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武汉新洲:冲刺“中国航天第三极”
快舟火箭成功发射(郑斌 摄)
对于致力打造“中国航天第三极”的武汉市新洲区来说,更是备受鼓舞。
“我们要更高标准建设航天产业基地,加快谋划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洲高质量发展。”新洲区委书记赵利洪在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会议时提出,要努力在国家战略布局和省市部署安排中找准新洲发展定位,打造支柱产业,夯实发展根基。
火箭冲天,武汉航天产业起势腾飞
沿新洲区双柳航天大道向前行驶,火箭产业园、卫星产业园、行云工程、磁电产业园、航天产业港……一个个产业园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拔地而起。
自2017年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2021年被命名“中国星谷”)在新洲正式动建,中国星谷便驶入商业航天的新赛道。如同火箭一样,中国星谷也一直处于高速发展中。
3年后的2020年1月,火箭产业园区建成国内首家具备年产20发火箭总装测试能力的现代化产业园。
2021年10月27日,“武汉造”火箭“快舟·新洲”号腾空而起,一飞冲天,成功将一颗商业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执行此次发射任务的“快舟·新洲”号,属于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是位于武汉市新洲区的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火箭产业园下线的首批火箭之一。
“快舟·新洲”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武汉航天产业已开启规模化生产。到了2022年,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迎来密集发射期。
2022年9月25日6时55分,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将试验十四号和试验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试验十四号卫星主要用于开展科学试验、新技术验证等领域,试验十五号卫星主要用于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和防灾减灾等领域。
这是“新洲造”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的第18次飞行,也是该型火箭2022年第4次执行发射任务。
此前的6月22日、8月23日、9月6日,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分别在酒泉、西昌等地成功执行3次发射任务。
也就是说,在95天内,“新洲造”火箭成功实现“四连发”,展示了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的朝气与实力,也展示了中国星谷奔向“中国航天第三极”的努力与奋进。
以“箭”串“链”,激活聚变效应
快舟一号火箭的密集发射,不仅仅让“新洲造”扬名天下,更重要的是,一支“箭”串起整条航天产业链。
航天产业作为一个系统性很强的产业,具有产业孵化能力强、区域带动效应强等特点,尤其是快舟一号所属的发射产业,位于航天产业链的中游,其上游是原材料及各类新技术,下游是卫星和数据应用。火箭产业园的蓬勃发展,为基地航天产业建链延链强链起到了支撑作用。
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与火箭产业园一路之隔的卫星产业园内,七八层楼高的卫星零部件库,存放着数百颗卫星制造所需要的零部件。出库、装配、总装、测试……国内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有条不紊地运行。
卫星产业园的建设也创造了“航天速度”。从小卫星智能生产线的设计到试运行,仅仅用了429天,实现11项关键技术突破,23个系统118台设备从无到有。
2021年5月13日,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卫星产业园开园,我国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亮相,首颗“武汉造”卫星正式下线。“这标志着全国首个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卫星柔性智能生产线正式投入运营,标志着我国卫星批量生产时代来临。像造汽车一样‘智造’卫星的梦想照进现实。”航天专班负责人介绍,目前卫星产业园具备年产240颗小卫星的能力。
今年12月,航天行云科技有限公司的卫星研发生产基地也将建成投产。该公司主导的我国天基物联网星座——行云工程进展顺利。行云工程计划分三个阶段完成建设。目前,工程第一阶段建设任务已圆满完成,正在推进的是第二阶段,预计将于近期完成。
第二阶段建设完成后,就能实现小规模组网,在空间段、地面段及用户段再次提升多项关键核心技术,中国及中国周边区域可以达到平均每30分钟就有一次卫星过顶、提供一次卫星通信服务的能力。系统将形成面向南北纬目标区域的稳定业务运营能力,具备为用户提供较为完整的天基物联网系列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能力,能为国内重点城市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规模化推广包括集装箱、海洋、地灾、气象、环保、电力、农业、应急、物流、水利等在内的10多个重点行业的应用,实现行云卫星系统从“试用”到“实用”的跨越。
未来,第三阶段建成后,行云工程将完成由百余颗低轨通信卫星组成的天基物联网星座,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万物互联。
另一个主体产业园电磁防护材料产业园的建设也开启了加速度。继去年部装产线试运营之后,今年,电磁防护材料产业园总装产线正式投产。
航天生态圈,澎湃区域发展新动能
一企带一链,一链带一片。
在火箭、卫星等相关企业的带动下,如今的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大批上下游配套项目快速集聚,正形成以新一代航天发射及应用为基础,以卫星平台研制及载荷、空间信息应用服务、航天地面设备及制造为特色的完整产业链,打造千亿产业集群,构筑“航天生态圈”。
截至2021年底,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核心区已入驻产业项目13个,总投资117.12亿元。2022年以来,签订正式投资协议5个,协议投资额61亿元。去年,基地实现产值50亿元,今年上半年产值突破30亿元,同比增长22.2%。
产业链条串起区域竞争力。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武汉共拥有商业航天相关企业近5000家,在卫星制造、火箭制造、北斗地面设备等方面已具有较强竞争力。
2022年3月,武汉市出台相关意见,提出锚定“中国航天第三极”发展目标,抢抓全球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机遇,加快推进全市航天产业发展。
新目标,新征程。在新洲区委区政府统筹下,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正加紧谋划“四园一中心”建设——
航天新材料产业园,研发生产陶瓷材料、复合材料、防隔热材料、推进剂材料、高性能纤维材料、石墨烯材料、功能涂层材料等关键航天新材料。
绿色船舶制造产业园,在绿色船舶设计、安全标准体系、新型船舶制造等重点领域,推进绿色船舶船型标准化,打造重点引领、优势突出、整机带动、配套协调的船舶制造产业。
航天电子产业园,聚焦航天电子研发制造、空天地一体化信息技术、航天科技应用研发、航天零部件及产品制造、新材料研发及制造等,打造航天科技、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材料四大产业集群。
航天信息产业园,围绕卫星研制、卫星测控、卫星运维、卫星应用,建设以卫星产业生态中心、智能制造中心、运维系统及应用终端等为主要内容的航天信息产业。
航天大数据科创中心,围绕卫星平台及载荷制造、通导遥(通信、导航、遥感)、空天地海、宽窄带等四个一体化,开展应用场景研究开发,打造产业综合配套和综合服务平台,培育航天基地的核心竞争力,塑造具有独特产业和文化价值的高品质载体。
从0到1,从1到N,“四园一中心”建设将进一步完善中国星谷“航天生态圈”,助力星谷与光谷、车谷、网谷比翼齐飞,成为支撑武汉经济澎湃动能的又一重量级引擎。
编辑丨刘定文 胡馨月
【小编推荐】航天南湖顺利过会,湖北荆州将再添一家上市公司
【小编推荐】银行理财子公司茂盛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