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理解和考察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境界?

刘燕 贺新元 前线理论圈 2022-07-03
摘要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境界是建立于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基础上的集体层面的精神追求,是自我超越的内在精神力量,是引领中国共产党人勇往直前的思想灯塔。理解和考察这种精神境界,要深刻认识个人与集体、应然与必然、自发与自觉的关系。考察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境界,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科学与价值相统一、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传承与提升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境界,就要做到慎终如始、慎终追远,为而不有、立而不恃,勇为天下先、敢啃硬骨头。


一个政党的精神境界直接影响着政党的精神风貌,主要表现为政党自我认知、自我反思和自我超越的觉悟和修养。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秉承对人民、对民族高度负责的态度,保持英勇奋斗的决心和勇气,通过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凝聚而成特有的觉悟和品格。

考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境界的本质属性、精髓要义,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境界,对于开阔党员精神视野,促进党员道德觉悟提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020年9月8日上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新华社记者 张领 摄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境界的理解视角

全面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境界的本质属性,必须深刻认识个人与集体、应然与必然、自发与自觉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境界是集体层面的精神追求。要从正确认识个体身份与集体认同的关系,从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有机统一的角度来把握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境界。群体意识是一种共同体意识,强调成员对群体价值取向、荣誉目标的理解和认识,是个体意识的交汇面和融合点,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向心力和凝聚力。个体意识具有多样化、多层次性,与群体意识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从主体视角看,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境界是一种集体层面的精神追求,有着共同的信仰。《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前提条件,其中有:“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在新时代,坚持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的辩证统一,既要客观看待个体境界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又要大力塑造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精神形象,以激发积极的思想共鸣与共振,切实增强党员的归属感,强化党员的身份认同。

晨光中的人民大会堂和人民英雄纪念碑(2020年9月8日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将于9月8日上午10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境界是具有导向性的精神特质。要正确认识应然和实然的关系,全面把握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境界的现实性和趋向性。实然是一种现实性,应然是一种目标导向,体现主体自我确证、自我超越的内在要求。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境界的提升过程,是在对客观世界的适应与改造中实现的,是在主观需要的驱动下趋向应然的过程。为了确保整个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党章和党规中明确规定了党员的义务、纪律和行为规范,对党员思想建设提出要求。

其中,《中国共产党章程》要求,党员有义务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实践社会主义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提出八条自律规范,为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树立了一个看得见、够得着的高标准,展现了共产党人的高尚道德追求;《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明确了“六大纪律”的要求,为全体党员划出了不可触碰的底线。

然而,党章党规的很多要求更多是一种导向性的规定,从应然走向实然还需要较长的过程。中国共产党现有党员人数已经超过9100万,党员的内部构成是多元化的,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业素养和经济条件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如何将数量上的优势转化为质量上的战斗力,是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必须面对的问题和挑战。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境界是自我超越的内在精神力量。要正确认识自发和自觉的关系,深入挖掘中国共产党人的内在精神品质。自觉是对自发的否定和超越,是基于自我以及对象的反思性认识而产生的理性判断和前瞻性谋划。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境界主要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和执政能力以及中华民族发展趋向的自觉性认识,是支撑党存在和发展的内在精神力量。

一方面,这种内在精神力量是长期实践经验积淀而成的理论自觉。中国共产党人具有勇于自我革命、自我净化的特征和优势,拥有强大的自我纠错机制,在危难面前能够化险为夷,引领中国人民取得一个胜利又一个胜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既要培元固本,也要开拓创新,既要把住关键重点,也要形成整体态势,特别是要发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重申自我革命精神的重要性,本身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进行思想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另一方面,这种内在精神力量是基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价值取向而形成的精神自觉。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反对教条化地理解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主张坚持辩证否定观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必然推动精神境界的自我提升。

吉林省大安市牛心套保国家湿地公园(7月2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境界的考察标尺

考察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境界,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科学与价值相统一、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基本原则。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学习和掌握理论的深度,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一个领导干部的政治敏感程度、思维视野广度和思想境界高度。”只有坚持理论学习,才能增强理论底蕴,推动理论创新,进而开辟思想认识的新境界。

为此,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根本方法;必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精髓要义和实践要求。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必须立足中国实际。实践是理论认识的来源,也是理论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才能为精神境界的提升注入动力,积极推动新时代的发展。

坚持科学与价值相统一。发展的目的性强调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相区别的显著标志,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境界。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主张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党的精神追求具有鲜明的利他性。中国共产党人将人民的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

发展的规律性强调发展的方法和手段,决定了发展目的实现的可能性。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精神境界,都是建立在对客观世界发展规律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的。追求和发展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永葆生机和活力的基本经验。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中国共产党人必须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以增强执政意识,践行党的宗旨,提升精神境界。坚持科学与价值相统一,体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近年来,位于太湖南岸的湖州市以环湖河道水系治理为抓手,不仅提高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完善区域防洪排涝格局,也兼顾航运等综合效益,带动了区域环境整体提升。图为美丽南太湖。湖州市委供图

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逻辑与历史是对立统一的,逻辑指引历史,历史实现逻辑。考察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境界,必须将其置于具体的历史环境中进行全面分析,才能真正把握其内在联系和发展机制。中国共产党在近百年的奋斗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红旗渠精神、航天精神等宝贵财富,积淀了党的独特精神品质与核心价值理念。

党的精神追求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生生不息,历久弥新,有持续的感染力。不同时期的精神成果反映了不同阶段的工作重心和实践要求,同时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体现了党的根与魂,构成中国共产党的整体精神谱系。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表现形式,但是其精神实质是一致的,作用机制是一脉相承的,共同熔铸成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方法,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考察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实践历程,探索精神品格的发展理路和作用机制,有助于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新时代精神追求的核心要义,促进优秀精神基因的传承与创新。

2020年7月25日,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同大镇南闸村的白石天河大堤上,第71集团军“太行劲旅”的官兵们正在沿河打桩、填放沙包,加固堤坝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境界的内容初探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坚持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境界的传承与提升,蕴含着以下重要内容。

慎终如始、慎终追远。始终如一的初心与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底色。马克思主义科学阐释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肯定了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为中国共产党明确性质宗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切实践行“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进而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才能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基于不同时期的主题要求,关于党的精神境界的具体内涵有所差异,但是为民之心从未变更。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大爱情怀,同呼吸、共命运的赤子之心,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传承和时代超越,也是党的精神境界能够不断提升的力量源泉。党的十九大报告开篇即回答了新时代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根本问题,明确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方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命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坚守。

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以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华南游击队为主的抗日军民,与日军展开了殊死的斗争,并取得最终胜利。图为1937年八路军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

为而不有、立而不恃。“不有”“不恃”是指虚怀若谷、淡泊名利,不居功自傲,能够不为功名所累、不为利禄所惑、不为权力所困。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始终秉承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挑起中国的脊梁。

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使命在心、责任在肩,继承发扬为而不有、立而不恃的精神内核,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无私无畏、真诚奉献,用实际行动诠释铮铮誓言。习近平总书记重访兰考,号召全党继续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的敬业奉献精神,并对罗阳、黄大年、张富清等同志的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引导广大党员以新时代楷模为参照系,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而“我将无我,不负人民”道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世界的辩证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追求。

勇为天下先、敢啃硬骨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品格。中国共产党人勇为天下先、敢啃硬骨头的精神突出了实践的地位和作用,体现了开拓创新、睿智担当的精神,尤其是强调在重大任务面前不退缩,在关键时刻能够豁得出来,在危急时刻能够冲得上去。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以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己任,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拓进取、奋力而为,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贫穷走向富强,创造了人类史上的奇迹。

进入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发扬涉险滩、啃硬骨头的精神,无论是在推动经济发展、脱贫攻坚一线,还是奔赴抢险救灾、疫情防控最前线,都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彰显了新时代共产党员的力量。


者:刘燕,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部助理研究员;贺新元,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


文章来源:《前线》2020年第9期,原标题“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境界论析”

编:王晓方

版式:山中石

图片来源:求是网、新华网



欢迎投稿,转发分享
投稿邮箱:qianxianwang@126.com




推荐阅读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新媒体矩阵


前线理论圈


前线客户端



东方红啦


中国大学生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