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抓社区防疫,也要抓社区经济

张晓敏 前线理论圈 2021-09-22

北京朝阳望京
2020年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乃至全球带来了极大挑战。作为首都,北京的疫情防控极端重要。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任务下,发展社区经济成为加强社区治理、有效服务群众的重要途径。
短期来看,企业和生产空间的社区化治理,是对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不同服务,以促进北京市各类企业有序返工复工;长远来看,则更应从“两个培育”着手,强化社区建设从而发展社区经济,提高北京市防范化解重大突发性公共危机的能力。
发展社区经济:疫情防控背景下稳定经济的重要途径
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调研指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也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最有效的防线。全国都要充分发挥社区在疫情防控中的阻击作用,把防控力量向社区下沉,加强社区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使所有社区成为疫情防控的坚强堡垒。因此,疫情防控工作除了点对点的医疗救治,还有以社区为载体的面源管控。对北京来说,在做好社区疫情防控的同时,也要积极发展社区经济,确保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社区经济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处于后工业化社会转型期,各类社会和经济要素相互融合而催生出来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社区经济往往可以在抵抗灾难、应对危机中发挥重要作用。台湾在“八八水灾”后通过发展社区经济恢复当地的生产,日本和美国在经济泡沫时期,成熟的社区经济为经济社会稳定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
一般来讲,社区经济是以居民福利和部分服务效用最大化为目标,通过社会机制为主的多元机制对社区资源进行配置,在推动社区建设的前提下,为满足社区居民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而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相关经济活动。基于北京特点,本文使用的社区经济概念有所不同,这里的社区并非指完全回到曾经的熟人社会,而是基于一定的地理范围,纳入各个有机主体协同共治社区的社会共同体概念,是社区建设在经济领域的体现。
抗疫期间,一个社区范围内的市场主体能否顺利复工,取决于是否有充足的服务人员和防控人员力量。社区内的市场主体如超市、理发店、餐馆等生活性服务业企业,与社区居民的生活有密切联系。此次疫情爆发之前,社区治理往往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不论是商铺、商场等生活性服务业,还是写字楼、产业园区等生产性服务业市场主体,缺乏被有效纳入社区的协同治理当中。市场主体与社区居民之间仅有商业联系,缺乏社会联系,二者处于分隔状态。因此,实现企业和生产空间的社区化治理至关重要,在社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有利于化解疫情防控和返工复工的双重压力。当社区经济发展到更为成熟的阶段,可以更加有效应对超大型城市的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发展社区经济,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增强社区力量,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复工复产。生活性服务业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容易出现防控人员力量不足的情况。对于封闭管理的社区,可采取居民委员会、物业公司与社区范围内相关企业商户合作的方式,各自之间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确保企业商户的正常运营。对半封闭管理的社区,除了居委会,还应注重社区自组织或者社会企业的联系协调作用。针对不同情况,发挥社区内不同主体的作用,确保居民日常消费的稳定供应,形成区域范围内生产、物流、消费的完整供应链条,形成彼此信任、有一定情感联系的社区共同体,从而降低沟通成本,提高决策效率。
增强社区的系统化服务,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复工复产。生产性服务业具有集聚性、规模化特征,“强企业、弱社区”现象更为明显,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复工复产,更应强化社区的作用。
第一,强化属地责任,加强产业园区的社区化管理。建立街道和社区向产业园区派驻联系人制度,落实信息日报和督促检查,避免疫情在产业园区的聚集性扩散。
第二,动员社区力量,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通过社区居委会动员社区组织、志愿者队伍、医疗卫生力量,配备专门的疫情防控协助人员,提供疫情防控公共服务,协助企业更好复工复产。
第三,企业可对社区居民在短期内提供一些赞助和支持。长远来说,随着社区组织不断丰富,企业通过社区资源发展出具有社会公益性的经济组织,能够更好服务社区居民。
重视“两个培育”,防范和应对未来可能面临的突发性公共危机
短期内加强社区的管理与服务能力,有助于应对眼下的疫情危机,长远来看,建立市场主体与社区之间的共生关系,培育成熟的社区经济形态,形成社区共同体,有利于超大型城市防范和应对突发性公共危机。
因此,一要培育社区各主体的“社会人”意识。社会人是具有理性自觉、互爱互助和责任担当的社区成员,培育足够多的社会人,才能在城市面对突发性公共危机时保持足够的管理弹性,确保经济正常运行。可通过街道、社区等与市民和社区内企业沟通,培养各主体对生活环境的权责公共意识;以社区为单元,提升社区内所有社会人的风险共担意识,鼓励促成立足于社区公共参与的城市治理策略制定。
二要培育基层“自组织”。积极引导建立社区内的社会企业、社会组织和团体,完善相应的管理和服务制度,充实社区共同体的力量。发挥不同主体的功能,强化社区各主体间的联系,如志愿服务组织、应急救援组织、行业协会等,提升社区主体的社区认同感。建立社区居委会与社区内的市场主体、社会组织、社会企业的良性互动机制,形成统筹、协调有序的社区型经济社会良好运行态势。


作者:张晓敏,北京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管理学博士


责编:林苗苗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监制:李爱玲


欢迎投稿,转发分享
投稿邮箱:qianxianwang@126.com




推荐阅读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新媒体矩阵


前线理论圈


前线客户端



东方红啦


中国大学生网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