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步态系列(5)---年龄与步态模式,正确步态的反义词一定是不正确的步态吗?

2017-09-09 李哲 李哲教你学解剖


步态系列文章介绍:

  1. 【步态系列(1)】走好路的前提是站稳喽!!!

  2. 【步态系列(2)】情境会直接影响您的步态。因此看步态去识别人的心境,是有道理的

  3. 步态系列(3):一步到底有多远?

  4. 步态系列(4)-步态学研究简史


上一篇文章:

视频:骨性触诊---髂前上棘


前几篇文章有点小枯燥,觉得再继续介绍一些专业的名词会让大家开始远离这门学科了,其实人有时远离一门学科,是从看不懂开始的。


今天小小的调剂一下,讲讲关于年龄相关的步态模式。


就像之前《步态系列(3)》中,介绍:一个人步态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人生的两端来辨识,行走看似不费力气,但对于我们人类依然有着巨大的挑战性。在生命初始,孩子必须花费11-15个月来学习如何站立和行走;在生命后期,行走往往成为一个越来越大的挑战。这是因为肌肉力量和平衡感的衰退,老年人要需要辅助工具进行安全步行。

并不是所有与“正常”不相符的步态模式都是病理性的结果,有时在功能解剖中,对于人体的理解,常常犯的一个错误逻辑,即“正常”之外就是“不正常”。比如小孩子和老人步态特点就和成年人迥异。而这些迥异,并非是“不正常”,而是属于年龄相关的步态范畴。

在年轻孩子中见到所谓的“步态异常”,在成人之后往往会消失。我一直劝一些咨询我的家长,不要太担心,如果感觉发育异常可以到医院做一个医疗检查。如果没有任何发育的问题,孩子在5岁之后,开始会慢慢的消失。


在孩子学走路的过程中,步宽比较宽,步频比较快,而且步幅长比较短。(如果对于这些概念模糊的可以参考《步态系列(2)》《步态系列(3)》

而且孩子在足部着地的初期,经常是全足着地(下一个章节配一些孩子走路的视频),而不是足跟触地。膝关节在站立初期往往是保持伸直的状态。


通俗的讲:孩子在走路的时,更多的是踏步,步长较短、不坚定而且还有伴有急促。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在孩子学习走路的时候,上肢几乎没有什么交替摆动。在大街上,你遇见一个大人如果领着孩子走路,可以好好的观察一下。


尽管没有病理性的变化,老人的走路模式也会发生改变。尽管对这些改变的成因尚无定论,但更倾向于防止摔倒和安全感是最重要的因素。


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肌肉体积变小,活性降低,视听器官会变得更差,年龄的影响与许多的因素相关,比如健康状况、活动程度都有很大关系。比如一些60多岁的老人,由于身体状态,可能在步态中比70多岁的老人表现的更加糟糕。

老年人的步行模式也有着一些特点:步行速度变慢,步宽较宽,站立期变得更长,双脚支撑期变得更加延长,步长变得更短。无意识的运动很少,速度也很慢,因为无意识 51 29387 51 15232 0 0 2868 0 0:00:10 0:00:05 0:00:05 3009的运动会明显增加摔倒的机率。


无论孩子还是老人,平衡和协调是步态的根本,那就在谈谈平衡和协调。

对于大多数人伸手去拿一支笔、走一段路、爬一段楼梯,似乎都是生活中平常的事情,但你可知道,当初你学这些技能时,可是费尽心力。

从最初的爬行到站起来行走,宝宝要花好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学会控制肌肉、关节、建立平衡感。即使如此,学步的儿童也会在当初学习走路时,摔倒也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


身体的大部分动作都是由大脑来进行统一调控,才能让三种基本功能谱写出一首惊人复杂的交响乐。这三种功能分别是:个别肌纤维的移动、肌群的协调以及平衡功能。


如果脑部的平衡感发育的不够好,就不可能完成这些看似简单,而实质上是极其复杂的运动。如果没有稳定的姿势,肌纤维收缩后就不可能让身体复位,因为没有基础和参考点。就像篮球运动员,如果平衡感不够好,为球队得分的能力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受伤下场。


在人体的脊髓(下图是脊髓)内大约有2000万个轴突。这些神经纤维以及那些分布在脑干、颈部和腿部的神经纤维会对地心引力有所回应,从而让身体保持稳定和直立的状态。


当身体的姿势发生发生微妙变化时,脑干和大脑的神经元会自动的在正确时间用正确的信息量收缩正确的肌肉,以维持直立的姿势。


小脑神经元受损的患者通常无法长时间直立。长期酗酒会直接影响小脑,导致跛脚甚至更加糟糕的状况。同样帕金森病或中风的患者也会因为重要的神经元受损而影响动作,比如肌肉僵硬,缺乏平衡感等。某些健康问题、药物作用和内耳的疾病也会影响身体维持平衡的能力。

这一讲只是给大家抛砖引玉,接下来的讲解会为您揭示,其实步态只为训练走步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说法,涉及更多的是客户教育中的肌肉记忆训练,即神经肌肉系统对技能的学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