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纪念列宁 | 新经济政策体现了怎样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

俞良早 前线理论圈 2021-09-22
摘要

列宁在转变政策和制订新经济政策时坚持社会主义价值取向,体现在认识和制订新政策的必要性、向社会主义过渡途径、实行粮食税和自由贸易政策以及制订并实施租让制政策等多个方面。列宁在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过程中坚持社会主义价值取向,体现在提出新经济政策意味着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进行战略退却、发展商业的环节、提高文化水平,进行国家机关的改革等多个方面。这些社会主义价值取向指导着俄共(布)和苏俄人民大胆探索,使经济建设事业朝着有利于苏维埃国家和有利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前进。


这里所谓“社会主义价值取向”是指把社会主义作为前进目标、朝着这个目标来规划当前政策和措施的观点或思想方法。1921年3月后,列宁领导俄共(布)制订并实施了新经济政策,容许国内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发展和增长,以利于恢复国民经济和发展生产力。以往学术界对列宁利用资本主义经济因素作用的思想研究比较充分,而对列宁在制订和实施新经济政策过程中坚持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事实及思想则论述较少。笔者就此作一研究,以期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俄共(布)和苏维埃国家缔造者,1870年4月22日生于新比尔斯基(今乌里扬诺夫斯克)


转变政策和制订新经济政策时坚持社会主义价值取向
当时苏俄处于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完成过渡任务,要求采取正确的政策。1921年3月以前近三年的时间里,苏俄正处于国内战争中,面对严峻形势,俄共(布)和苏维埃政权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这对支持国内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可它不利于生产和经济发展。所以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作出决定,转变国内政策,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在转变政策和制订新政策时,列宁始终坚持着社会主义价值取向。
列宁认为,必须立足于促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目的,来认识改变政策和制订新政策的必要性。在国内战争时期,苏维埃政权有些政策损害了农民利益。俄共(布)十大对此进行深刻反省,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建立工农之间新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以苏维埃国家新经济政策为基础的关系,是实践中证明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的关系。
列宁指出:“我们就是应当这样清醒地估计这种关系,应当有充分的决心来重新审查以至改变我们的政策,因为我们在几年之中着手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着手建设无产阶级国家的基础,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这以后无产阶级必须加强经济建设。苏俄无产阶级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在世界历史上是第一次,意义重大。显然列宁本着促进无产阶级“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的目的,阐述改变经济政策以及建立工农之间新的关系的重要意义。
同年4月上旬,列宁在有关会议上作关于粮食税问题的报告,论述了改变政策以及制订新政策的必要性。列宁表示自己是“从共产主义的观点”看问题的,并认为从共产主义的观点看转变政策和制订新政策得出的结论是容许的和有益的。列宁关于从共产主义的观点看转变政策和制订新政策,或者从共产主义的观点出发评价新政策,都是强调以是否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来衡量转变政策和制订新政策的必要性的。
列宁认为,转变政策和制订新政策反映了苏俄经济建设途径的特殊性,这是由苏俄作为落后国家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决定的。列宁提出:“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里,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优势地位,在农业中大生产也很发达,因此容易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立公有制。
苏俄情况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它的大工业比较弱,城市里小生产大量存在,农村里小生产占优势地位。它必须首先发展生产力,形成大生产占优势的条件,才可以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列宁认为,苏俄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需要经历很长的过程,社会主义社会是当前的政策和措施致力于抵达的目的。
列宁认为,苏俄改行粮食税和自由贸易政策,意义在于改善农民生活,形成城乡之间正常的经济联系,促进苏俄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俄共(布)改变政策和制订新政策,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改变征收粮食政策,即以粮食税制取代强制性的粮食征集制。苏维埃政权在以征税方式收取农民一定数量的粮食后,用城市大工业企业生产的产品同农民进行商品交换。农民能够自己占有纳税后的剩余粮食,并能在市场出售粮食及其他农副产品,购买自己所需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
列宁认为,苏俄作为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处于资本主义国家包围之中,无产阶级需大大增强自己的力量,需要巩固社会主义革命成果和延续社会主义革命进程。只有改变粮食政策以及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和生产条件,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列宁看来,进行城乡之间正常的商品交换,有利于实现工农之间正常关系和巩固工农联盟,有利于促进苏俄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强调了改变粮食政策对于巩固工农联盟的意义和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胜利的意义。
列宁认为,制订并实施租让制政策,目的在于恢复和发展大生产,以利于苏俄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在由战争向和平建设过程转变时,列宁反复强调,没有发达的大生产,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社会主义是不可设想的。苏俄当时工业大生产比较落后,又由于战争破坏,许多大型工业企业毁损严重,一时难以恢复生产。所以列宁和俄共(布)决定实施租让制,即同外国资本家签订合同,以一定条件把国内大型企业出租给外国资本家。列宁认为,制订和实行租让制,其结果是发展了大生产和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在合同到期和被租让企业转归无产阶级国家管理时,有利于这些企业过渡到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有利于苏俄经济整体向社会主义制度过渡。
另外,列宁还提出:“在最近这几年,必须善于考虑那些便于从宗法制度、从小生产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这里的“中间环节”,是指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主要是指租让制。由于资本主义存在着生产的自发性、盲目性和唯利是图的特性,所以列宁强调必须将不可避免的资本主义发展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在国家资本主义方面,最好的形式是租让制。可见,租让制是一个“中间环节”,它的前途是社会主义社会,实施它有利于苏俄到达社会主义社会。
1919年的列宁
实施新经济政策过程中坚持社会主义价值取向
俄共(布)十大闭幕以后,新经济政策逐渐付诸实施并取得良好效果。在工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国内政治经济形势趋于安稳的时候,从理论上正确地认识和说明新经济政策的任务提上了日程。列宁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对需要说明的各种问题进行了科学阐述。
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意味着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进行战略退却,巩固已有阵地,奠定以后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基础。在国内战争时期,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采取进攻态势,如禁止自由贸易、国有化等。实施新经济政策,恢复自由贸易和容许资本主义发展,相对以前的政策是一种战略退却。1921年10月,列宁在几个重要会议上的讲话中,深刻地阐述了这个问题。
如,列宁在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说,苏俄人民都很清楚,“我们的目标是通过这个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所以对我们最重要的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做好经济准备。我们不能用直接的方法来进行这种准备工作。我们不得不用迂回的方法来做到这一点”。意思是,苏俄正在战略退却或者说正以迂回的方法进行经济建设,可是它的目标是早已经确定了的,即通过苏维埃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列宁提出,苏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只有抓住发展商业“环节”才能掌握整个“链条”,进而建成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基础。在十月革命胜利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列宁没有意识到无产阶级国家必须发展商业问题。制订新经济政策时,列宁提出必须允许自由贸易和商品交换,主张进行商品交换。
列宁认为,苏俄处于资本主义国家包围中,不能从国外得到经济援助,只有从国内产生和积累发展力量。就国内发展途径和方式而言,发展商业和利用商业的原则,有利于调动生产积极性,促进发展,从而促进苏俄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这也说明,他主张发展商业,追求的目标是把苏俄“引导到社会主义”。
同时,列宁在有关文章中还写道:“在历史事变的链条中,在1921—1922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种过渡形式中,商业正是我们无产阶级国家政权、我们居于领导地位的共产党‘必须全力抓住的环节’。”这里的意思是,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过程如同链条一样,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环节,1921年秋以后的“环节”的内容是“商业”。如果抓住了这个环节则有可能抓住整个链条,从而促进向社会主义过渡进程,达到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目的,不然则建不成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
列宁提出,开展一场文化革命,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和社会整体文明程度,苏俄就能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文化落后阻碍了无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建设。基于此,列宁十分重视发展文化事业。1921年10月,他在《新经济政策和政治教育委员会的任务》的报告中提出,必须通过发展文化教育工作,提高工农群众以及共产党员的文化知识水平,以促进他们对新经济政策形成正确的认识
他晚年在《论合作社》一文中提出,苏俄无产阶级面前有两个划时代的任务,其中一个是在农村开展“文化革命”。列宁强调苏俄开展文化革命的困难,即苏俄社会整体的文化基础差,文盲占人口大多数;发展文化教育工作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能够创造较多的物质生活资料,才有可能促进文化教育工作。列宁指明如果能够战胜困难,完成上述任务,苏俄“就能成为完全的社会主义国家”。
列宁提出,国家机关改革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代表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共和国。在国内战争时期,苏维埃机关的众多优秀公职人员上前线,大量的曾在沙皇政权机关就职人员被吸收进苏维埃政权机关。他们将旧政权机关的官僚主义习气也带进了苏维埃机关。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时,各级苏维埃政权机关人员众多,官僚主义现象十分严重。
基于此,列宁提出机关改革任务。1923年3月,列宁在《宁肯少些,但要好些》一文中提出,必须选拔优秀的人才进国家机关,以优化机关公职人员的队伍。在他看来,工人受到的文化教育相对较少,文化知识和管理知识相对不足,但他们拥护社会主义,忠诚党的事业。他指出:“我们应该提出的不是西欧资产阶级所提出的要求,而是向一个以发展成社会主义国家为宗旨的国家应该提出的恰如其分的要求。”
他还指出,要做到这样是不容易的,“我们只有通过这样的工作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而只有达到这个目的,我们才能建立名副其实是苏维埃的、社会主义的共和国”。这里他表明,建立代表人民利益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的共和国,就是苏俄机关改革的目的。
结语
列宁在制订和实施新经济政策过程中展示出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指导着俄共(布)和苏俄人民大胆探索,采取同苏俄实际相适应的措施恢复和发展经济,并始终使经济建设事业朝着有利于苏维埃国家和有利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前进。
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在社会主义史上,它开启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利用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作用促进社会主义发展的先河,并形成了系统的落后国家通过“中间环节”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改革开放,借鉴了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的思想和实践。邓小平同志说过,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改革开放继承和发展了列宁的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入新时代。在此阶段,一方面继续改革开放,探索和实施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新途径;另一方面倡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保证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朝着有利于人民利益、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前进。这样的理论与实践同列宁新经济政策以及坚持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思想与实践是一脉相承的,是对列宁的思想和实践的丰富和发展。


作者:俞良早,南京师范大学东方社会主义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文章来源:《前线》杂志2020年第4期,原标题“新经济政策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

责编:梁齐勇

版式:山中石

图片来源:人民网、搜狗百科

监制:李爱玲


欢迎投稿,转发分享
投稿邮箱:qianxianwang@126.com




推荐阅读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新媒体矩阵


前线理论圈


前线客户端



东方红啦


中国大学生网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