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低于生活的作品?不是社会病了,是这些人自己病了
最近有个被称为“最出彩微小说”的段子,标题为《这个社会病得不轻》,内容如下:
一位小伙子骑车上班途中,遇到一老人晕倒在路边,马上将老人送医院。当时因身上没带多少钱,只能打电话向女友求援。女友一进病房就骂小伙子:“你脑子有病啊,什么闲事你都敢管?”当女友看到病床上的老人后,大吃一惊,叫了一声:“爸!”老人看了女儿一眼,对小伙子说:“孩子,你是好人,听我一句话,和我女儿分手吧,她真的不配你啊!”出院后,老人对女儿说:“这种傻瓜,绝对不能嫁!”
这篇小说,虽然只有百余字,但情节曲折,跌宕起伏。这样的构思,真的是太巧妙了!怪不得吸人眼球、被人叫好。
但转念一想,生活中会有这样的事吗?
遇到老人晕倒在路边,马上送往医院的,会有很多。救助行动遭到女友反对,而被救的老人又正好是自己的准岳父的,少之又少。明明人家救了自己,却说人家是“傻瓜”,让女儿“绝对不能嫁”的老人,世间有吗?
可能有,但概率不大。
也许在全国14亿人中,会有一个两个,至今仍没有出现。现在的年轻人又怎么会像故事中的女友一样,听说男友做了好事,一进门就开骂。还有那位老人,善恶不辨,恩将仇报,表面不恶,实际很恶。
我们的社会中,有几对这样的父女?即使有,能不能代表我们的社会?一两个人“有病”,或者虚构几个人的病情,然后就说“这个社会病得不轻”,明显是一叶障目、以偏概全。用一个子虚乌有的故事,把广大读者往泥坑里带。
大家都知道,文学艺术创作的基本原则,就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所谓源于生活,是指一切的素材、体验、发现、感悟、思考和设计,全都来源于生活。
所谓高于生活,是指把生活层层剥开,发现其中的真相或者本质,然后取舍、提炼、升华、塑造和展望,把深藏在生活中的真实和未来,展现给人们看。
能够高于生活的作品,比生活更深刻、更有意义和远见。
为什么有很多被称为经典的文学艺术作品,历经百年千年仍为人们喜闻乐见?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高于生活。不仅高于当时的生活,而且高于几百年几千年以后的生活。对于人们的成长、社会的进步,仍然具有很多的启迪和鞭策。
回头再看《这个社会病得不轻》,不是高于生活,而是低于生活。
作者把自私、极端、狭隘的,甚至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的人物,汇聚到一起,编成一个看似有趣的故事,把无中生有说成通病,把个人阴暗说成社会阴暗。其效果,当然不好。
低于生活的作品,还有很多,微信中有,网络上有,一些公开出版物中也有,专说反面人物,专讲阴暗故事。不是社会病了,而是这些人自己病了。要想不被他们传染,我们就得擦亮眼睛,诸如此类的,绝不能信,更不能传。
作者:汪金友
文章来源:《前线》杂志2020年第6期,原标题“源于生活岂能低于生活”
责编:丁兆丹
版式:山中石
图片来源:东方IC
监制:李爱玲
推荐阅读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新媒体矩阵
前线理论圈
前线客户端
东方红啦
中国大学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