战任务的点点滴滴,欣喜振奋的情感溢于言表:“我为我是中国人,是中国航天人而自豪!”


据悉
目前有20多名湖南老乡
在文昌航天发射场默默坚守

“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发射

离不开这些湖南人的智慧和汗水

快来给他们点赞吧!


相关新闻>>超酷!中国首辆火星车来了


推荐阅读扫码进入长沙晚报公众号在对话框发送“健康卡”按提示操作,获取电子健康卡

杭州失踪女子已遇害!警方最新通报:其丈夫有重大作案嫌疑

这些高考考生,成绩无效!

霍启刚宣布参选!


来源丨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匡春林 徐运源 通讯员 何玲  孙宇新

编辑丨谌程

值班主任丨黄飞武

点亮为湖南老乡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