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为什么用这两个字评价张骞?
张骞,西汉城固(今属陕西汉中)人。汉武帝时期,他曾两次出使西域,正式开辟了中原同西域的往来通道。
关于张骞的记载,最早可见于《史记》。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写道:“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 。”
司马迁以凿空一语,高度赞扬张骞的历史功绩。关于凿空的语义,唐代学者裴骃引用了东汉学者苏林的解释:“凿,开;空,通也。骞开通西域道”;另一位唐代研究《史记》的专家司马贞说:“谓西域险阸,本无道路,今凿空而通之也。”
这些解释都强调了凿空具有开通或通之的意思。
初使大漠 持节不失
从汉代至清代中晚期,包括新疆天山南北在内的广大地区统称为西域。西汉前期,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匈奴控制西域地区,并不断进犯中原。汉武帝即位后,采取一系列军事和政治措施反击匈奴。
建元年间,汉朝与匈奴交战,互有俘获,从被俘的匈奴人提供的信息中,汉朝人得知在今甘肃敦煌一带,存在着一个叫作大月氏的地方政权。
匈奴单于将大月氏击败后,杀死了他们的国王,并把他的头盖骨制作成饮器,用以饮酒。大月氏人认为这是对他们的极大侮辱,对匈奴恨之入骨,但又无可奈何。
在匈奴的威逼下,大月氏人离开了自己的故土,逃往更远的西方。汉武帝对这一信息十分重视,产生了联络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的想法。但当时大月氏人已经迁徙到了遥远的西方,而通往大月氏的路处于匈奴占领的广阔地区。
所以,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人必将是一个艰难而又充满危险的任务。
建元三年(前138),汉武帝下令招募出使西域的人,27岁的郎官张骞报名应募,决心去完成这一历史使命。
为确保此次任务的顺利完成,汉武帝为张骞安排了100多位随从人员,带着大量财物,踏上了遥远而陌生的征程。
张骞一行风雨兼程,一路向西,可是刚刚走出陇西,就被匈奴人捉住。匈奴首领单于得知张骞等人欲出使大月氏,便将他们扣留,并迫使张骞在当地娶妻生子。
匈奴人既然捉住张骞,为何不将他杀掉,反而让他在当地娶妻生子呢?原来这是匈奴对待汉朝被扣留人员的策略。比如汉将李陵、李广利作战失利被迫投降后,匈奴也让他们娶妻生子,企图以此手段笼络他们,为匈奴所用。但张骞“持汉节不失”(《汉书·张骞传》),匈奴的策反举动丝毫没能动摇他的意志。
张骞等人被扣留十余年后,匈奴对他们的看管渐渐放松。有一天,张骞终于寻到一个机会逃了出来,一直向西奔走了数十天,到达一个叫大宛的地方。大宛在葱岭以西费尔干纳盆地(今属乌兹别克斯坦)。
大宛人的首领十分向往汉朝的强大和富庶,想与汉朝取得联系,却因路途遥远而无法实现。他见到张骞等汉朝使者后,十分高兴,询问张骞为何来到此地。
张骞说:“我是汉朝派往大月氏的使者,途经匈奴时被扣留,今逃脱至此,希望您能派人将我们护送到大月氏。”大宛有意结交汉朝,遂派人护送张骞至康居,又由康居转送至大月氏。
张骞虽然到达了大月氏,但此时大月氏的情况发生了变化。自从大月氏国王被匈奴杀害后,大月氏人就向西迁徙,最终在帕米尔高原以西的大夏定居了下来。
这里土肥草丰,又没有敌人骚扰,他们过上了稳定安逸的生活,同时又拥立了新的国王,逐渐消弭了对匈奴的仇恨。加之大月氏人远离汉朝,所以对张骞的提议并不感兴趣。
张骞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的时间,最终也没能说服他们共同夹击匈奴,只好沿南山即今塔里木盆地的南边返回。
不幸的是途中又被匈奴人扣留。一年多后,张骞乘匈奴人内乱之机逃离,于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回到了长安,此时使团中仅剩下他和善射的堂邑父两个人。
张骞初使西域,历时13年之久。他虽未能完成使命,没有促成大月氏与汉朝联盟,以夹击匈奴,但却掌握了大月氏的历史和现况,为汉朝了解西域打开了一个窗口,并为汉朝制定对匈奴的策略提供了依据。张骞也因功被拜为中大夫。
张骞出塞图
再踏征程 连通丝路
张骞从西域回到长安后,向汉武帝汇报了自己在西域的所见所闻,主要内容包括:一是西域地域广阔,张骞亲自去到的就有大宛、大月氏、康居、大夏等地;二是张骞在大夏时,曾见到邛竹杖和蜀布,当地人说是商人们从身毒(今印度)交易而来。
身毒在大夏之东,其地有蜀地物产,身毒距离蜀地必然不远。张骞由此推测,从蜀地经过身毒可到达西域。汉武帝认为张骞的推测很有道理,于是从蜀地派出多支小分队向不同的方向各自行进一二千里进行探察,结果发现从昆明向西行千余里,可到达身毒,进而到达西域。
这在当时是一个重大发现,使汉朝了解到了一条从西南各部落到达西域的路线。
张骞初使西域归来之时,正是汉朝与匈奴激战之日。由于张骞被匈奴扣留十多年,对他们的情况比较了解,所以也参与了反击匈奴的战斗。
元朔年间(前128—前123),张骞随大将军卫青反击匈奴,因对匈奴地区的水草分布有所了解,才使汉军未受困乏之灾,张骞也因功被封为博望侯。
其后,张骞又随李广出击匈奴。李广被匈奴包围,而张骞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前去救援,致使汉军损失惨重,按法当斩,但只被贬为庶人。
不久,骠骑将军霍去病从匈奴手中收回了河西走廊地区,在汉朝强大的攻势下,匈奴向西迁移,转移到漠北。在这种情况下,从匈奴手中夺取西域成为汉武帝迫切的愿望,再次出使西域也成为汉朝的当务之急。
汉武帝曾多次向张骞询问西域的情况,张骞也有意通过再次出使西域立功封侯。
他回答说:“臣居匈奴时,闻知有乌孙,其国王称昆莫。他们本来与大月氏人共同居住在祁连山至敦煌一带,因受到大月氏人的攻击而归附匈奴,并在匈奴人的支持下将大月氏人赶到伊犁河流域。后来,他们再次发动战争,将大月氏人赶走,自己占领了伊犁河流域并居住下来。如今匈奴受到汉朝的进攻,势力日渐衰退,不能成为乌孙的靠山,而乌孙人也怀恋故地。如果与乌孙建立联络,帮助乌孙人返回故地,并与之结为昆弟,则可断匈奴右臂。”
张骞的话,正合汉武帝的心愿。于是,元狩四年(前119)汉武帝派张骞出使乌孙,这就是张骞的再使西域。
张骞再使西域,以中郎将身份,率300余人,携带上万头牛羊,600余匹骏马,财物无数。相较上次,张骞此次出使的规模蔚为壮观。当张骞的人马浩浩荡荡来到乌孙时,正值其内部发生动乱,三个势力集团相互争斗,无暇顾及张骞的结盟建议。
同时,多数大臣认为与汉朝结盟就意味着与匈奴决裂,他们臣服匈奴日久,不敢也不愿轻易与匈奴产生对立,因此对与汉朝结盟共击匈奴之事不感兴趣,但是愿意与汉朝通好。
在与乌孙交涉的同时,张骞还派出了许多副使,分赴乌孙周边地区。这些副使积极联络各地,宣扬汉朝国威,进一步加强了西域对中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张骞联络乌孙共击匈奴的目的虽没有达到,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乌孙国王见张骞使团队伍整齐,所带礼物丰厚,认为汉朝一定非常富足,于是在元鼎二年(前115)派使者数十人护送张骞回长安,并向汉武帝进贡了数十匹良马。乌孙使者亲眼看到了汉朝的强大富饶,更加重视与汉朝的关系,这为日后他们与汉朝的和亲奠定了基础。
两年后,张骞派往西域各地的副使也陆续返回中原。从此,正式开启了汉朝与西域各地频繁交往的时代。
张骞再使西域归来后,被拜为大行(官名,负责接待宾客的官员,位列九卿,相当于外交官),一年后去世,结束了其传奇的一生。
因张骞被封为博望侯,以后汉朝派往西域的使者皆自称博望侯,以取得他们的信任,可见张骞在西域各地有着深远的影响。
凿空精神 光耀神州
自从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以后,彻底打开了汉朝通往西域各地的通道。他的这种不辱使命、敢于冒险、不畏艰难、百折不挠、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凿空精神在今天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张骞初使西域,自建元三年(前138)到元朔三年(前126),前后长达13年。在这个过程中,张骞一行跋涉于大漠荒原之中,历尽千辛万苦,却从不轻言退却。尤其是他被匈奴扣留后囚居十余年,不投降、无媚骨,坚持汉节,大义凛然,粉碎了匈奴人的暴力威胁和各种利诱,以顽强的意志凿通了汉朝与西域的交往之路。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张骞两次出使西域,都带有大批随从人员。在遇到困难时,他们发扬团队精神,齐心协力,最终化解了重重危机。
张骞初使西域,在食物缺乏时,善于射箭的随行人员堂邑父,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射杀鸟兽,解决了食物问题。
再使西域时,乌孙因当地情况发生了变化而对与汉朝结盟不感兴趣,张骞的多名副使分别从乌孙出使周边各地,扩大了联络范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讲,张骞的辉煌成就是他和他的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张骞凿空对后世最大的影响,莫过于丝绸之路的开辟。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亚欧的国际商道,东起西汉的都城长安(即今西安),向西北经河西走廊,出玉门关后,越过帕米尔高原到达地中海沿岸,再由海路到达当时的罗马。
丝绸之路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中国和罗马联系起来。中国的丝织品通过丝绸之路辗转运到西方,加强了东西经济交流,扩大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同时,西方的一些物产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国。丝绸之路真正发挥作用,虽然是在张骞以后,但离不开张骞的凿空之功。
积久之功力方有一事之功成。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这是每一位担当者的境界和品格。
作者:王丽亚,济南大学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
文章来源:《前线》杂志2020年第8期,原标题“张骞凿空”
责编:金蕾蕾
版式:山中石
图片来源于网络
推荐阅读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新媒体矩阵
前线理论圈
前线客户端
东方红啦
中国大学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