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前线评论
314个内容
在当今的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场上盛行各种阴谋论。对此,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理解。
从认知角度看,阴谋论总是倾向于将复杂事物进行简单化的解释,只要是事物超出了人们已有的认知范围,就可以一言以蔽之“阴谋”,用阴谋来解释一切认识不了或令人困惑的现象。世界复杂多变,重大的社会现象与历史进程背后的原因通常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问题是大多数人是不具备专门知识和科学思维能力的,一个简单的、单一性的解释是最容易让他们接受和“理解”的。不幸的是,还有一个规律,即在各种简单化的解释中那个最简单的解释,往往是最容易被接受和最受欢迎的。所谓的科学思维,主要是指人群中少部分人所具有的那种认识事物潜在前提的认知倾向和能力,也就是俗话说的“有脑子”。而阴谋论之所以流行,其认知方面的关键因素是要人为地设置一个前提,一旦人们接受这个前提,进入其预设逻辑,就会被其中环环相扣的推论所俘虏。阴谋论总是封闭性地循环论证。一旦进入阴谋论设定的逻辑体系,一切都“顺理成章”。但是,阴谋论之所以不正确往往是因为其逻辑前提是片面的或不正确的,它为论证其目的而舍去了其他相关因素与前提,把认知狭窄化、筒视化。而这又正好符合了大众认知特性,不具备科学思维能力的人的认知特点正是不容易意识到每个事物都包含的潜在前提。现代选举运动,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这种大众认知心理现象的产物。选举,一人一票,从理论上说是个人意志的自由表达,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就不存在现代选举运动了。现代的选举运动是建立在个人的意志和表达是可以操纵的前提上的。如果真的是个人意志的自由表达,而公众意识又是不能被影响的,个人行为是不能被控制的,那么现代选举中巨大的资金投入、大规模的竞选运动岂不是在浪费?现代选举运动本质上是一种政治营销,和商业营销的原理是一样的,就是把“产品”推销给“消费者”。而之所以可以“推销”,就是因为只要手段得当,超过受众的阈值,受众就必然接受。根据西方政治心理学的研究,一般认为具有独立判断能力、行为不易受到外来影响的选民不会超过全体选民的四分之一。因为多数人不具备科学思维能力,大众易于接受简单化的认识,所以阴谋论将会永远存在。关于阴谋论,还可以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来加以认识。如果说,大众认知心理的状况为阴谋论提供了认识论的可能性,大众的社会心理则为阴谋论提供了动力和需求。阴谋论是满足社会情绪宣泄的一种社会需求。人们在生活中总会碰到不如意,特别是普罗大众、社会下层群众。当他们有不如意、不满的时候,就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他们要找到导致不如意的原因。寻找的方向有两个:一是自我归因,一是社会归因。不如意越多、越经常化的人群,易于归因于他人和社会。也就是说,他们需要找到自己以外的原因,干脆点说就是要找到一个“敌人”。迁怒他人,正好可以把自己从内心里解脱出来。阴谋论,是满足这种大众心理需求的好材料。从历史上看,当社会问题增多、社会不满情绪增长的时候,往往也是阴谋论盛行的时候。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大萧条就曾为反犹主义提供了动力。而当社会稳定发展的时候,经济状况良好、人群关系融洽、社会情绪乐观的时候,阴谋论则会处于相对的低潮,甚至暂时销声匿迹。
作者:房宁,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
文章来源:北京日报2020年4月13日,原标题“‘阴谋论‘何以蛊惑人心——从认知规律和社会心理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责编:林苗苗
图片来源:东方IC
监制:李爱玲
投稿邮箱:qianxianwa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