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习近平关于旅游业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指引

巅峰智业 2020-09-05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 Author 夏杰长,顾方哲

旅游规划、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工程、城市及道路照明工程

“四甲级”文旅全产业链综合服务商

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业非常重视,有过诸多重要论述。深入系统地学习和领悟习近平关于旅游业的重要论述,对把握旅游业发展战略,指导旅游工作,提高旅游业发展水平,最大程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着极为重要的时代意义和实践价值。


1

全力打造新时代的优质旅游产业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并结合这一时期的特点,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转化做出重大政治判断,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领导下的中国社会在不断前进。人民大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已经由“有没有”转化为“好不好”,社会生产力的供给已经由“多不多”转化为“优不优”。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对新时代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也提出了新要求。大众旅游需求已转化为对美好旅游生活的需求,旅游供给也已转化为优质旅游产品的提供。在此背景下,转变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式,由重速度、重规模向重质量、重品质转型,这是顺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应有之义,必然之举。


习近平指出:“旅游是综合性产业”,“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旅游业已经远远超出了原有的范畴,广泛地涉及娱乐、餐饮、交通、文化、工业、农业、商贸、建筑等产业,成为一种综合性的经济形态”。旅游产业的综合性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析,宏观来看,旅游产业的综合性体现为对其他产业的带动和联动方面,所以旅游业通常被称之为国民经济战略支柱产业;微观来看,则体现为对游客体验全过程的高品质保障方面,所以旅游业也被称之为人民群众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产业发展迅猛、增速显著。旅游业在高速发展过程中,其短板也逐渐显露出来,对于不断提升的民众高品质旅游需求供给乏力,传统的景点旅游模式难以为继,区域间产业发展不平衡问题日渐突出,以要素投入、投资拉动、规模扩张的粗放型产业发展模式弊端不断显现。同时,从微观层面来看,旅游已不再仅仅停留于对核心产品的体验上,其愉悦来源贯穿于旅游活动的始终,甚至延伸至行前的准备与行后恢复,触及行业之广、品质要求之高乃其他产业所未有,是名副其实的综合性产业。可见,简单地扩展旅游产品的供给量,已难以解决时下民众对旅游全方位、全过程高品质的要求。只有以高品质的发展标准、全局性的提升战略、全域性的旅游思维、全程性的实践指导为依托,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大众旅游的诉求。


2

深化旅游业“幸福产业”

的社会辨识度和民众认同感


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是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个基本定位。2016年,《关于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的意见》明确提出,要着力推进幸福产业。旅游产业作为幸福导向、健康导向、文明导向的产业,在这个文件中被列“五大幸福产业”之首,其地位之高,前所未有。


旅游业是美丽产业,旅游业所带动的经济发展是“美丽经济”,享受这一美丽的过程是幸福的过程,旅游已成为民众幸福生活的新方式,新时代的旅游发展就是要让更广泛的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公平感,特别是要感受到旅游带给我们的幸福感,这也是新时代赋予旅游业的重要使命。


那么,如何把旅游业培育为“幸福产业”呢?


一是坚持以人民需求为核心,创新培育旅游市场新主体。以人民为核心是我们开展各项事业的前提,而就旅游业的创新来说,习近平明确指出“发展旅游经济要坚持创新与继承相统一”,“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断求新、求变、求精,大力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创新的根本在于要充分发挥旅游市场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当前我国旅游业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发展方式还较为粗放,产业规模扩张主要依赖资源性要素投入,各类市场主体发育不充分。应该着力培育一批新兴市场主体,以新时代的新需求为导向,创新资源整合方式,创新产品开发路径,以市场新主体带动新产品开发,满足新时代的新需求。在此过程中,也要特别注意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要把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入旅游经济发展之中”。


二是坚持以市场机制为准则,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市场机制是激发经济活力和竞争力最有效手段,是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旅游业要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就必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化运作机制,深化产业供给体系中的结构性改革策略,优化产业结构。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职能在旅游产业和旅游事业不同语境中的引导作用、平台作用、监管作用、公益作用,引导旅游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是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为引领,改革完善旅游业法制环境。“奉法者强则国强”,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取决于营造一个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又取决于建设一个健全完备的法制治理环境。旅游部门应主动适应改革发展需要,结合旅游业发展新现象、新特征,依法治旅、依法兴旅,为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制供给环境,保障企业有序、公平竞争,保障市场化机制平稳运行,从而为民众提供质优价美的旅游产品,切实增加民众获得感。


四是坚持以弘扬新时代中国旅游品牌为导向,提升民族自豪感、荣誉感、归属感、责任感,最终提升民众幸福感。习近平高度重视品牌建设,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对浙江的旅游业就提出“重视打造旅游精品”“培育世界级品牌的旅游产品”的要求。品牌建设是创新型国家的有力深化,中国品牌已成为国家形象的代名词,建设中国旅游品牌就是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国家形象品牌。旅游品牌建设的关键,是要建立恒久与强大的信任体系。新时代中国旅游品牌的建设任重而道远、艰辛而必要,它不仅代表着国家的形象,更承载着民族的信任。我们要以高品质的标签印记我国的旅游产业,通过提升民族自豪感获得个体荣誉感,通过增强民族归属感强化产业责任感,最终提升民众幸福感。


3

发挥旅游业“普惠”效应

增进民生福祉和改善人民生活


习近平的从政经历中,不乏以发展旅游业改善社会民生的经典案例。1986年主政河北正定县时,力主与央视共建“荣国府”景区,1987年,随着电视剧《红楼梦》的播出,当年就有130万人次前来正定参观游览,门票收入达221万元,旅游收入达1761万元。继《红楼梦》之后,又有170多部影视剧在这里拍摄,可谓我国现代旅游史上早期“影视旅游”的经典样本。“荣国府”开启了旅游改善民生的“正定模式”,尤其对于当时农业人口占到近70%的正定县来说,所形成的收益在改善当地社会民生方面意义深远,“正定模式”也成为各地纷纷仿效的成功样例。


旅游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新时代的民众对旅游有新的要求,新时代的旅游业也应该担负起满足人民需求、增进民生福祉的使命。《旅游权利法案》第一条即明确了“每个人都有休息和娱乐的权利”,这种权利是与生俱来的,也是民生之所在。因此,发展旅游,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普惠”式地为民众提供高层次的精神愉悦,也可以将这种愉悦“普惠”式地均享于大众。旅游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发展旅游业应以民生为本,发展旅游的最终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新时代的旅游业对于民生属性的使命,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加强。


一是增加优质旅游资源供给,优化旅游业供需结构。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整体上发展迅猛,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基本旅游产品的供给已大幅改善。但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优质旅游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于旅游业而言,目前的主要问题一方面是旅游供给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不相匹配,对于市场中出现的新趋势、新需求尚不能同步满足,很多新产品的开发理念还停留在以人海战术、门票经济为生的阶段,产品主题和盈利模式仍以观光型产品和一次性消费为主。对于常态化休闲产品、综合性体验消费的旅游产品供给不足,例如邮轮旅游、养生旅游、体育旅游、低空旅游等度假产品较为稀少。


另一方面,即使是目前总量已经极大丰富的基础性旅游产品中,高品质产品的有效供给仍然明显不足,低层次同质化产品开发现象普遍存在。优质产品有效供给的不足,表面上是降低了民众的旅游体验品质,本质上则是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打折”了,也就是将民生的需要“打折”了。因此,优化旅游业供需结构、增加优质产品供给,将成为新时代旅游业需要解决且要解决好的民生问题。


二是平衡城乡居民旅游“获得感”,均享旅游福利权利。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谈及民生时明确指出,要“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同时,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改善民生,但在这个过程中要密切关注“相对获得感”的均衡增长,这是新时代旅游业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


三是合理安排休假制度,缓解大规模旅游流的冲击和影响。休假是身体健康的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目前,我国国民休闲度假,主要依靠在同一时间段出游或度假,给旅游业带来巨大压力,超负荷的接待导致旅游资源被过度利用,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旅游价格上涨、服务质量下滑等现象频发。


而从经济学角度来看,“黄金周”的刺激仅仅是将积累的消费欲望予以集中释放,而全年的消费总量并未受多大影响,影响消费总量的主要是由一定时期内居民的收入水平所决定的。因此,过于集中的休假制度安排,并不利于提升民众的旅游体验品质。同时,出于对诸多珍贵旅游资源保护的目的,以合理的休假制度安排来化解大起大落的旅游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新时代旅游业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承诺。


四是保障弱势群体的旅游公平权利,建立民生保障机制。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为此,要加快推进民生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引导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倾斜。对于旅游业而言,弱势群体的含义更加广泛,承载的责任也更加重大。旅游领域的弱势群体除了经济上的低收入阶层之外,还包括老人、儿童、残障人士等体能或智力方面的弱势人群。旅游活动的特殊性决定了旅游体验的个体差异,但这种差异不应将弱势群体作为愉悦差异的分界。确保贫困人口、弱势群体共同参与旅游发展精神,分享旅游发展成果,从旅游中寻得获得感和幸福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是新时代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4

挖掘旅游业行业联动潜力

创新全域旅游行业黏合方式


全域旅游是国家旅游局在2015年提出的发展思路,主题是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资源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最终追求旅游对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全域旅游是在“民众旅游需求的时代变化”这个大背景下提出的,充分把握了旅游行业产业的综合性、旅游产品构成的复杂性、旅游品质提升的艰巨性等诸多特征,以全社会的“合力”优化提升民众的旅游生活感受,是与“大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对优质旅游生活的需求”相契合的。2016年7月19日,习近平在宁夏考察时明确指出,“发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走下去”。全域旅游是我国旅游事业的宏大战略,是从以往的景点旅游发展模式转变为旅游业带动下的综合性发展方式,强调旅游业与各个产业、行业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旅游业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带动和联动作用。全域旅游理念是在探索中践行习近平对大局意识的要求,以整体的思维谋划旅游事业与其他各项事业的“合力”发展,是提升旅游业行业联动能力的重要抓手,我们应以习近平对全域旅游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方向,深挖潜力,立足旅游业的“综合性”,提升旅游行业与其他行的黏合性,以“合力”促进旅游业大发展。具体来说,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以大局意识构建新时代旅游事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10次强调“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凝练严谨的八个字为党的各项事业指明了方向。我们开展任何工作的“初心”就是“一切为了人民”,发展旅游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旅游美好生活的需要。


二是“发扬钉钉子精神”,切实落实全域旅游战略部署,创新全域旅游行业黏合方式。“干事业好比钉钉子”,“发扬钉钉子精神,就要坚持‘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全域旅游的发展方向已得到认可,在实践中也已取得良好开端,关键是要将顶层设计落到实处。全域旅游的理念是以“合力”求发展,如何生成“合力”,如何约束“合力”,如何引导“合力”,又以何种方式落实“合力”,习近平诸多讲话与实践中的关键词给了我们答案——改革与创新。


从行业治理和监管层面来看,全域旅游表面上看是旅游部门的事情,但落实到地方,尤其是在执行层面却需要多部门的联合推进,对于地方治理来说无异于一次以旅游业为核心的治理架构的重组与改革——加快旅游现代治理体系建设,打造合力治理平台、引入合力治理力量、形成合力治理体系。从旅游产品开发角度来看,应充分发挥旅游业的产业延展性,继续以“旅游+”和“+旅游”的理念,深度渗透融合工业、农业、体育、教育、中医药、康养、文化、科技等产业和领域。特别是要结合“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长江经济带”三大国家战略拓展旅游产品供给空间。同时,探索出台一批融合发展的政策标准,推出一批多样化融合发展的示范产品,“以点带面、从线到面”,实现更高水平的融合发展。


三是以“两个是否”的标准,创新全域旅游改革发展评价方式。全域旅游是旅游领域的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改革创新工程,推进不易,评价更难。如果没有一个科学的评价标准,全域旅游的推进将很难深入。习近平提出了改革的评价新标准,“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两个是否”揭示了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揭示了改革的最终衡量标准——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以往对于旅游业发展的评价多看重总量、规模以及速度,不能全面反映旅游经济增长带来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资源消耗、发展质量、社会福利的动态变化,不能全面反映出与其他产业相比,发展旅游业对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方面的机会成本和补偿效应,不能有效衡量旅游效益社会分配的公平性以及不同社会群体享受旅游服务的均衡性。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全域旅游已经为新时代的旅游事业打开了一个良好的局面,我们要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不断实践,探索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方式,创新评价方式,把握旅游产业的综合性特点。突出产业互补、产业联动、产业融合等多方面的经济效益,突出旅游业在增进民生福祉、扶贫脱贫、文化传播、对外交流、满足不同人群高层次精神追求等多方面的社会效益,以旅游评价体系的完善反映人民旅游生活需求质量的改善,以新时代旅游产业的发展体现新时代社会文明的进步。


5

挖掘红色资源

以红色旅游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红色资源是我们珍贵的历史遗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等,承载着中华儿女浴血奋战、永不屈服的信念和决心,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东方的精神之所在。红色资源承载着红色文化,对于普及爱国主义精神、民族革命精神、时代创新精神等具有重要意义,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内涵的重要途径。从习近平对红色资源的诸多论述中,结合旅游业实际,在红色旅游工作开展过程中应注意坚持以下三个原则。


一是要保持红色资源的本真性。2016年7月18日,习近平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参观三军会师纪念馆时明确指出:“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一定不要追求高大全,搞得很洋气、很现代化,花很多钱,那就不是革命传统了,革命传统就变味了。可以通过传统教育带动旅游业,但不能失去红色旅游的底色。只有体会到革命年代的艰苦,才能使人们真正受到教育”。以红色资源为依托的红色旅游在开发过程中要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红色资源是精神所在之核心,旅游开发是弘扬红色精神的生活化教育方式、宣传途径,不能本末倒置。


《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注意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标准,力戒奢华,避免大拆大建和重复建设。现实中,很多地方在开发红色旅游资源时,一味迎合商业潮流,单纯地将红色资源视为吸引客源的工具,主要精力投入在对游客商业价值的开发上面,致使红色资源成为商业性旅游开发的“点缀”,未能正确把握主体和形式间的关系。毋庸置疑,拥有红色资源是一地的天然优势,合理利用好红色资源开展红色旅游不仅能起到教育大众的目的,也能改善当地的社会民生。另外,很多红色资源位于偏远地区,各方面条件相对艰苦,对生活保障性设施进行论证、完善,有利于开展红色旅游活动。


同时,为了能更加生动、丰富地展示红色资源、宣扬红色精神,合理建设相关设施也是必要的,但要避免奢侈、浪费、攀比,应保持核心资源、核心精神的主体地位,红色旅游的核心是“进行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让干部群众来到这里能接受红色精神洗礼”,让红色旅游真正成为民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文化素材、精神源泉、价值体现。


二是要以红色资源为依托,深入挖掘红色精神,“讲好中国故事”。“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红色资源是中国革命历史的亲历者、见证者、承载者,红色资源的背后是强大的红色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断走向胜利的各个历史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红色精神,如抗日战争时期的南泥湾精神、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沂蒙精神、长征精神、红船精神等,建国后的北大荒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等,改革开放后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所有这些都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力量源泉。


《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色旅游要深入挖掘红色精神,更为重要的是,要利用红色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故事是民族精神的结晶,要让红色资源成为中国故事的宣传队、播种机,向大众乃至世界讲好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中国和平发展理念的共通性、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模式的共赢性,将新时代复兴中国的故事传播得更远、更广。


用红色资源讲中国故事的关键在于对红色精神的历史传承和时代解读,“对于红色文化资源,我们既要注重有形遗产的保护,又要注重无形遗产的传承,大力弘扬红色传统”,历史的车轮永不停歇,唯有精神长存于世代更迭。在红色旅游工作推进中,应特别注意红色精神在时代背景下的解读,深挖精髓要义、揭示时代价值,让红色资源释放更大的活力与动力,让中国故事凝聚更多的智慧与共识。


三是要以多种形式营造红色氛围、传播红色精神、打造红色旅游民族品牌。一种价值观要有效地发挥作用,就不能空洞说教,而是要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内心世界才能真正接受它。红色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播的过程中同样要以“融入生活”为手段,以“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为目标,最终目的是要“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从这几年的发展情况看,红色旅游覆盖面很广,群众基础很好,投资热情很高,增速持续提速,发展前景广阔。红色旅游的发展给革命老区带来了游客,也带来了致富的机会。老区人民通过为游客提供交通运输、土特产销售、餐饮住宿等服务脱贫致富,红色旅游让实实在在的财富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我们也要让红色精神融入到游客的生活之中,并将之扩散形成民族的红色品牌,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


具体来说,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通过以高品质的服务展现红色文化,将红色精神融入到游客的旅游体验中去。旅游者的旅游品质不仅来源于对核心要素的体验,也来源于与之相关联的各种接触和感知,并且,对于以弘扬“精神”为核心要素的红色旅游地来说,这种“软环境”的感知更为重要。经验表明,商业化进程不可避免的会对一地的传统文化造成影响,在革命老区“变富”的过程中,要注意防止过度商业化对当地红色文化氛围的侵袭,保持老区人民的本色。以老区人的风貌彰显对红色精神的传承,并将这种传承寓于对游客的服务之中,让游客从对红色旅程方方面的体验中真切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将红色精神融入到游客的旅游生活中,进而带到日常生中去。


另一方面是将红色旅游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拓展更广阔的传播空间。旅游是增进各地民众彼此相互了解的重要途径,红色旅游是以生活化的方式展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理念的重要手段。国务院的《“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加强红色旅游国际交流合作,推广红色旅游产品线路”。将红色旅游与国家“走出去”战略、国家旅游援外计划等国家战略相结合,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国际旅游城市推广联盟”等途径强化红色旅游在国家旅游外交战略中的角色和作用,让红色旅游成为中国声音的有力表述者,将红色旅游打造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闪亮名片。


6

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建设美丽中国


习近平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态度观点鲜明、态度坚定。他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中国明确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旅游业被誉为“无烟工业”“绿色产业”,绝大部分旅游活动的开展都依赖于良好的生态环境。相对于其他产业来说,旅游业的产业辐射面广,就业带动力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较小。但发展旅游业并非对生态环境完全没有影响,一些潜在或间接性的影响甚至比直接的破坏更为严重。


旅游业对生态环境的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旅游开发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游客群体对生态环境的不可逆转的破坏等。一地发展旅游业,势必要对当地原始生态环境进行升级改造,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生态环境带来直接的破坏,游客的进入也会对自然环境造成影响。国内外很多学者已从生态学、环境学的角度对游客的影响做过大量研究,有些是可以自然恢复的,有些则是不可逆转的,这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密切相关,发展旅游业要特别注意准确把握生态容量,将旅游活动对自然的影响降到最低。


习近平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诸多论述可为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指导和方向。“以人为本,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不能在发展过程中摧残人自身生存的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习近平的论述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核心要义——以人为本,其中有两层含义,一是生态保护的目的,就是要保障人们自身的生存环境;二是生态保护的手段,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还是得依靠人来解决。发展旅游业也是如此,发展旅游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民生活更美好,但前提是不能破坏人们的生存环境,尤其是对一些不可逆转的生态破坏要防微杜渐。在旅游开发和运营的过程中同样要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要充分考虑生态的承载力、自然的修复力,在规划的过程中就要充分论证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评估影响的修复方式、修复程度、修复效果以及修复代价。同时,宣传文明出行、厉行节俭、绿色旅游的旅游方式,从源头治理生态破坏行为,让生态保护意识深入人心。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将“绿色发展”作为中国发展的“五大理念”之一。实现绿色发展最重要的手段就是物质能量的多层次循环利用,使整个生产过程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零排放过程。


旅游业的循环利用可从两个层面进行:一是构建旅游资源开发及旅游活动中的能量转化体系。旅游活动中,由游客直接产生的垃圾大多属生活性垃圾,可通过严格垃圾分类制度得到较好控制。在回收利用方面国内外均有较为成熟的处理体系,包括生物发电、农业堆肥、再生制造等多种方式实现能量转化。二是构建旅游发展与当地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的循环经济系统。循环经济是形成企业间生产代谢和共生关系的生态产业链,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广、联动性强的产业,在协同其他产业发展过程中,要注意提高产业协同效率,提升资源转化利用水平,以产业间的高效协作促进物质能量的循环利用,从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7

构建全方位旅游外交体系


旅游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旅游也是增强人们亲近感的最好方式,是国家(地区)间的和平使者。《“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首次将“旅游外交”纳入国家战略,进一步提升了旅游产业的地位和作用。旅游已经从过去外交的点缀转变为外交的前沿,旅游也越来越多的承担了合作共赢、和平发展的外交使命。在习近平的诸多演讲尤其是出访演说之中,对旅游外交所承担的使命均有提及或体现,给旅游外交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一是以旅游外交为元首外交增色。习近平与诸多国家领导人会晤时,多次表示要加深包括旅游在内的多方面交流。在元首外交的推动下,中俄、中韩、中印、中美、中墨、中瑞、中丹、中澳、中哈、中国与中东欧、中国与东盟、中国与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年活动渐次展开。一系列高层次的国际合作活动在旅游搭建的平台上成功举办,也成为践行我国“亲、诚、惠、容”外交方略的有效手段。从经济层面来看,我国规模巨大的出境旅游市场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具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这也为我国有能力、有实力、有魅力地实施旅游外交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元首外交提供合作契机。旅游外交是我国外交领域的生力军,多次成功的外交活动都是在元首外交的推动下完成的,也为元首外交提供了更为轻松、友好的合作环境,是元首外交有力的跟随者、助推器。新时代的旅游外交应继续发挥旅游的魅力,在国际合作中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二是以旅游外交促进民生互进。习近平在接受俄罗斯媒体专访时曾坦言,旅游是他的兴趣爱好之一。我国的旅游外交无论是对于自己还是对于目的地国家来说,都是促进民生改善的双赢战略。以旅游为代表的合作互通,对沿线国家间的签证便利化政策、交通通达性标准、互惠合作性机制等都提出了更加切实和具体的要求。可以说,我国的海量游客群促使相关国家(地区)为开发这一巨大的市场在积极建设和完善各方面的建设,旅游外交促进了彼此间的民生改善。


三是以旅游外交润滑国际关系。旅游外交的魅力在于它灵活性强、适用性广,在双边关系良好时,旅游可为国家间的交往起到加速推动的作用。例如,我国近些年与多个国家举办的“旅游年”活动,为高层次的合作对话提供了广阔的合作平台。例如,2015年9月,借中国旅游代表团访问古巴的机会,双方政府签署了谅解备忘录。以旅游为媒介,加速了两国行政主管部门及企业间的交流,发展了中国和古巴间的长期友好合作关系。


四是以旅游外交促进商贸互信。习近平多次在外访中提到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鼓励对方国家企业来华拓展业务。商贸合作是国家外交的重要议题,旅游外交为商贸企业提供了良好的互信交流渠道。随着中国旅游产业的壮大,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走出国门,让世界更多的了解中国。很多企业在拓展海外业务或与国外企业对接时明显感受到外国人越爱越了解中国,而了解中国最好的途径,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旅游部门常年在境外的推介活动。现实是最有力的表述,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壮大,旅游外交在推动商贸互信方面将会越加有力量,越加有成效,也将会越加被大众所认可。


▎最新热文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的“一二三四”

刘锋受邀出席江西省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

刘锋做客“咸宁市长会客厅” 与王远鹤市长在线对话

2020年最火创意!故宫被“复刻”成一本全长3米2的书

夜间经济新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万地摊遍地开

天下何处出好汉?让《好汉山东》来告诉你.....

巅峰案例|解码“天上净湖”抚仙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巅峰出品|小埠·绿心童乡新晋亲子网红打卡地

巅峰案例|安吉云上草原高山度假旅游区总体规划

高清原图!雄安新区6个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全文

巅峰美景荣获IAI国际广告奖“年度营销创新品牌”奖

旅豆学堂一周年|文旅人是文旅业最核心的价值




北京巅峰智业旅游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始创于2001 年,公司秉承“美丽中国·巅峰智造”的使命,是中国旅游规划行业的标杆企业、文旅产业创新引领者,提出了 “策划规划、产品建设、落地运营、营销执行”四位一体全链服务战略,为客户提供文旅产业创新发展线上线下一站式解决方案。

公司总部位于北京,并在上海、深圳、成都、西安等地设有分公司。公司资质全面,业务覆盖全国,完成3000余项高品质项目,累计运管景区百余家,打造了多彩贵州、大美青海、清新福建等一批知名旅游目的地,荣获“中国旅游知名品牌、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荣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