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春龙:法学人才的创新培养如何遵循“八个相统一”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八个相统一”,为新时代学校履行立德树人职责、培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培养法治人才方面,中国政法大学探索形成了公益法教育体系和法律职业伦理教学体系,不仅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也为法治人才培养提供了有益尝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教育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论述了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这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最新发展,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最新发展。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对于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理论体系、指导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019年3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
法学人才创新培养需遵循“八个相统一”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紧密围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屋建瓴地阐明了建设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大意义,深入分析了教师所起到的关键作用,明确提出了加快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大要求。
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深刻把握“八个相统一”:“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这是对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科学规律的全面概括,也是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创新的指导性原则。
围绕人才培养这个核心点,高校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完成好、履行好立德树人的职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要坚持不懈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具体到法治人才的培养,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培养德法兼修、明法笃行的高素质法治人才,切实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为此,法治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在思政课建设上下功夫,更要在课程思政、专业思政上下功夫,使思政课与专业课同向而行;要建立起法学专业教师一课双责的模式,鼓励法学专业教师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坚定践行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在日常课堂教学与学生指导之中。
法学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以“八个相统一”为遵循,紧密围绕法学专业的育人特色,深入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建立起法治人才培养的大思政教育格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把思想政治教育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积极开展法治公益服务活动,引导法学专业学生在使用法律知识服务社会的过程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强化学生的个人道德、公民道德、职业道德和政治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思政课要以理服人,通过法治公益服务与法律职业伦理学习,融合道德养成于专业实习实践之中,在专业实习实践之中感受法律的公平与正义;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要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之中同时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之中,通过充满正能量的鲜活司法案例鼓舞和激励学生。
中国政法大学准律师协会的同学在进行公益法律服务
作为中国法学教育的重镇,中国政法大学一直在积极探索把公益教育、法律职业伦理教育与法治人才培养相融合,培养学生心怀法治、公平正义的理想和扶贫济困、关怀弱势群体的公益精神。学校逐步探索形成了具有完整流程的“教学——实习实践(社会服务)——研究”的公益法教育体系,在本科生培养方案中设立公益学分。其中,法律诊所课程是公益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了解社会现实、强化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公民素质,强化公益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法律诊所课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受理真实案件来综合训练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学生在实际体验中,必须学会权衡法律法规、当事人利益及伦理道德等多种因素,并在真实案件中培养出会谈、咨询、辩论、法律文书写作等能力,不仅学到实际技能,而且培养了分析和判断的思维能力,增强了公益心和社会责任感。诊所式教学通过教学、研究、法律援助服务三种功能的有机融合,将公益教育深度融合于法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之中,推进德法兼修、明法笃行的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中国政法大学在探索诊所式法律教学方面已经取得比较好的成绩。目前共开设了环境法律诊所、行政法律诊所、劳动法律诊所、知识产权法律诊所等六个法律诊所课程,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2018年4月底,昌平某乐器厂的26位老员工为讨要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和工资,打算提起诉讼,后经昌平区人民法院推荐,找到中国政法大学法律援助中心寻求帮助。尽管面临时间紧、人数多、案情复杂等各种困难,中国政法大学法律援助中心仍然决定接手这起标的额总计250万元的劳动社保待遇纠纷案件。在法律援助中心部分在校学生的努力之下,26名员工按时递交了起诉书,后经法院调解,顺利获得每人8万到10万元的一次性补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好评。事实上,自2004年开设诊所课程起,法律诊所师生先后提供法律援助7000件左右,接听热线电话、回复信件、接待寻求法律援助的百姓来访、代理简单法律事务近20000人次,受理案件近3000件。此外,法律诊所师生与学生社团合作,共同开展校外普法、送法下乡、建设法律援助服务站等法治公益活动。
学校还积极开展国际联合公益法律援助实践,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公益法教育,形成中国法学教育实践的国际影响力。2013年以来,学校与校外公益法律服务机构在暑期共同开展本科生国际联合实习项目,选择优秀在校本科生与10余所高校的外国大学生采取一对一的方式结对子,共同围绕特定的法律问题,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国际联合实习活动。通过中外法学学生的国际联合社会实习,不仅加强了公益法律服务理念、文化和制度的跨国交流,更培育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国际化视野,实现了公益法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针对法学教育德行缺失的问题,中国政法大学成立了全国第一家法律职业伦理教研室,开创了“学习与训练一体化”的法律职业伦理教学模式,成功推动法律职业伦理课程进入《法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学校构建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全流程法律职业伦理教学体系,坚持法律职业伦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职业伦理的实践实训是同步进行的关系,把以法律诊所等为代表的实践教学融入到法律职业伦理教学体系之中。学校紧密围绕法学教育的独特性,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学专业的最佳契合点,通过以加强法律职业所特有的伦理体系教育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强调法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立德铸魂,使得学生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真诚信仰与衷心维护。
与此同时,学校形成了层层递进的法律职业伦理教学体系。通过多元化课程设计,形成了理论课程体系——案例教学体系——诊所式教学体系——实训教学体系的标准化法律职业伦理教学体系,打破传统教育中“先知识、后实践”或“从知识到实践”的固有理念,提倡知识与实践之间的同步进行关系,实现了法学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效融合与统一。
概而言之,中国政法大学有效把公益教育、法律职业伦理教育与法治人才培养相融合。一方面在法治人才培养中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优良历史传统,强调高素质法治人才既要掌握扎实的法学专业知识与能力,又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社会主义的家国情怀与德行基础,为此,我们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贯穿了德法兼修、明法笃行的法治人才培养目标。另一方面坚持法律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法律职业伦理的养成是同步进行的关系,也就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既要设置好法学专业知识课程体系,也要设置好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在国家规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外,还要紧密围绕法学教育的独特性,重点加强法律职业教育与法治公益教育,切实服务于全面依法治国对于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的战略需求。在这两种结合中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两条推进路径:第一是通过人才培养的大思政教育格局来实现专业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步进行,融思想政治教育于专业学习之中,润物无声,德法兼修。第二是坚持“八个相统一”,特别是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在于践行,只有在法学教育的专业实践之中,才能真正养成公益精神与法律职业伦理。
作者:卢春龙,中国政法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发表于《前线》杂志2019年第8期,原标题《法治人才思政教育的改革创新》
责编:曹晶
版式:邝岩
监制:李爱玲
图片来源于新华社、光明日报
转载请注明微信公众号:前线理论圈(id:qianxiantheory)
点击图片下载前线客户端
或在应用商店搜索【前线杂志】
◆ ◆ ◆ ◆ ◆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链接阅读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